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建材联合会
您当前所在位置:

2019年度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硅酸盐学会 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公示

来源: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硅酸盐学会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27日 浏览:
摘要: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公示的项目有异议的,应自公示之日起20日内以真实身份书面向建材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提出,以便进行核实、查证和异议处理。建材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按规定对异议人身份予以保密。

2019年度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硅酸盐学会

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公示

根据《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的规定,现将经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的2019年度“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拟授奖项目进行公示。拟授奖项目47项,其中:基础研究类10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技术发明类5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类25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4项);科技公益类7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公示的项目有异议的,应自公示之日起14日内以真实身份书面向建材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提出,以便进行核实、查证和异议处理。建材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按规定对异议人身份予以保密。

(建材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1号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结构调整与发展部 邮政编码100831)

基础研究类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科学发现点

建议等级

主要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

1

高性能陶瓷材料烧结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

1.揭示了原子扩散加快是大电流加热烧结快速高效的机理,发现大电流快速加热会出现温度场不均匀,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方法;

2.提出基于类塑性变形为控制机制的烧结新原理,解决了同时获得高密实度和控制晶粒不长大的难题,发展了基于新机制的烧结技术,制备的材料性能大幅提高;

3.发展基于界面作用、结构控制、功能调控的烧结助剂统一设计方法,实现了对陶瓷材料烧结过程、显微结构和材料性能的协同优化。

一等奖

武汉理工大学

傅正义、

张 帆、

季 伟、

王 堃、

王为民、

王玉成、

张金咏

2

无铅铁电压电陶瓷的多层次结构与性能调控

1.建立了多尺度下调控无铅铁电压电陶瓷中特征功能单元的新方法。揭示了多层次结构对无铅陶瓷铁电压电性能的影响规律;

2.发现并提出了在无铅钙钛矿结构中利用缺陷调控压电性能的原理和方法;

3.提出了通过构建弥散型相变提高温度稳定性的学术思想。提出了基于电场调控铁电-铁电相变的弥散程度提高无铅压电陶瓷温度稳定性的新思路,实现了无铅陶瓷压电性能及其温度稳定性的协同调控,突破了无铅压电材料难以兼具优异压电性能与良好温度稳定性的难题。

一等奖

清华大学

李敬锋、

王 轲、

姚方周、

赵  磊、

张茂华

3

长波红外玻璃的组分设计和可控晶化方法

1.发现拉曼指纹谱精细变化可推演长波红外玻璃的结构演化,建立了一套解析长波红外玻璃结构的拉曼光谱分析方法;

2.发现提升长波红外玻璃光、电等功能的结构基因,进而建立了功能导向的长波红外玻璃结构和组分设计方法;

3.发现系列组分长波红外玻璃具有“可控整体晶化”的特性。阐明了典型弱共价键为价键特征长波红外玻璃中普适存在的“类晶体中程序结构基元控制的均相核化生长机制”。

一等奖

武汉理工大学

陶海征、

林常规、

董国平、

赵修建、

王学峰、

乔 昂、

郭海涛、

顾少轩

4

利用CO2制备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制品

1.提出了“水份调控-CO2传输-碳化养护”协同作用理论,揭示了CO2在混凝土中的迁移规律,并提出了以碳酸钙粉末作为晶种来加速CO2养护的理论;

2.提出了通过原料设计和烧成温度及β-C2S与γ-C2S比例调控来制备自粉化低钙水泥理论,揭示了其在CO2养护时的凝结硬化与微结构演变机理;

3.通过热力学计算表明钢渣的矿物相均能自发进行碳化;建立了钢渣制品CO2养护参数与其力学性能的关系,揭示了碳化养护的钢渣制品的微观结构演变规律;

4.提出CO2处理再生混凝土骨料显著改进其附着浆体及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和性能,碳化产物与再生混凝土中水泥水化产物发生二次反应,使得骨料与浆体界面区的更为致密。同样,用CO2处理刚脱模的混凝土制品表面,可形成致密一体化的表面层,后续水化使得这个表面层更加致密。

