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玻璃

您当前所在位置:

浮法玻璃行业:体量与质量

来源:网络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11日 浏览:
摘要:

  与前几年相比,今年浮法玻璃的市场行情,颇有点儿“一夜入秋”的味道。而之前的几年,玻璃行业才刚刚从亏损的深渊中爬出来,刚刚经历了“由冬入春”的缓慢复苏,而秋天的到来,除了给人飕飕凉气外,更让狂热的从业者逐渐冷静下来,重新审视企业发展的未来。

  今年开年伊始,玻璃行业内便涌现出一波投产高潮。与2018年底的产能相比,行业在产的总产能,截止到目前,仍然是净增加的。人们有说有笑,喜大普奔,点火烤窑此起彼伏,乐此不疲。当然近期也有一些生产线到期放水冷修,但总体来讲,产能没有出现持续减少,而呈现净增加的局面,且增加的产量,远不仅仅是一点半点的问题。这将对行业未来三年的整体发展不利。

  2019年,必将成为浮法玻璃行业近几年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在玻璃行业G12峰会上,产能前十几名的企业负责人聚在一起,为玻璃行业目前的发展局面深感忧虑,但似乎也有无可奈何的抱怨表露。

  01.体量臃肿,虚火旺盛

  中国的浮法玻璃的产能,截止到5月底在产241条(不算近期点火及冷修)。应该说,浮法玻璃的“过剩产能”这个帽子,始终戴的非常名正言顺,哪怕是近几年环保力度如此之大,停线数量如此众多,也改变不了产能过剩的根本局面,而过剩产能向南方转移似乎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

  回过头来看,之所以这两年浮法玻璃日子还比较“好过”,完全依赖于“房地产去库存”的政策影响,需求上来了,带动从建材到家电行业玻璃用量的增加。但这完全是个短期行为,长期看,不可持续。汽车玻璃行业已经早先一步验证了这一点。

  从更大时间维度回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正是“四万亿”刺激带动下的浮法玻璃行业短暂“暴利”,吹起了2010年前后一波比较大的“大干快上”浮法线的泡沫热潮,从而积弊深远,造成了2015年全行业的亏损,华尔润的倒闭。

  那么现在看,当大家在过去三年盈利水平改善下所激发出的“投产”热情,生产线在2019年以后接二连三的点火运营,是不是像极了2011年的行情?

  那么这一波的投产热情,一定会被严峻的市场行情泼上一盆冷水。孔尚任在《桃花扇》中说,“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市场规律这一课,真正汲取教训,一定是通过付出代价才能铭记于心的。

  所以,无论是钢铁水泥还是玻璃,中国人最擅长这种“大进大出”的规模性生产方式,把一种模式发挥到极致,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过去称之为门槛的“资金”问题,现在也远远不成为问题,所以,造就了钢铁行业在世界产量排名中呈现“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的局面,玻璃行业何尝不是?

  而就在玻璃与水泥行业对比中,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玻璃行业的技术含量和复杂程度远远高于水泥行业,但是与水泥行业动辄几千亿的利润相比,玻璃行业实在是赚不到什么辛苦钱,有时候甚至“赔本赚吆喝”。赚大钱的时候,基本上都在极端财政政策刺激下才能实现,比如2010年、2018年;那么2019年以后极端的刺激还会有吗?

  德鲁克讲,“企业不赚钱是不道德的。”我们占用那么多的资源,做出来的产品不赚钱,那我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哪儿?

  这种“大而不强”的虚胖局面,完全来自于行业内的企业负责人“非理性膨胀”的激素打得过多,看到企业赚钱像打了鸡血一样,却不知道行业“赚钱”背后真正的逻辑是什么,以及这种逻辑是否还能持续?

