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玻璃

您当前所在位置:

山西省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来源:祁县人民政府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04日 浏览:
摘要:

新闻
祁县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二月
  前言
  玻璃器皿产业是我县工业经济的第一大主导产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很好的产业基础,在创造税收、提供就业、保护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使这一特色产业稳定发展并不断壮大,根据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政策和我县“十二五”规划,特制定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十二五”(2011年—2015年)发展规划。
  第一章、发展现状
  (一)祁县概况
  祁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总面积854平方公里,辖6镇2乡,总人口26.7万,其中农村人口20.6万,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祁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地理条件,旅游资源丰富,乔家大院驰名中外,为山西省重点旅游区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晋中中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县域经济特色县”这一目标,把发展壮大工业经济作为“兴祁富民”的重中之重,倾力实施工业规模扩张战略,逐步形成了玻璃器皿、碳素、医药化工、食品、机械制造、材料加工六大优势产业,全县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以加工型、出口型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特别是玻璃器皿产业在全国独树一帜。2010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45亿元,其中玻璃器皿产值15亿元。
  (二)祁县发展优势
  我县在区位、能源、载体、人文四个经济发展的要素上都处于十分有利的位置。一是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县位于山西省“大”字型交通网络的中心地带,南同蒲铁路横穿东西,208国道纵贯南北,大运高速与108国道交织成网。发达的陆上交通为境内企业货物的流转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条件。物流成本是企业综合成本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县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对投资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二是清洁能源保障优势。国家天然气西气东输“陕京二线”途径我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洁源天然气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铺设了“三纵五横”天然气管网。目前,我县主要的工业集聚区都具有了使用天然气的条件。通往经济开发区的管网工程也已完工。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进一步实施,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已成为大势所趋,在这一方面,我县无疑又占有先机。三是新型开发区的载体优势。祁县经济开发区是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一期开发建设面积2平方公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开发区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开发区水、电、路、讯管网逐步配套,投资环境日趋改善,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有望成为山西省开发区发展的新亮点。四是内涵丰富的人文环境优势。祁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县,积淀了醇厚的人文历史。特别是在近代,作为晋商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祁县商人曾经在全国引领风骚,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祁县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发展工业经济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三)玻璃器皿产业发展历程
  玻璃器皿是祁县独具特色的传统产业,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时代,祁县民间就有生产玻璃日用品的小作坊。解放初以吹制灯罩等民用品为主,1953年成立祁县玻璃厂,1960年完成产量153吨;70年代初新上日光灯项目,改名为日光灯厂;1980年开始生产玻璃器皿,同年首次打入国际市场,完成外贸出口1.8万元人民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祁县玻璃厂、荧光灯厂、玻璃纤维厂在原日光灯厂的基础上脱颖而出,一些村办玻璃器皿企业以及集体企业劳动服务公司玻璃厂、中外合资星海玻璃公司相继成立,到1988年全县玻璃器皿企业发展到20多户,年产量达到1.4万吨。1989年,受国内市场制约,绝大部分从事内贸的小型玻璃器皿企业纷纷停产关闭,全县仅存玻璃一厂、二厂、荧光灯厂、玻璃纤维厂、劳动服务公司玻璃厂、星海玻璃公司等7户企业。进入90年代后,玻璃器皿市场的再度复苏,祁县玻璃器皿开始步入稳步发展时期,1998年达到41户,产值1.5亿元。亚洲金融危机后,世界人工玻璃器皿生产中心开始由欧洲向中国等亚洲国家转移,县委、政府抓住机遇,提出“规模扩张与质量升档并重、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并举、收购出口与自营出口并进”的玻璃器皿产业发展思路,并予以大力扶持,祁县玻璃器皿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企业由1998年的41户迅速增至2004年的160户,产值由1.5亿元发展到12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7.5%,自营出口额保持年30%左右的高增长率,一举成为全国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2010年自营出口额达到3054万美元,出口供货值达到14亿元,成为在国内具有主导地位、在国际市场占有相当份额的优势产业。