一等奖

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

史才军、

常 钧、

刘松辉、

张婷婷、

张家科、

张海波、

曹明莉、

涂贞军、

管学茂

5

高介稳阿利特微结构和熟料矿物相组成优化研究

1.发现存在遭受亲电攻击氧和其非成键电子数量是硅酸钙矿物水化反应和水化活性的本质;

2.发现掺杂元素对阿利特晶体结构的调控规律,实现硅酸盐水泥熟料中M3型阿利特向M1型阿利特转变;

3.建立CaO-SiO2-Al2O3-Fe2O3-SO3五元体系高胶凝性水泥熟料热力学和动力学相平衡理论,实现高阿利特含量与硫铝酸钙矿物共存。

一等奖

南京工业大学

沈晓冬、

马素花、

王倩倩、

张 宇、

唐明亮、

潘志刚

6

水泥基材料水分传输及水致损伤

1.在国内首次应用中子成像技术,率先实现了对混凝土水分动态传输的可视化探测及追踪,提出了水泥基材料水分时空分布的定量分析方法;揭示了水分快速侵入微裂纹初始阶段的动力学规律,解决了水分快速侵入难以追踪和量化的难题;

2.阐明了水分毛细吸收、渗透和扩散三种传输模式间的潜在关联机制,创建了水、气和离子非饱和传输性能统一模型;发展了低场磁共振测孔技术,首次发现了水泥基材料具有强烈的水分敏感性,揭示了纳米孔干缩湿胀是水泥基材料体积变形的根本原因;

3.发现了混凝土冻融损伤梯度现象,揭示了损伤梯度对毛细吸水和氯离子传输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冻融作用下混凝土内损伤与应变的定量关系,率先提出了基于表观热膨胀系数和残余应变的内损伤无损评价方法;

4.考虑混凝土实际服役条件,揭示了应力水平对水分传输的影响规律,提出了持荷损伤非饱和混凝土水分时空分布计算方法;揭示了荷载-冻融-盐溶液耦合作用下混凝土损伤劣化机理,实现了服役混凝土冻融损伤定量分析。

二等奖

青岛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张 鹏、

周春圣、

王振地、

鲍玖文、

王 玲、Wittmann Folker H.、

赵铁军、

刘兆麟

7

模拟锕系核素固化材料的设计、固溶机制及稳定性研究

1.揭示了榍石-钙钛锆石、榍石与模拟锕系核素(Nd、Ce)、U的作用规律;

2、揭示了铈独居石与模拟次锕系核素(Pr、Eu、Gd)的作用规律;

3.揭示了模拟锕系核素(Nd)在含钙钛锆石和榍石晶相的钡硼硅酸盐玻璃陶瓷固化体中的赋存状态;

4.揭示了自蔓延法制备钙钛锆石的化学反应设计准则及模拟锕系核素Ce的赋存状态。

二等奖

西南科技大学

滕元成、

李玉香、

吴  浪、

张魁宝、

黄  毅、

周时光、

赵骁锋

8

水泥基复合材料组成-结构-性能一体化关联的多尺度研究

1.建立了水泥基复材的力-电-热-渗流特性与界面和孔隙微结构关联多尺度模型,实现了界面和孔隙微结构调控水泥基复材力学和传输性能的“基因设计”,解决了水泥基复材物理力学特性与微结构和组成难以定量关联的科学难题;

2.提出了任意凸形骨料周围界面体积分数通用理论框架;发展了基于关联函数理论的三维重构数值方法;建立了孔隙网络逾渗阈值和曲折度关联的理论模型;

3.开发了新的复杂凸形颗粒接触识别算法,保证精度、效率提高120%,发展了复杂形貌颗粒高密度动态堆积方法,实现原位监测细观结构实时演化。

二等奖

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安徽工业大学

许文祥、

陈惠苏、

蒋亚清、

雷 冬、

刘 琳、

朱志刚、

吕 忠、

苏祥龙

9

中国传统糯米灰浆科学机理及在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1.揭示了糯米灰浆具有类似贝壳“生物矿化”的形成机理,发现了糯米汁改善石灰浆性能的机理在于糯米中的多糖(支链淀粉)对石灰碳酸化过程的调控作用;

