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玻璃

您当前所在位置:

现代化建筑玻璃的特性

来源:华凯绿色智慧产业园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11日 浏览:
摘要:

浮法工艺的发明,标志着现代化建筑玻璃的诞生,各种深加工玻璃产品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化建筑玻璃家族。其发展沿着两条主线:其一是丰富建筑玻璃的装饰性能;其二是增加建筑玻璃使用功能。如今的建筑玻璃正是以其装饰性能和使用功能的集中统一,来满足人们对建筑物装饰效果、节能和舒适性要求不断提高的追求。

  如今的建筑玻璃正是以其装饰性能和使用功能的集中统一,来满足人们对建筑物装饰效果、节能和舒适性要求不断提高的追求。
  
  1前言
  
  传统建筑玻璃的主要功能是遮风、避雨和采光,虽有装饰意味在其内,由于建筑玻璃品种单一、性能低下,其装饰性能虽有,却不显著;其功能除遮风和避雨,难再究其二三。浮法工艺的发明,标志着现代化建筑玻璃的诞生,各种深加工玻璃产品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化建筑玻璃家族。其发展沿着两条主线:其一是丰富建筑玻璃的装饰性能;其二是增加建筑玻璃使用功能。如今的建筑玻璃正是以其装饰性能和使用功能的集中统一,来满足人们对建筑物装饰效果、节能和舒适性要求不断提高的追求。
  
  2装饰性能
  
  人们最早制造玻璃是作为装饰品、艺术品,如饰物、摆设,在当时是极为珍贵的。玻璃用于建筑上除了其满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外,一直与艺术连在一起。每个建筑物都是一件艺术品,都凝聚着建筑师的创意,再现了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建筑设计师对艺术的崇尚、对美的追求。而建筑玻璃正是实现建筑设计师构想的最好材料,因为没有哪种材料具有像玻璃那样多的性能,如玻璃的透光性、玻璃的透明性、玻璃的半透明性、玻璃的折射性、玻璃的反射性、玻璃的多色性、玻璃的光亮性、玻璃表面图案的多样性、玻璃形状多样性、玻璃安装结构的多样性。不仅如此,玻璃的装饰性能是活性的、是动态的、是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的。它与日光辉映,可使建筑物色彩斑斓、光辉照人。它与月光辉映,可使建筑物幽光淡淡、充满着神秘色彩。它与灯光辉映,可使建筑物如天上的宫殿,也可使其变得光怪陆离;可使居室祥和温馨,也可使其冷光悠悠。没有哪种材料具有如此大的魔力,没有哪种材料使建筑设计师如此得心应手。它是集色、型、光于一体,可以说,没有建筑玻璃,就没有现代化建筑,它是当代建筑材料的“天之骄子”。
  
  1玻璃的透光性
  
  一般说来玻璃是透明的,因此提及玻璃的透光性往往被人们误认为是透明性。其实玻璃的透光性和透明性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透光不一定透明。最早制造的玻璃就仅仅透光而不透明,这是由当时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决定的。由于当时熔化玻璃液的温度低,因此在玻璃中存在大量的未熔化的颗粒杂质,玻璃中的颗粒杂质造成光线的散射而使玻璃只透光而不透明。同时,当时生产玻璃的工艺是将玻璃液浇铸挤压成玻璃板,因此玻璃板的表面凹凸不平,造成光线的散射,是造成玻璃板透光不透明的另外原因之一。今天,现代化技术和工艺生产的玻璃都是纯净透明的,要想生产只透光而不透明的玻璃必须采取特殊的生产工艺,如压延法、磨砂法等。
  
  玻璃的透光性具有极好的装饰效果,应用玻璃的透光性,可使室内的光线柔和、恬静、温暖。室内光线过强会刺激人眼,使人躁动不安。应用玻璃的透光性可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同时增加建筑的隐蔽性。例如用压花玻璃装饰卫生间的门和窗,不但阻隔了外界的视线,同时也美化了卫生间的环境。用磨砂玻璃作室内隔断,既节省室内空间,又显得富丽堂皇。用透光玻璃装饰的室内过道窗,透出淡淡的纤细柔光,朦胧中充满神秘感。可以说,现代化建筑正在越来越多地运用玻璃的透光性。
  
  2玻璃的透明性
  
  提到玻璃,人们马上联想到透明,正是玻璃将大自然的光芒引进建筑。放眼我们周围的现代化建筑,窗洞越开越大,玻璃门、落地窗,甚至整个墙面都是玻璃的,即玻璃幕墙。建筑装饰玻璃在建筑上的应用量越来越多,正是应用了玻璃的透明性,人们追求的是光明。正如现代化建筑的开拓者之一——卢。柯尔彼斯所说:“建筑的历史就是为追求光明而艰苦奋斗的历史,是改造窗子的历史。”说的就是玻璃的透明性在现代化建筑中的作用。
  
  另外一个方面,从玻璃的发展史也可看出人们对玻璃透明性的不倦追求。如上所述,人们最早制造的玻璃是只透光而不透明的,原因之一是玻璃的表面非常的粗造,凹凸不平。后来为增加玻璃的透明性,人们花大力气将玻璃的两表面研磨、抛光,但也只能得到半透光半透明的玻璃,那也曾使人们欣喜若狂,因为它使人们的建筑透明了,它不仅将大自然的光芒引进我们的建筑,也将人们的视线从室内引到室外,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窗子恢复了真正窗子的含义。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人们又发明了生产玻璃的平拉法、引上法,玻璃已变得越来越纯净、越来越透明,现代化的玻璃生产工艺浮法已将玻璃的透明性达到了极点。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玻璃的发展历史就是追求玻璃纯净、透明的历史。

责任编辑:徐阳光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4069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