  02.质量堪忧,华而不实

  当浮法线一条接着一条点火的时候,经营者或许有些许的成就感,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分公司,建立起集团性公司,美其名曰集团管控。但现实情况下,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集团管控带来的规范化操作,往往干不过游击队。这也许正是中国特色。所以,“劝风尘女子从良”,却总是抵不住在市场上赚快钱的诱惑。企业的规范化运营越走越远,劣币驱逐良币。

  各地区不规范的行政壁垒,标准的不统一和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导致行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和不平衡。这里面,浮法玻璃企业在无限追求大的时候,往往更加强化对成本的控制。而对成本追求的极致境地,则造成了“华尔润”的倒闭。

  所以,规模永远不是一个企业能走多远的必然因素,质量才是。质量塑造品牌,品牌植根于客户心中。

  规模小的企业,如果追求的是“工匠精神”,往往会“一招鲜吃遍天”,这正是由于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而当质量提升之时,企业也会逐步走强,进而规模也会在稳步发展中不断壮大。

  成本和规模永远都是相对的,而质量和品牌才是绝对的。

  当全行业亏损的时候,所有人的工作都是围绕“怎么活下去”去开展,谁还会顾及和考虑“创新研发”?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过去四十年玻璃行业的发展,有多少新产品是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研发出来并能够实现量产的?屈指可数的现实,说明我们只是玻璃生产大国,而不是创新研发强国。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

  除了“洛阳浮法”自主研发的原创性生产工艺,包括板宽、吨位等一些小打小闹的生产线变革,其他几乎全是拿来主义。即使拿来,我们也没有充分去研究透、利用好。

  比如全氧燃烧技术,我们有借鉴国外技术的,也有搞自主研发的,真正用下来实现稳定运营的,几乎没有。高昂的成本,没有哪个产品的利润水平能够实现长期覆盖。

  我们虽然研发出世界上的“超薄玻璃”,而真正的稳定量产和市场化应用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人穷志短,玻璃行业的从业者,不是没追求,而是没办法。如果说韧劲,每个玻璃企业都有,即使亏损,大家也都看谁能撑到最后。但如果这种韧劲应用于创新研发上,是不是能推动中国玻璃产业在世界领域向前迈进一大步呢?

  我们再看看华为,当一家企业的研发和创新实力足够强大的时候,没有谁真正能离得开你,包括你的对手。

  03.出路:先解决产能问题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产能的减少,谁是主体,谁来落实?

  1、首先行业协会,要发挥监管作用,并推动行政执法的落实。

  通常意义上的行业协会,不仅仅是协会会长等常务领导,也包括作为副会长单位的大企业领导者们。行业协会没有执法权,但应该发挥规划行业发展方向,规范企业扩张行为,辨明落后产能等作用,并能够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工商行政参与联合执法,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2、严控新增产能。目前中国的各个区域都不缺玻璃,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生产线在不断地审批立项投产运营呢?地方政府的GDP冲动,始终是一种惯性。那么,不管是产能置换还是各种以创新材料的名义来投产的产线,都应作为严控的对象;对于批建不符的生产线要动用行政手段坚决关停。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应该根据区域发展特点,形成区域性的产能规划,或者选择严禁生产,或者选择减量置换,目的都是为了强化对新增产能的可控程度。

  3、大企业联合限产。大企业是市场主体,对于G12来讲,应该通过带头限产,来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大企业基本上都拥有10条线以上的规模,每家企业停产1条,产能缩减10%,价格有可能提升10%,这是行业中大企业应承担的责任。那么参照水泥行业这几年成功的经验,大家干的活少了,反而赚得多了。

  4、严控标准,淘汰落后产能。通过行政执法,像环保督查一样来处罚“非标”产品,规范健康的市场秩序则会从根本上形成。这里的标准,还应包括税收缴纳和燃料标准的统一。同时,不能因为生产的是2mm或者1.8mm等产品,而采用的是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则仍应作为落后产能来加以取缔。

  5、从窑炉设计的源头把控。一方面平板玻璃企业的窑炉设计,要通过正规设计院的渠道来开展,涉及到窑炉安全和验收控制,要有权威的行业评审,严禁私人接活;另一方面,设计院在设计时,也应审查手续的合规性,对没有审批手续或者批建不符的项目要严格杜绝设计。

  04.结语

  中国的强大,要靠一批在各个领域有自主技术和创新引领的企业,这之中玻璃企业不能缺席。行业过去四十年的发展,解决的是短缺的问题;而未来三十年,则要解决品质提升和技术创新的问题,这需要玻璃行业所有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2019年注定是玻璃行业的一个分水岭,产能的无序增加,必将带来一场行业的混战,这未必是一件坏事。能够在乱世中收拾残局的整合者,或许在将来会成为行业发展的强者。所谓“不破不立”、“大乱之后实现大治”的辩证规律,总会在行业的发展变迁中不断完成循环往复,在历史规律的束缚中不断踟蹰前行。

责任编辑:上游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4069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