2.根据作用机理对传统糯米灰浆进行科学改性,研制出了“开包即用” 型的糯米灰浆产品,使传统糯米灰浆的性能得到改善,制备大为简化,解决了糯米灰浆重新进入古建筑修缮和保护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

3.建立了针对传统灰浆遗存中微量有机物的快速综合检测方法,为研究中国古代传统灰浆的演进历史、及有关考古工作提供了便捷的方法。

二等奖

浙江大学

张秉坚、

杨富巍、

魏国锋、

方世强、

杨 涛

10

编织结构的对称群设计理论及单元分析方法

1.建立完整的编织结构对称群理论体系。率先提出用点群推导编织结构单元、空间群推导编织结构的方法;

2.发现了二维编织结构可分为四种类型,三维编织结构可分为六种类型;

3.发现满足空间点群和空间群对称性的纱线交叉结构可设计为三维编织织物结构;

4.提出基于点群矩阵表示的自适应单元分析方法,发现纤维低密度区和局部负泊松比,揭示出空间曲面整体三维编织预制体的梯度性能变化规律,解决了整体成型复杂形状三维编织预制体的性能分析和结构设计难题,为复杂结构工艺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5.发现了三维编织结构的类塑性,攻克了稳定编织结构的精确设计难题,实现了非均匀整体再成型曲面形状编织结构的性能分析,并创造性地用于多孔隙材料的结构设计。

三等奖

河南科技大学、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马文锁、

朱建勋、

贾晨辉、

马振宇、

李天兴

技术发明类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技术发明点

建议等级

主要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

1

碲化镉发电玻璃工业化制备关键技术与研究

1. 模拟揭示了玻璃基板变形与多区域复杂温度场温度的相关性与规律,发明了独特的宽玻璃基板多点支撑系统设计方法与装置、通过温度场分区及上下表面温差精准控制,突破了大面积玻璃基板近软化温度的变形难题,为平稳传输连续镀膜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2. 发明了蒸发源腔体内壁温度补偿并开发蒸发系统的多区控温技术,确保镀膜原料升华的气相态物质均匀输送到玻璃基板,制备的碲化镉薄膜厚度均匀性偏差在±5%以内;

3. 开发了蒸发源与蒸发源间隔交替布局与控温设计,实现了连续12天生产周期内玻璃温度平稳控制及连续传输;

4. 开发并集成了改善碲化镉晶粒质量、膜层缺陷修复、激光刻蚀电池串联与封装等技术,形成了制备碲化镉电池规模化成套技术;

5. 发明了透光度范围可调的彩色透光碲化镉发电玻璃制备方法及其系列产品,提高了装饰性,拓宽了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一等奖

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彭 寿、

潘锦功、

傅干华、

马立云、

夏申江、

殷新建、

蒋 猛、

孙庆华、

谢义成

2

陶瓷微波制备关键技术及在异型制品和氧化物粉体的应用开发

1.阐明了微波加热过程的热效应、非热效应作用特征和材料微波加热机理,发明了针对不同介质损耗的陶瓷基粉体及复合材料可控快速合成的微波加热方法;

2.发明了多种谐振模式的微波加热集成技术。创新设计了单相循环通道及四分之一截止波长结构,自主研发首台套2450MHz-915MHz 双频率微波加热设备,解决了高频率微波源对低频率微波源干扰损坏的国际性难题;

3.揭示了微波加热和辅助加热协同作用对材料烧结热历程的影响,发明了适用于不同介质损耗材料的混合保温结构和异型制品的微波烧结制备技术,拓展了微波技术的应用范围。

一等奖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大学

张 锐、

王海龙、

范冰冰、

邵 刚、

赵 彪、

樊 磊、

关 莉、

张 帆、

高前程、

郭晓琴、

陈德良、

卢红霞

3

超高温柔性梯度隔热制品设计与制备技术及在冲压发动机中的应用

1. 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冲压发动机超高温、强振动、有限空间工作环境的热防护严苛要求,提出了超高温柔性梯度隔热结构设计及制备方法,为不同工作环境的冲压发动机提供了热防护解决方案;

