六零绿色建材日 | 独家解码 :零外购电工厂标准落地 开启水泥行业绿色新篇 |
|||
来源:《中国建材》杂志 |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3日|||
摘要:
6月6日“六零绿色建材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建材行业零外购电工厂评价要求 第1部分:水泥企业》(T/CBMF 312.1—2025)团体标准正式实施,《中国建材》杂志对相关人员进行专访。 |
|||
6月6日“六零绿色建材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建材行业零外购电工厂评价要求 第1部分:水泥企业》(T/CBMF 312.1—2025)团体标准正式实施。其内容主要包括水泥行业“零外购电”工厂评价的基本要求、评价对象、评价范围和数据统计周期、评价要求、评价方法、数据统计方法、评价程序及评价报告,适用于熟料生产企业、水泥生产企业和水泥粉磨站生产企业“零外购电”工厂的创建和评价。为了解该标准的研制背景、经过及意义,《中国建材》杂志对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标准质量部主任曹元辉、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中国工业项目主任潘支明、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陈永波、北京国建联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武庆涛等相关单位负责人进行了专访。 《中国建材》杂志: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研制“零外购电”工厂评价标准的背景是什么? 曹元辉:为有力推进落实国家“双碳”发展目标,2021年底,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创新性地提出了建材行业“六零”工厂概念,包括零外购电工厂、零化石能源工厂、零一次资源工厂、零碳排放工厂、零废弃物排放工厂、零员工工厂,目的是引领建材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在工信部原材料司和节能司的指导支持下,我会组织构建“六零”工厂评价标准体系,并于2024年6月6日首次发布了《建材行业“六零”工厂评价通则》,同时开展了相关系列评价标准的研制。这次实施的“零外购电”评价标准,在框架上与通则标准协调一致,并提出了对水泥生产企业外购电力的核算与要求,为的是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能源,打造“零外购电”示范工厂,满足水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需求。 《中国建材》杂志:制定零外购电工厂评价系列标准,为什么首先选择水泥行业?在标准编写过程中,各方参与积极性如何? 曹元辉:水泥行业是资源能源依赖性产业,是建材行业中碳排放最大的产业,也是建材行业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目标的重点产业。标准的实施可推动水泥企业充分利用生产工艺过程的余热余温,因地制宜应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引领水泥产业节能降碳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安徽海螺集团积极揭榜联合会发布的行业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中关于零外购电技术和应用示范的榜单任务,并于2024年在建筑材料行业大会上正式发布“全球首个水泥行业零外购电示范工厂”技术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会组织海螺集团,开展了“零外购电”评价标准第一部分水泥行业团体标准的研制。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地方对于企业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政策要求有差异,且各水泥企业的生产用电结构、所处地区能源资源情况有差异,国际上没有相关标准可借鉴,指标的提出有难度。编制过程中,我们不仅得到了示范创建企业海螺集团的支持,也得到了关注我国水泥产业绿色低碳环保发展的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的大力支持,还有唐山冀东水泥、中材节能等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国建认证中心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积极参与,提高了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中国建材》杂志:下一步建材联合会在推进行业“六零”工厂标准体系建设中还有哪些规划和布局? 曹元辉:建材行业目前已经发布“六零”工厂评价通则标准以及两项评价要求部分标准,还有在研的《建材行业零化石能源工厂评价要求 第1部分:水泥企业》等四项评价要求部分标准在研,后续还将根据其他行业“六零”工厂创建进展情况,开展系列评价标准的研制,不断完善“六零”工厂评价标准体系,培育更多示范工厂,以标准助力建材行业向“绿”向“智”蜕变,实现“宜业尚品、造福人类”行业发展目标。 《中国建材》杂志:目前国外水泥企业对于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建设和应用处于什么水平?国际上是如何看待中国推动“六零”工厂、“零外购电”工厂创建的? 潘支明:目前,国外水泥企业加速了可再生能源建设和消费的步伐,如欧美大型企业将绿电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水泥企业通过自建可再生能源设施、签订绿电购电协议等方式,推动用电结构绿色转型。 国际上普遍聚焦“近零排放”或“净零产品”等单一目标的发展路径,而“六零”工厂构建了一个系统性、多维度的建材行业转型升级框架,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转型的特征与路径创新。“六零”工厂的探索不仅契合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工业绿色化发展路径。 创建“零外购电”工厂,强化企业绿电消费,有助于降低产品碳足迹,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绿色竞争力,还可以倒逼上游能源结构优化,推动可再生能源布局,特别是在风力和光伏资源丰富、用电需求量高的地区,推广企业绿色自发电,提高能源自给能力,具有减排、降本的双重作用。此外,中国在“零外购电”工厂建设中的实践探索,可为其他国家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转型经验,具有广泛的示范效应和国际借鉴意义。 《中国建材》杂志:作为国际公益环保组织,NRDC为什么要参与中国“零外购电”工厂标准的研制?对于“六零”工厂建设,您还有哪些建议? 