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玻璃

您当前所在位置:

玻璃期货上市三周年访谈纪实

来源:中国建材报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25日 浏览:
摘要:

自2012年12月玻璃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至今,在宏观经济环境、房地产市场、区域性供需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玻璃期货在投资者参与程度及结构、运行规则调整等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为行业企业拓展销售渠道,规避经营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2012年12月玻璃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至今,在宏观经济环境、房地产市场、区域性供需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玻璃期货在投资者参与程度及结构、运行规则调整等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为行业企业拓展销售渠道,规避经营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三年来期货交易的实践经验,玻璃企业如何评价参与期货交易的得失?在不同行情转换下,现货企业的玻璃期货操作思路发生过哪些转变?实践中得到哪些有益交易经验?未来对于玻璃期货又有哪些希望?记者采访到玻璃现货企业和期货行业的相关代表,通过他们的描述对玻璃期货上市三年来的运行进行回答。
  
  保守观念转变投资热情升温
  
  记者:玻璃期货上市之初,许多玻璃企业便及早布置资源,积极参与期货交易。请介绍一下上市之初企业参与的情况,以及近年来企业参与期货交易的变化。
  
  武延民:上市之初大光明就非常重视玻璃期货,不仅积极申请成为交割厂库,还积极参与交易、交割,就是为了尽快了解这个新事物,掌握这个新工具。为了成功抢夺玻璃上市第一单,公司还派人亲自跑到郑州,找了一个距离交易所服务器近的地方下单。
  
  由于初期对期货比较陌生,出于保守考虑我们主要是以套保的思路来操作,进行仓单交割,后来也开始做一部分投机。公司初始投入资金只有200多万元,用于1303合约的操作。因为有最大注册仓单量的限制,所以只参与了350手进行套保,且在1303合约进行了交割。随着对期货的熟悉和了解,公司逐渐加大了资金投入量。2013年下半年,投入800万元进行套保交易,套保数量为公司两个月的产量。因为当时期货价格高、机会多,所以套保效果也比较理想。2014年,公司投入资金一直保持在八九百万元左右。今年玻璃期货市场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区域升贴水和地区间现货价差之间的严重不平衡,导致参与难度越来越大,我们也逐步缩小了资金量,目前基本保持在二三百万元左右。
  
  庄自朝:玻璃期货上市之初,北方地区不少企业都认为这是一种赌博,但公司领导意识到还是有必要了解和学习这个交易工具。负责采购和销售的庞总率先开设个人账户摸索学习,并经常组织一些学习讨论会,使大家慢慢意识到有了玻璃期货就相当于两条腿走路。目前,公司领导大力支持参与期货交易。在交易所的支持下和公司领导的努力下,去年正大玻璃成功申请到了交割厂库的名额。
  
  虽然不合理的升贴水造成华北交割厂库无法做套保业务,但作为交易所下面的交割厂库,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好玻璃期货。目前,我们主要用套保的思路去做投机,操作上参考仓单价格最低的地区,他们那里能做套保的时候,我们也做点单子进去。但这种时候往往还是贴水我们现货将近150~200元,风险仍然较大。因此,我们一直无法大量参与。公司先投入几百万元在市场锻炼下队伍,但这些资金并不是全部使用,不用杠杆的参与,平时保持几十万元资金用于交易。后期就逐渐转向了不同合约间的套利。
  
  记者:从金融角度看玻璃行业,您认为玻璃期货上市之初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主要来自哪里?从现实反应来看,操作玻璃期货对企业经营的主要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永鸽:我认为玻璃期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因玻璃期货本身价格相对便宜;其次,玻璃行业产业链较短,其下游75%是房地产建筑行业,为广大投资者所熟悉;再次,由于玻璃是连续性生产,“出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玻璃生产企业的销售信心,而玻璃企业的出库取决于下游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情况、流通渠道和贸易商的采购信心、以及玻璃本身所受的季节性等因素,再加上建材品种对政策的敏感性等。在以上诸多因素作用下,玻璃价格波动较大,这也使玻璃期货对投资者有较强的吸引力。
  
  作为平板玻璃产能大国,玻璃期货的上市对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玻璃上市之前,由于其生产的特殊性,开工率不便根据市场调节,不少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动时只能被动接受,而期货的上市对玻璃企业而言无疑是一大喜讯。玻璃市场的参与者也愈来愈多,从前期对期货市场陌生,到现在熟练运用期货工具进行套保、仓单交易、期转现等。不管是对于锁定原材料的生产企业,还是已签订订单准备提货的贸易商都可以在期货市场对产品进行保值,减少生产或销售途中的贬值风险。

  顺势调整制度助力化解产能

  
  记者:玻璃期货上市以来,曾一度出现期现倒挂,甚至期货价格穿透成本价的现象,且日渐发展成为常态。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对企业在期货操作上有何影响?
  