2. 针对梯度隔热结构设计要求,研制出能满足多种功能需求包括超高温、柔性、辐射屏蔽、相变吸热、可膨胀等的系列关键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为新型冲压发动机的高效热防护提供了材料支撑;

3. 发明了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用多层复合柔性隔热制品制备的成套技术、专用工艺设备、评价方法及装置,实现了大尺寸、复杂形面隔热制品的工程化制备和快速评价能力。

一等奖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陈玉峰、

张世超、

孙浩然、

孙现凯、

胡利明、

方 凯、

邓可为、

李懋强、

陈曙光、

石 兴、

陶柳实、

闫达琛

4

基于复合漂白与生物质复合燃料煅烧高等级白水泥熟料关键技术研究

1.开发了白水泥熟料颗粒分级复合漂白工艺技术与装备,解决了传统漂白工艺出窑高温熟料热能难以回收的问题,大幅提高了水泥窑二、三次风温度,熟料烧成热耗明显减低,漂白用水节约50%以上,显著提高了水泥窑产量,确保了熟料白度和强度;

2.发明了石油焦与稻壳粉复合燃料煅烧白水泥熟料生产工艺系统,大幅降低了熟料带入的Fe2O3含量,提高了产品白度,降低了熟料燃点,解决了预热器结皮等问题;

3.综合利用钽铌尾矿作为硅铝质原料替代叶腊石,实现了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二等奖

南昌赣亨行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南昌大学、江西银杉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吴飞龙、

黄少文、

曾 嵘、

徐玉华、

刘伟和、

朱 杰、

罗 星

5

3D 打印混凝土建筑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发及示范应用

1.建立了3D打印混凝土流变性和可建造性等方面的相关应用理论基础,发明了3D打印混凝土材料性能测试方法及装置,明确了流变性和可建造性关键参数和阙值范围,构建了3D打印“油墨”料浆的质量监控体系;

2.发明了多功能3D打印头为核心部件的首台套大型混凝土建筑3D打印设备及表面平整刮板系统,实现了混凝土的连续稳定打印,3D打印混凝土建筑高度可达24米;

3.结合3D打印建造技术,发明了多功能及多尺度的组合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研发了3D打印再生骨料及粉体混凝土制备技术,开发了3D打印建造密封材料,保障了3D打印混凝土建筑的整体性能。

二等奖

辽宁格林普建筑打印科技有限公司、同济大学

肖建庄、

都书鹏、

汲广超、

杨钱荣、

丁 陶、

段珍华、

李 晶、

张青天、

李 坛、

韩 女

科技进步类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科技创新点

建议等级

主要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

1

高水压复杂地质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关键建筑材料研究与工程应用

1.采用材料功能复合及材料结构优化技术,发明了盾构隧道复合功能混凝土管片材料,实现了混凝土管片的高强、抗渗,抗爆裂、高阻抗、高耐久等高性能化,为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的非封闭内衬与管片叠合衬砌新结构型式设计与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2.发明了利用盾构产生的废弃泥砂原位综合利用技术,制备出高抗水分散、高抗水溶蚀和高抗渗等性能优异的同步注浆材料,有效解决了普通注浆材料应用于高水压、饱水地质条件下易造成管片上浮、错台、变形以及地表沉降等影响工程质量以及盾构废弃泥砂污染环境问题,提高了施工安全性和隧道结构的整体防水功能,实现了化害为益、化废为宝、节省土地等环保效益;

3.开发了阻燃高粘度改性沥青、无机阻燃矿粉填料,运用多级嵌锁设计方法制备出集抗滑、阻燃,降噪多功能于一体的隧道路面沥青材料。发明了“多功能复合层+应力吸收粘结层+半柔性结构层”叠合型沥青路面结构,有效提高了长大隧道交通的安全性和结构耐久性。

