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怀抱 亲近绿色——2025年“六零绿色建材日”活动侧记 |
|||
来源:《中国建材》杂志 |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3日|||
摘要:
“六零绿色建材日”的绿色号角吹响第三年了!今年更添新意——建材行业首次向公众敞开怀抱,热情邀请人们走进工厂,亲近绿色。 |
|||
“六零绿色建材日”的绿色号角吹响第三年了!今年更添新意——建材行业首次向公众敞开怀抱,热情邀请人们走进工厂,亲近绿色。 正如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阎晓峰所说,两年来,“六零”工厂相关标准体系越来越健全,参与“六零”工厂建设的企业群体越来越壮大,企业向社会展示绿色转型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正因如此,“六零绿色建材日”活动走出北京,走进生产一线,水到渠成。 丰硕成果装点“绿色盛会” 仲夏时节,从曲阜东高铁站出来后不久,我们乘坐的汽车就在成片的麦田之间前行,路上有农民在晒金色的麦子。而在我们的目的地——2025年“六零绿色建材日”活动主会场,晒的是绿色发展成果。 6月6日,百余名嘉宾、媒体代表齐聚济宁海螺,胸前佩戴纹路细密的“种子纸”证件,走过摆满绿色道旗的宽敞大道,共襄一场主题为“六零智造·绿建未来”的盛会。 近年来,建材行业以坚定的决心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产业绿色化更加突出,行业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 “转型路上,我们读懂了绿色;转型路上,我们读懂了科技……”一部《六零智造·绿建未来》主题片为活动拉开序幕。 “将全面绿色转型作为工作主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动能。”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陈国庆介绍。 一年来,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建材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技术快速发展;绿色建材产业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截至2025年3月底,绿色建材认证企业超过6300家,认证产品超过13000个;“六零”工厂“揭榜挂帅”项目捷报频传,绿色低碳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与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领导及媒体记者等在了解建材行业绿色发展整体成绩的同时,更近距离看到了个体企业的绿色成就。 “海螺集团超60%生产线达能效标杆水平。”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军在会上也晒起了集团绿色发展成绩单——新能源电站装机规模达1GW,全面推广全流程智能工厂,落地矿山纯电无人驾驶,首发建材行业AI大模型,建成世界首条二氧化碳储能示范项目,打造国内首条低碳胶凝材料示范线…… 就在主会场济宁海螺厂区内,一排排整齐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耸立的100多米高的白色风电机组风车在不停地旋转;厂区中心还有一栋复古莫兰迪色系的大楼,这座被总台央视记者形容像“五星级酒店”的大楼,招待的“贵宾”却是生活垃圾。 通过光伏发电、风储发电、垃圾发电、生物质发电、余热发电和绿电智慧能源平台,济宁海螺实现了工厂内用电自给自足,清洁能源电量使用比例达到100%,成为“六零”之路上的佼佼者——水泥行业首个“零外购电”工厂。 那些由“种子纸”制成的证件和胸牌,埋入土壤浇水,不久后便会吐露新芽。正如绿色理念,不再是遥远口号,而是经由亲手触摸、亲眼见证,化作了每个人心中悄然萌发、生机勃勃的小芽。 公众开放解锁“绿色密码” 绿色是建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开放是产业与公众对话的桥梁。“六零绿色建材日”自设立以来已成为展现建材行业绿色低碳成果、凝聚可持续发展共识的重要平台。 阎晓峰表示,今年的“六零绿色建材日”活动迎来了三个标志性转变:一是活动走进了生产一线;二是创新设立了建材行业首个公众开放日;三是实现了工业制造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让建材企业成为工业旅游的新晋“打卡点”。 “开放是自信的彰显,更是责任的践行。”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周育先在活动现场代表联合会向行业发出倡议,打开工厂大门、敞开行业胸怀,与社会公众共话绿色未来,为推进“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建材力量。 包括济宁海螺在内,今年全国共有13家单位成为首批“六零绿色建材日”开放单位。他们是济宁海螺水泥、溧水天山水泥、富源西南水泥、金隅冀东铜川、金隅琉水、金晶科技、华新地维、华润封开公司、台泥英德厂、蒙娜丽莎、天津北玻、唐山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和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6月1~6日,这些开放单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开放活动。 有的与“六一”儿童节呼应,邀请小朋友们进厂打卡,有的邀请所在地政府各机关单位、职业技术学校师生来参观,有的是行业协会领导、专家、客户、媒体代表受邀前来,有的是社区居民和学生带着好奇走进工厂。 曾经印象中钢筋水泥的“硬汉”企业们,如今纷纷披上了鲜亮的“绿色战袍”。走进开放日现场,恍若踏入一场生机勃勃的生态博览会:墙体不再仅是分隔空间的壁垒,它们开始“会呼吸”,轻巧地调节室内温湿;玻璃不再仅仅是透明屏障,它们还会悄然变色,透光的同时还能遮阳;水泥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沉重,它们竟能“吃进”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让“旧物”焕“新生”。 现场公众们无不沉浸于这场绿色探索的奇妙旅程。