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玻璃

您当前所在位置:

每卖一吨就亏一两百元,废玻璃回收产业春天何时到来

来源:上观日报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9日 浏览:
摘要:

玻璃按照垃圾分类,被归为“可回收物”,然而,由于价值越来越低,丢进垃圾桶的玻璃已近乎于废物,这直接威胁到整个玻璃循环利用产业。

  玻璃按照垃圾分类,被归为“可回收物”,然而,由于价值越来越低,丢进垃圾桶的玻璃已近乎于废物,这直接威胁到整个玻璃循环利用产业。

  一边是不断增长的收运处置成本,一边是销路难以拓宽、价格多年抬不上去的窘境,有业内人士直言,玻璃循环利用产业随时都有“瘫痪”的可能。

  每卖一吨就亏一两百元

  整个回收利用产业瘫痪?这并未危言耸听,分析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近年来发布的《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可以发现,2015年和2016年,我国废玻璃的回收价值只有250.6元/吨和260.5元/吨(以该报告统计的废玻璃年回收价值除以年回收利用总量),比2014年的300.6元/吨至少低了13%。

  200多元/吨的废玻璃,什么概念?一公斤还不到0.3元,实际的源头收购价格可能更低。在一些社区的再生资源交投站,一个500毫升的啤酒空瓶连0.1元都卖不到。对收运“可回收物”的主力军——“铃铛军”而言,废玻璃也形同鸡肋:开个1吨运量的车,专门收废玻璃,扣除油费、过路费和收购成本,忙半天,估计就四五十元左右的利润。如果因交通违章被罚款,还得倒贴。

  对于末端的废玻璃处置企业而言,日子也不好过。“整个集团的回收业务板块,废玻璃排名倒数。”上海燕龙基集团总顾问夏传高坦言,按照目前行情,废玻璃平均以四五百元/吨收购进来,分拣和加工后,平均卖出去600多元/吨,看似有一两百元/吨的利润,可一算人工费,成本马上倒挂。

  这笔账很好算:两名工人手工分拣废玻璃,一天分拣出1吨已属不易,而两名工人的用工成本就要两三百元/天,也就是两三百元/吨。算上这个成本,600多元/吨的出售价格可谓每卖1吨就要亏一两百元,这还没算上场地的租金、电费和税收。

  ??????1.jpg

  工人在手工分拣废玻璃

  “如果对废玻璃没有情结,这种赔本买卖几乎没人肯做。”夏传高表示,废玻璃是该集团创始人“白手起家”的领域,因此,只要其他业务板块还可以带动不景气的废玻璃业务,就不会轻易放弃。据透露,燕龙基近年年均的废玻璃处置量约为60多万吨。

  不循环利用环保成问题

  可是,情结不能当饭吃,在市场机制已经失灵的情况下,经营者要么自救,要么放弃。

  专家指出,从环保的角度来看,废玻璃回收产业绝不应当被轻易放弃,否则,极难降解的废玻璃将对末端的垃圾处置环节造成很大的负担。就焚烧而言,一些种类的玻璃要到1000℃以上才开始熔化,极大地消耗能源,一般情况下,垃圾焚烧炉都拒绝玻璃入内。而填埋进入土地后,状态稳定的玻璃将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的透水透气性,进而影响自然生态。一些含有锋利边缘的碎玻璃,还会对生物造成伤害。

  有环保组织曾进行过测算,回收再利用一吨废玻璃,除了可以节约石英砂、纯碱、长石粉等原材料,还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大约0.58吨标准煤的能量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1.26吨,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1.16吨。

  然而,这些益处,在以逐利为主要目的的经营者面前,没有吸引力。上海燕龙基集团董事长王清华曾为寻找废玻璃的出路考察过许多国外市场。他表示,在德国、比利时、法国、荷兰等国家,废玻璃回收率高达八成,而我国废玻璃回收率不到30%,很多地区回收率只有15%甚至更低,其他废玻璃混在生活垃圾里,背后原因,正是由于我国许多城市的玻璃回收产业已无利可图。

  ??????2.jpg

  去除杂质后的废玻璃,由于没有进一步细分,市场价值很低

  智能流水线降低人工成本

  要改变成本倒挂的局面,关键是解决日渐增长的人工成本。而降低人工成本,关键在于能否升级落后的废玻璃分拣加工模式,用智能化、机械化替代手工作业。

  其实,能够分拣废玻璃的机械生产线早就有了,但有两个缺陷:首先,由于源头垃圾分类的执行效果有限,要分拣的废玻璃中掺杂着大量其他生活垃圾,比如陶瓷、水泥、砖块、橡胶、金属、塑料等,这对设备的分拣能力提出了挑战,绝大多数设备分拣出的废玻璃纯度很低,依然夹带大量杂质。第二,传统设备的分拣工艺十分依赖水,在消耗大量水资源的同时,还会产生废水排污等环保问题。

  

责任编辑:王澎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京ICP证040699号-1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