一等奖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胡曙光、

邓利明、

焦齐柱、

姚春桥、

李勇军、

陈跃庆、

李 波、

丁庆军、

王发洲、

马保国、

李 兵、

肖明清、

黄绍龙、

王红喜、

刘云鹏

2

高速铁路板式无砟轨道自充填薄层功能材料关键技术及应用

1. 针对CRTSII、III型板式无砟轨道薄层自充填的高要求,发明了可控释放型高分散超塑化剂和疏水缔合型流变改性剂,实现了大流动性与高稳健性的协同调控;发明了多子型气泡调控材料,解决了充填层表面气泡多、断面气泡大的难题;研发了膨胀材料包覆改性技术,发明了历程可控的复合膨胀材料,有效降低了充填层的开裂风险;

2.率先提出了Ca2+影响阴离子乳化沥青稳定性的作用机理,开发了高性能乳化沥青;建立了水泥乳化沥青砂浆(CA砂浆)强度和弹性模量预测模型,发明离子螯合技术,研制出施工温度可超过40℃的CA砂浆,突破了国外最高施工温度35℃的限制,满足了夏季施工的需求;

3. 建立了CRTSIII型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技术标准体系,提出多元胶凝组分、多尺度粒度匹配设计方法,将板式无砟轨道充填层自密实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降低20%,实现了低胶材用量、高充填性、高体积稳定性的有机统一;

4. 研制了充填层材料的施工与快速无损检测成套技术,施工效率提高1倍以上,材料损耗显著降低,施工质量显著提升。

一等奖

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扬州大学

洪锦祥、

谭盐宾、

朱晓斌、

李 炜、

郑新国、

徐 文、

乔 敏、

邓 成、

杨 鲁、

严 涵、

曾 志、

易忠来、

熊子佳、

左文强、

陆安群

3

水泥环境负荷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1.发明了城市污泥干化、水泥焚烧处置及污染控制、利用水泥生产工艺分类处置有机污染土、电石渣絮凝脱水等技术,解决了水泥环境负荷调控的技术难题;

2.发明了高比表面抗碱中毒脱硝催化材料及SCR反应器脱硝效率控制装置、硅藻土/钙基复合吸附脱硫材料技术,构建了水泥厂减排氮氧化物控制模式的分级综合选择系统;

3.发明了水泥生产水足迹计量与在线控制、粉尘在线和噪声全方位监测与环境负荷评价技术,实现了水泥生产全流程环境负荷的多维调控。

一等奖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材料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金隅北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金隅红树林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崔素萍、

王亚丽、

陈旭峰、

龚先政、

刘 宇、

李 琛、

毛倩瑾、

兰明章、

赵启刚、

王志宏、

姜雨生、

刘卫民、

郝利炜、

马晓宇、

王剑锋

4

多组合三维立体定位布料通体陶瓷砖(板)的研发及产业化

1.开发了坯体增强增白技术、粉料干混及色料包裹技术,研制出通体布料陶瓷砖(板)的各色坯料,减少了色料用量;

2.研发了胶片定位通体布料、激光标记 图案编号、喷印定位及喷墨渗透印花技术,实现了多图案定位布料,标记,识别以及对位打印技术计算机信息化协同处理,达到了表面与坯体内部图案纹理精确三维立体定位的通体装饰效果;

3.通过引入增强剂、助色剂,优化了喷墨渗透面料配方,提高了产品耐磨性及墨水的渗透和发色性,产品仿石效果逼真。

一等奖

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刘一军、

萧礼标、

潘利敏、

汪庆刚、

王贤超、

谢志军、

潘炳宇、

张松竹、

范周强、

张 电、

杨晓峰、

李 超、

闫振华、

赵 勇、

黄永信

5

水泥企业运营数字化系统开发与创新

1.开发了生产数据采集和处理平台TIS(技术信息系统)、ERP生产管理子系统、

EMS(能源管理系统),构建了集过程监控、能源调度、数据分析和生产优化为一体的企业级管控平台TES(TIS&EMS),建立了以数据为依据的能源消耗评价体系,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水泥生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开发了营销数字化系统、采购数字化系统、包括营销、采购、财务、主数据管理等端到端业务全流程在线处理的共享服务中心系统,并集成了 OA、HR、财务等业务模块、实时水泥运营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实现了业务链条的全过程采集和异常风险识别,达到标准化业务流程、增强风险管控、控制成本的目的;

