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玻璃

您当前所在位置:

国泰君安领衔做空 玻璃期货首秀全线暴挫

来源:中国玻璃网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06日 浏览:
摘要:

【中国玻璃网】12月3日,全球首个玻璃期货正式登陆郑商所挂牌交易,首批上市合约FG303、FG304、FG305、FG306、FG307、FG308、FG309、FG310、FG311,各合约挂牌基准价均为1420元/吨。
  
  不过,从玻璃期货首秀的市场表现来看,空方大获全胜。当天,玻璃期货各合约累计成交总量超70万手,持仓超过8万手。其中,主力合约5月合约FG305跌幅居首,高达7.18%,终盘报1318元,全天共成交69.4万手。而其余合约跌幅也均在5%以上。
  
  对于当天玻璃期货首秀大跌,东证期货分析师吕腾飞一点也不感到奇怪。“从玻璃的消费格局来看,房地产行业的兴衰,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玻璃行业的需求情况。而且,玻璃的需求也有着严格的周期性规律。可以说,玻璃销量和房地产竣工面积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吕腾飞预计,12月之后,玻璃行业会逐步转向需求淡季,中短期内也将会对玻璃价格造成利空影响,“近期期货投资以空头思路为主”。
  
  国泰君安领衔做空
  
  另据郑商所当天盘后披露的前二十大多空主力持仓排名结果显示,领衔当天玻璃期货做空的主力非国泰君安莫属。
  
  截至终盘,国泰君安席位的空头持仓高达5712手,高居当天空头主力榜首席之位,领先其身后的东海期货空头持仓3153手。若按上市首日1手玻璃期货保证金=1420×20×16%=4544元计算,当天,国泰君安席位的持仓保证金已达2595.53万元。
  
  紧随其后的东海期货空头持仓则为2559手。而上述两大空头主力均没有开多头仓位。
  
  除此之外,位居当天前十大空头主力的徽商期货、永安期货、中国国际、华泰长城、大地期货、美尔雅(600107)、鲁证期货、南华期货空头持仓分别为2395手、1836手、1549手、1382手、1374手、1208手、1180手、1066手。
  
  截至当天收盘,前二十大空头主力累计空头持仓达27472手,较前二十大多头主力合计持仓22931手相比,净空持仓为4541手。
  
  相比之下,以中国国际期货为代表的多头主力却惨遭“滑铁卢”。统计数据表明,尽管中国国际期货当天也开了空头仓位,但其2544手的多头仓位与1549手的空头仓位轧差之后,仍有净多持仓995手。
  
  与此同时,金元期货、徽商期货、永安期货、浙商期货、兴业期货、安信期货、金鹏期货、中证期货、上海良茂等余下九大多头主力所持多头仓位分别达1710手、1445手、1388手、1378手、1277手、1217手、1212手、1201手、1155手。
  
  不过,就全天成交量而言,徽商期货高居首位,全天共成交52636手、国泰君安全天的成交量为32779手。当天,海通期货、中原期货、中国国际期货等3家公司全天也分别成交了29863手、21556手、19669手。
  
  截至当天收盘,包括上述五大交易主力在内,成交量位居前二十的主力全天累计共成交368068手,占全部合约成交的比例超过五成以上。
  
  延续空头思维
  
  对于玻璃期货后续走势,大地期货分析师牛伟表示,通过对比可看出,当天玻璃期货挂牌基准价略微高于当前现货价,加上每天仓储费0.25元,实际上,玻璃期货价格几乎不存在套利空间。
  
  “我们认为,近期玻璃期货交易策略宜以单边逢高沽空为主,看空思路维持时间为3个月左右。”牛伟称。
  
  其看空理由在于,目前,国内玻璃产能供应充足,一旦开机难以短期缩减。再加上进入冬季,北方房地产停工玻璃消费与补库需求减缓。与此同时,经济减速和房地产调控,也遏制了终端消费需求。
  
  特别是在“金九银十”消费旺季过后,玻璃企业销售正逐渐转冷。但由于生产线的特殊性,玻璃企业一旦开动无法及时调整产量,使得厂家成品仍在源源不断地上市,市场整体供大于求。进入11月以来,周期性因素已在影响价格,玻璃行业处于消费淡季市场信心明显不足,而且后续价格还可能继续承压。
  
  而近5年来玻璃现货的平均价格走势也表明,每年的6月份至10月份为玻璃价格的“黄金时期”,10月份开始出现拐点,12月与来年的1月份为快速下滑期,2、3、4月份表现为震荡行情期。
  
  截至目前,北方地区连降雪对玻璃需求影响比较明显。而行业风向标河北沙河地区前期价格快速下调也给市场造成压力,使得华东、华北、华中和东北地区的生产商纷纷降价促销。
  
  统计数据表明,进入11月份,市场下调2-6.7元/重量箱。受降价冲击,华东市场也随之跟跌,多数厂走低1-6元/重量箱不等,华中各厂也下调3-4元/重量箱;同样,华南市场因需求偏淡,供需矛盾突出价格大幅下行2-7元/重量箱不等。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末页
责任编辑: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京ICP证040699号-1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