  (四)玻璃器皿产业特点及优势
  在产业布局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宏艺公司为主的西六支玻璃器皿工业发展区,以大华公司为主的五里坡玻璃器皿工业发展区,以丰盛公司为主的丰泽玻璃器皿工业发展区,以晶鹏公司为主的下申玻璃器皿工业发展区,以星火公司为主的温曲玻璃器皿工业发展区的格局。在技术装备方面,全县玻璃器皿企业积极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淘汰以散煤为原料的土圆炉100余盘,建设电熔炉生产线19条、天然气池炉10盘、煤气炉75盘,形成以电、煤气、天然气为主的新型能源结构。大华公司的第二条60吨自动化生产线建设完毕,自动化机制玻璃生产线在我县开始发展,玻璃器皿生产由传统的人工吹制向机械化和人工吹制并举的方向发展,使全县玻璃器皿产业的装备水平迅速提升。在产品结构方面,主要产品有酒具、茶具、咖啡具、蜡台、风灯、水升、果盘、花瓶、糖盒、工艺品等10大类6000多种产品,基本满足不同层次各个方面国际玻璃器皿市场的需求。在市场营销方面,98%以上的产品畅销五大洲88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主要为上海、广州、太原、西安、大连等大中城市和义乌等大型批发市场。在品牌建设方面,大华公司、宏艺公司、晶鹏公司、红海公司等龙头企业分别拥有“大华”、“宏艺”、“JP”、“红海”独自的注册商标标识,其中“大华”品牌、“宏艺”品牌玻璃器皿被评选为“2007年山西省名牌产品”,“大华”牌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4年我县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在劳动就业方面,全县玻璃器皿产业从业人员达3.2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5000余名,占从业人员的14%;大专以上学历的520余人,占从业人员的1.5%;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100余名,6户企业挂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制开发;吸纳外来务工人员8000余人,占到从业人员的25%。在企业管理方面,全县玻璃器皿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有9户,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有3户,通过职业健康体系认证的有2户,取得自营出口权的企业36户,建有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的有6户,大华、宏艺、晶鹏3户玻璃器皿企业已成为山西省乃至全国玻璃器皿行业的龙头企业。在配套产业发展方面:全县现有玻璃器皿产业配套企业85余户,从业人数达到5000人。其中:纸箱包装企业20户,年产值1亿元以上,双友包装公司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纸箱包装企业;泡沫包装生产企业10户,年产值3000万元;耐火材料企业7户,年产值3000余万元,冠中耐火材料公司年产坩埚2万余只,成为全国最大的坩埚生产企业、中国日用玻璃协会会员;化工原材料供应企业发展到近10户,年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燃气供应企业8户,年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蜡烛加工企业、铁艺生产企业、手绘、描金、彩绘、贴花、喷色、磨花、刻花、烤花企业、模具生产企业等共40余户。为企业提供原材料运输及部分产品销售的运输车辆发展到1000余辆,年收入超过2亿元。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抓住山西成为国家资源性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打造中国玻璃器皿之都这一目标,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全力建设大华宏艺、下申、温曲三个基地,加快筹建产品设计、技术研发、质量检验、玻璃艺术、产品交易五大中心,走好机制线、品牌提升、高端产品研发、贸工游一体化四条路子,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全力提升玻璃器皿产业的整体水平。
  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县玻璃器皿产业年产量达到30万吨,产值达到40亿元,配套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出口供货值达到4亿美元,1—2户企业成为上市公司。
  一个目标:全力打造“中国玻璃器皿之都”。
  我县2004年被中国轻工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以来,玻璃器皿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玻璃器皿产业工业总产值由2004年的5.5亿元增长到2010年底15亿元,增长172.7%,占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3.3%,上交税金由2004年的2100万元增长到2010年底的4647万元,增长121%,占工业企业上交税金的30%。目前,玻璃行业中共有38户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广交会摊位数达到30个,2010年底实现自营进出口3054万美元,较2004年均实现了质的提高,全县有3万余名农村富余农民力和城市下岗职工在玻璃器皿企业就业,在玻璃器皿及配套企业务工人员占全县工业企业用工总数的75%,每年直接为全县农民提供工资性收入4亿多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41%,成为县域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是具备了申报“中国玻璃器皿之都”的各项条件。为发挥品牌效应,做大做强玻璃器皿产业,县委、县政府于2009年7月成立了培育“中国玻璃器皿之都”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牵头,经贸、玻璃器皿协会、企业家协会等部门配合,全力申报“中国玻璃器皿之都”,目前,申报“中国玻璃器皿之都”特色区域荣誉称号需要准备的文件资料已提交至中国日用玻璃协会,正在等待实地考察。“十二五”期间,力争获得“中国玻璃器皿之都”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京ICP证040699号-1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