3.研发了华新物流发货标准化应用系统,集成前端营销数字化系统及后端ERP系统,提供了称重计量、出厂编号管理,流向监控,真伪查询、客户信用控制、客户自助等定制化的系统功能,解决了传统标准ERP产品在物流发运环节的瓶颈,提高了物流运转效率和管控能力,实现了物流全周期管理;

4.开发了企业级一体化软件研发平台HAF(Huaxin Application Framework),可快速构建满足企业业务需要的应用系统,减少因各种不同技术体系的应用系统所带来的复杂的应用架构,降低软件采购和运维成本;研发出轻量级数据服务交换中间件XBOX(Extend Box),为各种应用程序提供接口管理服务,实现跨操作系统、跨平台、跨语言的互连互通,保障企业系统之间交互有序、便捷和安全。

一等奖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李叶青、

李宗式、

杨哲靖、

韩前卫、

叶济群、

曹 平、

金 辉、

胡 阳、

史晓海、

袁 芳、

李 伟、

徐 炜、

王 伟、

藕泽生、

殷晓辉

6

高品质镀膜膜系/功能综合设计、调控及智能化制备与应用技术

1.开发了镀膜膜系优化设计、在线光学检测实时反馈并指导工艺参数修正的软件,为开发功能膜系、提高膜层性能、实现稳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2.揭示了功能膜材料与膜系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相关性与影响规律,为膜系功能综合设计提供依据,获得了多品种、多系列镀膜膜系结构;

3.开发出基于通用磁控溅射镀膜玻璃设备制造太阳能吸收膜的工艺技术,成功生产出高吸收、低辐射太阳能吸收膜产品。

一等奖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建材(内江)玻璃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武汉长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汪 洪、

刘 静、

余 刚、

贺 强、

王桂荣、

文 凯、

谭 欢、

王永斌、

邢 宁、

黄星烨、

孙志强、

杨中周

7

水泥回转窑用绿色、节能耐火材料成套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1.构建了高纯铁铝尖晶石反应烧结合成的新理论,开发了控制气氛和反应温度的烧结工艺,实现国内外唯一的铁铝尖晶石工业化生产;

2.开发了过渡带用镁铝尖晶石砖复合隔热层新技术,解决了低体密材料与镁铝尖晶石砖同温烧成的关键难题,显著降低过渡带筒体温度;

3.基于拓扑无序结构设计耐碱蚀材料技术,开发出低铝系列抗剥落砖,大幅提升使用寿命;

4.集成了自主开发的节能耐火材料,形成了水泥回转窑成套方案配置,实现整个回转窑的绿色、长寿、节能和轻量化,显著降低水泥熟料热耗。

二等奖

淄博市鲁中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

陈俊红、

贾元平、

封吉圣、

候新梅、

朱 波、

李 斌、

呼志刚、

孙加林、

郭玉涛、

李 勇、

马 桥、

蒋 朋

8

水泥窑烟气碳捕集纯化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工程化应用

1.研发了适合水泥熟料生产烟道气控制要求的“三合一”高效多功能塔式烟气预处理系统,解决了烟气洗涤、脱硫、除尘,控温等多个物理化学过程控制的工程技术问题,为CO2捕集提纯净化奠定了基础;

2.通过组份创新设计,开发以羟乙基乙二胺(AEEA)为主要成分的低降解、易再生新型复合有机胺吸收剂,实现了水泥窑复杂烟气CO2的高效、稳定吸收和解吸;