潘支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是一家国际公益环保组织,推动全球工业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水泥生产排放了全球约7%的二氧化碳,推动水泥行业减碳,不仅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对全球水泥行业的低碳转型产生积极影响。此次“零外购电”工厂标准研制,是全球首创。NRDC积极参与该标准的研制,一方面是为了助力水泥行业实现从碳达峰向碳中和阶段的深入迈进,另一方面是在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水泥企业在绿电消费方面的实践成果,推动全球水泥行业探索并实施多元化的减碳路径。 希望中国的水泥企业和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六零”国际示范工厂。建议“六零”工厂的创建与全球绿色采购政策、ESG投资标准相衔接,提升中国企业在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中的议价能力与市场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其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竞争优势。 《中国建材》杂志:在建材行业“零外购电”工厂创建方面,海螺集团有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陈永波:“六零”示范工厂建设是“宜业尚品、造福人类”建材行业发展目标中“宜业”的具体实践,全绿电工厂相比传统依赖火电的工厂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 在创建济宁海螺全球首个“全绿电零外购智慧能源水泥示范工厂”过程中,海螺集团因地制宜,通过优化熟料煅烧和粉磨生产工艺,实施综合能效提升等一系列节能技改,减少电能的消耗;通过集成余热发电及生物质补汽发电、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储能技术等,形成多能互补,满足企业用电需求,减少对传统电能依赖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开发先进的负荷平衡控制调度系统,协同多种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保障微电网稳定可靠经济运行;充分利用厂区内外的土地、厂房、矿山甚至车棚屋顶、廊道屋顶等场地资源,铺设光伏板,安装发电设施,提升光伏发电潜力。 《中国建材》杂志:作为“零外购电”工厂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请问海螺集团是如何看待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围绕“六零”工厂建设还有哪些工作正在推进? 陈永波:科技创新助推标准水平不断提升,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两者互为支撑、密不可分。在“六零”工厂创建过程中,海螺集团创新性地提出了水泥企业建设“零外购电”工厂的实施路径与评估方法,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科技项目开发与管理内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在建材联合会的指导下,创建了全国水泥行业标准化工作站,推动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既懂科研又熟悉标准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后续“六零”工厂创建和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目前,芜湖海螺正在实施“零废弃物”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示范研究,旨在研发废弃物全回收再利用技术、污染物控制与治理回收技术及成套装备并应用推广;也在大力开展“零员工”工厂建设,联合建材联合会、华为公司共同发布了水泥行业AI大模型,有助于进一步加快水泥行业智能化、无人化、高端化水平。未来,海螺集团将充分发挥全国水泥行业标准化工作站的平台优势,积极推动相关技术成果标准化,助力水泥行业“六零”工厂建设。 《中国建材》杂志:从认证机构的角度,您如何看待零外购电工厂评价标准研制?国建联信认证中心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武庆涛: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建材行业发展的共识。《建材行业零外购电工厂评价要求 第1部分:水泥企业》标准的研制和发布是建材行业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在碳达峰碳中和历史进程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行业能源资源承载型和污染排放较高的现状,引导建材行业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提高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水平的具体实践。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国建联信基于机构评价类标准研制经验,在企业调研、指标确定和标准验证方面深度参与,在标准科学性、先进性、可操作性等方面与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等各起草单位密切协作,通过科学、合理的指标设定引导企业创建“零外购电”工厂,推动水泥行业绿色转型。 《中国建材》杂志:作为选优推先的重要途径,国建认证近年开展了哪些评价工作?在推动行业发展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武庆涛:国建认证于2016年作为住建部和工信部备案的首批三星级绿色建材评价机构,在行业率先开展三星级绿色建材标识评价。后作为工信部确定的首家建材行业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工信部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工信部工业节能诊断服务机构,开展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评价、绿色设计产品评价、碳排放核算、Ⅲ型环境声明、碳足迹和水足迹评价等。通过第三方评价,国建联信已助力近百家建材企业成为工信部示范绿色工厂及绿色设计产品,颁发Ⅲ型环境声明、碳足迹和水足迹评价证书1000余张。近期又获评国家级碳标识试点认证机构,开展水泥和木制品的碳足迹试点认证工作。 通过这些评价工作,能够引导建材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资源利用效率和能效水平,增加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助力建材行业企业绿色低碳制造转型升级。 |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