在富源西南水泥中央控制室内,观众们沉浸式体验绿色化协同赋能的现代化工业场景;在金隅冀东铜川,大家零距离接触数字化三维工厂、工业机器人、无人机、视频AI识别等多种前沿技术,一睹水泥“零员工”工厂风采;在台泥英德厂的水泥手作坊里,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动手,为水泥花盆、摆件上色;在济宁海螺,大家在花园般的工厂中漫步,在“花果山”上摘下一颗颗黄杏;在溧水天山水泥,从企业自种菜园采摘的纯天然、无污染的新鲜果蔬,体验建材工厂与生态农业的完美结合……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水泥、玻璃工业博物馆也牵手“六零绿色建材日”。6月1日,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热闹非凡,一场集文化科普与环保宣传于一体的开放日活动精彩上演;6月6日,启新水泥博物馆用最朴实的方式告诉公众:绿色发展不是生产线上的冰冷数据,而是能被看见、被理解、被参与的生活变革。 同频共振传递“绿色之声” 如何让建材行业的绿色转型之路被看见、被听见、被理解?这股澎湃的“绿色之声”,如何穿透行业壁垒,引发全社会的共鸣?答案在于同频共振。2025年“六零绿色建材日”汇聚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媒体到企业、从协会到公众的磅礴力量,将行业的绿色决心与实践成果,响亮地传递到更广阔的天地。 经由中央权威媒体以及行业、地方媒体的多维度报道,绿色建材产业和“六零绿色建材日”活动受到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6月6日当天,央视新闻频道分两次、用近10分钟的超长篇幅,对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并系统介绍了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新成绩,仅客户端播放量就高达246万次。新华网策划的专题vlog采访,也获得上百万的阅读量。 经济日报、人民网、央视网、科技日报、中国工业报、中国环境报、中国证券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济宁电视台、枣庄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也从不同角度,向社会传递了建材行业“向绿而行”的决心与实践。 除了媒体发挥的力量,建材行业重点企事业单位、全国性建材行业专业协会/学会、省市建材行业协会以及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系统内各单位也紧密围绕活动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生动展示各领域绿色低碳工作成效。媒体矩阵深度传播,进一步拓展了活动的信息覆盖范围。 在2025年“六零绿色建材日”,更多的公众看到了行业企业的绿色发展成果,了解了“六零”的含义、“六零绿色建材日”的由来和目标,更多的行业内外企事业单位也愿意尽己所能为绿色建材产业发展助力。 为扩大影响,金隅铜川冀东的开放活动与陕西经济联合会、陕西省建材联合会、省水泥协会、省建材联合会砂石骨料分会、省混凝土分会携手举办,并特别设置了行业交流环节,共话建材行业智能化绿色转型。 台泥英德开放工厂开放当天进厂游客达5250人,还迎来了累计第66666名幸运游客。台泥集团大陆营运中心常务副总经理宋辰嘉表示,扎根英德超过20年,台泥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村邻社区共生共好,促进自然和谐共生。 天津北玻站活动,主办方还邀请到链接企业、设计师、用户的业界“大V”,用网络自媒体的力量为活动添彩,为“六零绿色建材日”点赞。 “六零”引领点亮“绿色之光 2023年年底,工信部等十部门印发的《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要求“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六零绿色建材日’、绿色建材系列报道等宣传活动”;2024年年底,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建材行业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指南》,建议开放单位在常态开放基础上,宜结合“六零绿色建材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及其他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开展时间,增加开放时段,进行主题开放。 “六零绿色建材日”向全社会展示和表明了建材行业全面绿色转型的成绩和决心,也是产业从粗放制造到智慧生产、绿色生产的一次宣言。 重庆华新地维公司设置专门展示区、制作文创作品,让公众了解了何为“六零”工厂。“颠覆了大家对水泥行业就是污染环境企业的认知。”重庆市江津区经信委何在伟参加开放日活动时如此评价华新地维。 一位协会专家在参加开放活动后认为,“六零”目标是“行业的一股清风”,是响应绿色发展的号召,涵盖了节能、安全、资源的综合利用、低碳、清洁、智能等多个维度,是对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入思考,也是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指引。 某参加天津北玻开放活动的门窗企业负责人表示,“六零”的每一个零都代表着企业生产中某一方面更高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提升生态效率。“我们将进一步往‘六零’指引的方向努力前进。” “使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这是建材行业近年来持续开展“六零绿色建材日”活动的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经历三个层面的认知跃迁:第一层是“眼见为实”,通过开放让公众见证建材行业花园工厂的生态蜕变;第二层是“入脑入心”,用可追溯的产品质量体系呈现建材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价值;第三层是“价值认同”,让消费者意识到选择健康、安全、绿色、优质的“好材料”,既是好房子的居住品质保障,更是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内在要求。这每一层的认知跃迁都需要行业的持续努力。从“六零”的坚定宣言出发,一路走到公众开放日的热络相聚,绿色建材的种子早已破土成林。 当越来越多工厂敞开大门,当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公众真诚握手,绿色发展便不只是行业铿锵的决心,更成为全社会共同奔赴的星辰大海。 |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