3.集成创新开发了首台套工业化水泥窑烟道气捕集纯化系统,解决了与水泥窑生产系统协同耦合的系列技术问题,实现了水泥窑烟道气CO2捕集、纯化的工业化。

二等奖

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安徽海螺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汪鹏飞、

陈永波、

张永春、

任 勇、

李乐意、

周金波、

金 峰、

轩红钟、

陈绍云、

詹家干、

杨旺生、

叶 飞

9

水泥原料矿山智能化管控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1.首次建成了集数字采矿软件平台、生产执行系统平台、三维可视化管控平台、智能调度系统、生产过程监控系统及矿山数据中心为一体的水泥原料矿山数字化管控及智能化决策系统,实现了水泥矿山资源的精细化开发利用、生产过程的智能管控;

2.基于建立的水泥矿山资源三维地质模型,发明了一种采出矿物品位均衡计算新方法,实现了矿山开采计划的自动编制和动态优化,解决矿石品位分布不均衡情况下的质量平衡控制难题,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3.研发了在线自动配矿系统和品位异常自动处理系统,实现了品位异常智能化处理,解决了矿山品位波动大的问题,为水泥质量控制提供了保证。

二等奖

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速力科技有限公司

柯秋壁、

何申中、

陈 鑫、

郑 刚、

詹家干、

王留俊、

奚小虎、

潘 伟、

夏强善、

李 烨、

胡忠武、

毕 林

10

非挤土植入式预制桩系列产品制造与施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1. 基于非挤土植入式预制桩概念,创建了静钻根植桩的桩型结构设计理论和承载力计算方法,为工程化应用提供了技术理论基础;

2. 研制了可适应多种特殊环境、复杂地质条件的竹节桩、复合配筋桩、超高强桩、耐腐蚀桩等新型混凝土预制桩型,提升了混凝土桩基性能和承载力;

3. 发明了异型桩内外双重壁体式模具,研发了预制桩免蒸压、泵送布料工艺技术,建成了立体化布局、自动化控制、精细化生产的预制桩生产线,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能耗;

4. 开发了全自动监控静钻根植钻机,建立了预制桩非挤土静钻根植桩成套施工技术体系,减少施工泥浆排放70%,全过程智能控制桩基施工质量,实现了预制桩的不挤土、低噪声施工。

二等奖

宁波中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工程机械厂有限公司、上海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宁波中淳桩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张日红、

龚晓南、

王卫东、

王树峰、

王奎华、

干 钢、

龚秀刚、

周 铮、

陈洪雨、

邱风雷、

吴江斌、

严天龙

11

复杂条件下混凝土制品性能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1.建立了基于电中性平衡、多曲率传输通道及非线性反应动力学的多种侵蚀性离子传输模型、离子浓度分布及疲劳损伤演化预测模型,提出了基于多相反应产物体积变化的混凝土微结构演变计算方法,发展了复杂侵蚀环境下混凝土制品性能预测理论和方法;

2.发明了适用于复杂条件的高灵敏混凝土性态监测多元传感器,灵敏度比目前商用传感器提高5-10倍,形成了复杂条件下混凝土制品多性态协同监测技术;

3.首创了适用复杂侵蚀环境下的生物核酸钢筋阻锈剂(DNA),开发了系列植物型钢筋阻锈材料;发明了钡基改性、选尾矿渣/硅藻土类等功能生态型抗硫酸侵蚀防腐剂,有效提升了混凝土制品的耐久性能;

4.研究并揭示了温度历程对混凝土制品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机理,开发了免蒸压养护技术,发展了余浆、钢渣、粉煤灰以及生产废水等一系列循环利用新技术,为水泥制品行业实现节能减排提供了新途径。

二等奖

河海大学、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构件分公司广东三和管桩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东浦管桩有限公司、宁波中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蒋林华、

蒋万银、

宋子健、

谈永泉、

储洪强、

濮 琦、

顾 越、

匡红杰、

蒋 俉、

俞 锋、

何友林、

朱海良

12

外循环生料立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1.开发了外循环生料立磨终粉磨系统技术,有效地将研磨和分选进行分离,解决了传统生料立磨存在的通风阻力高、系统电耗高的问题,降低了生料粉磨系统电耗;