  张永鸽:这一方面是由于玻璃上市近几年,恰逢房地产市场走向低迷,期货市场对国内外宏观环境和政策的敏感度更高,而期价的走低展现了市场对未来预期更为悲观。而现货市场上,更多是产销决定价格。销售好、库存低时,生产企业便开始提价。反之,则降价促销,价格的调整更加灵活。另一方面,前期沙河地区一直是市场的洼地,但随着当地深加工企业的发展,使当地市场表现一直独秀,产销量也好于其他区域。尤其是今年的淡季中,当地现货市场并未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导致期货价格一度出现较大幅度的贴水。
  
  庄自朝:我们大概在2014年以后才参与,因此对我们来说大部分时间都是期现倒挂的。但有段时间,连仓单最便宜的地方也出现了期货贴水现货较多,我们认为这是不能持久的。结合当时现货走势并没有那么差的现实,我们做了点期现修复。
  
  武延民:从2014年开始期现倒挂的现象在玻璃期货上一直存在,但那时候还可以参与一下。到了今年,套保单根本找不到入场机会。很多投资者都减小了参与力度,这也是导致后来玻璃期货不活跃的重要原因之一。
  
  记者:三年来,玻璃市场各区域间价差缩小,郑商所多次结合行业现状调节升贴水制度。带来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张永鸽:目前玻璃市场各区域间价差缩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各区域玻璃厂家使用的燃料不尽相同,原材料生产成本不同造成各地玻璃价格差别较大,近年来在环保压力下,一些石油焦、煤焦油等作燃料的平板玻璃生产线已逐步淘汰,窑炉改造后,各厂家生产的玻璃在质量上的差距逐步缩小。二是在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局面下,华南、华东等高价地区玻璃价格走低,而先前价格低位的沙河地区虽然面临产能庞大的压力,由于其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该地区市场价格受到大环境的影响较弱,在整个行业内也算一枝独秀,同时华中地区玻璃价格也因近两年大量的新增生产线上马而走低。这样一来二去,南北市场区域间价差走窄。
  
  记者:就您观察,玻璃期货对化解行业过剩产能是否起到积极作用?有哪些具体表现?
  
  庄自朝:面对现货价格的下跌,有能力、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利用期货来对冲现货价格下跌的风险,就算现货价格一直亏损,也能平滑经营利润。但不参与期货,若是现货一直亏损,那么被迫退出这个市场也是在所难免的。从这一块来看,玻璃期货对于化解产能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
  
  张永鸽:近年来玻璃市场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国内环保意识的加强,促使生产企业换用更为清洁的天然气能源作燃料,相较之前更受企业青睐的煤、石油焦等燃料价格要提升不少。此外,国内的用工成本也在提升,玻璃的生产成本在悄然上升。而平板玻璃的销售价格却在供需失衡的格局下呈现低迷状态,市场盈利格局进一步受到压缩。受此影响,玻璃生产企业在艰难的日子里应该寻求一种新的经营模式,而不是一味地扩张。沙河玻璃市场就是很好的例子。当前的基准地沙河地区便在整个行业低迷的大背景下,完善其产业链的合理发展和布局。在面对玻璃产能过剩的局面时,沙河厂家大力发展深加工企业,将原片玻璃逐步延伸,扩大了平板玻璃的销售范围,同时也减轻了原片玻璃的销售压力,尤其在下游需求不景气的背景下,开发多样化的玻璃产品对稳定市场价格起到一定的作用。
  
  科学管理资金时刻防范风险
  
  记者:结合玻璃期货交易实践,贵公司总结出哪些操作期货的原则宗旨?未来在哪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庄自朝:我认为参与期货不能过度频繁交易,不能重仓,不能脱离现货的实际情况。对于现货企业来说,参与期货不用杠杆去交易是我们目前盈利的方法。与此同时,我们在基差交易方面和跨品种套利方面相对欠缺,这将是我们主要学习的方向。
  
  武延民:操作期货最重要的就是资金管理,资金管理一定要科学,风险要时刻防范。无论是套保还是投机,即便分析对了看准了,仓位管理不好也会有极大风险。在2013年初,玻璃期货价格很高,期货升水现货很多,身边就有一些出于套保目的的贸易商过早入场做空,因为有信心,仓位大,结果还是亏了钱。未来在市场研究方面我们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行业供需把握上需要做更多努力;另一方面就是在期现套利策略方面,尤其是利用仓单进行套利交易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记者:期待看到玻璃期货未来在哪些方面进行创新?
  
  庄自朝:希望今后多做些培训服务,提高产业客户专业性,促进产业客户进入积极性;另外就是品种拓展,可以开发玻璃期权,或延伸玻璃期货的产业链条,上市纯碱期货,使玻璃企业可以做原料与成品的套利,这样就更稳健了。
  
  武延民:过去,一直困扰玻璃期货投资者的就是区域升贴水问题。因为升贴水设置和各地区之间价格变动的不匹配,导致玻璃期货价格一度严重脱离现货价格运行,也丧失了很多应有的市场功能,导致市场活跃度的下降。如今交易所修改了升贴水,使得市场更加公平合理。希望这次升贴水调整后,期货价格能反应交割基准地价格。在新的规则下,相信玻璃期货会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也会吸引更多投资者前来参与。

责任编辑:徐阳光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京ICP证040699号-1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