2.开发了磨盘物料流速控制技术和具有筛分功能的磨盘挡料装置,改善了料床的稳定性,降低了立磨系统的循环负荷,提高了立磨的粉磨效率,降低了辅机能耗;

3.开发了导料槽和高效清扫装置,解决了物料输送过程中的漏料问题,实现了清洁生产。

二等奖

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聂文海、

何小龙、

杜 鑫、

孙 建、

陈 军、

狄东仁、

柴星腾、

丁再珍、

姚国镜、

豆海建、

于 涛、

徐兵波

13

立式磨半终粉磨水泥技术的研究及装备开发

1.研发了立式磨+球磨机组成的半终粉磨工艺系统,立式磨产生的进入成品的细粉量达到系统总产量的40%以上,水泥产品性能优良,系统综合电耗低;

2.开发了立式磨进料缓冲+导流、双挡料环等技术,并采用磨盘调速技术,稳定了料床、减少了大颗粒物料逃逸,降低了循环负荷、提高了粉磨效率,保证了设备稳定运行;

3.开发了立式磨振动值与主电机转速调节、主电机电流与磨辊加压压力组成双回路控制系统,保证磨机稳定、安全、经济运行,为系统智能控制创造了条件;开发了系统远程监控、故障诊断,提高了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运维便捷。

二等奖

合肥中亚建材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叶卫东、

刘福永、

施 俊、

袁凤宇、

邓小林、

张志宇、

杨成钢、

陈 飞、

迟 源、

熊会军、

姚月新、

屠忠伟

14

航天飞行器分离装置用高抗爆炸复合材料保护罩设计与制造技术

1.率先研制出航天飞行器分离装置用复合材料保护罩,满足了某型航天飞行器分离用最大药量的设计要求;

2.发明了曲形板状三维角联锁织物设计技术,攻克了三维立体织物成型多点阵列开口机构设计、多经轴张力自动化控制、织机整体电气自动化控制配合等技术难题,满足了保护罩高应变下高效吸能的要求;

3.开发了高精度、薄壁分离保护罩制造工艺、模具设计技术及多孔双曲面封闭复合材料保护罩整体成型技术,制备出的大型薄壁保护罩具有高精度、净尺寸的特点;

4.建立了线性爆炸切割分离复合材料保护罩的性能表征、测试方法和评价技术,为复合材料保护罩筛选、快速研制与验证提供了依据。

二等奖

北京玻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高红成、

温富宝、

闫承磊、

张 伟、

石广兴、

付朝军、

唐泽辉、

李巨峰、

张 薇、

许亚丰、

刘建叶、

李嘉生

15

赤泥等多固废协同利用理论及其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

1.基于地学“热液蚀变”理论,提出了赤泥煤矸石物料体系硅铝质惰性矿物复合热活化的新方法,有效提高了赤泥、煤矸石、粉煤灰等固废中硅铝质惰性固废胶凝活性;

2.阐明了随着硅铝质胶凝材料水化龄期的延长,存在硅对铝的四配位同构效应,揭示了物料硅(铝)氧四面体聚合度对胶凝材料硬化体中 Na+的固化机理,为赤泥等固废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3.发现了赤泥、煤矸石、粉煤灰、高炉渣、脱硫石膏等多种固废资源的复合协

同效应,研发了多固废协同利用新技术,促进了多固废的协同综合利用;

4.开发了湿赤泥均化分散新技术,形成了赤泥基路面基层材料施工工艺,减少了赤泥干燥和脱碱的环节,实现了赤泥、煤矸石等固废在公路基层中的高掺量和低成本利用,填补了赤泥基多固废复合材料在路面基层材料中的应用空白。

二等奖

北京科技大学、中色十二冶金建设有限公司

刘晓明、

于广业、

张  娜、

周晓峰、

苍大强、

李 宇、

张玲玲、

庄泽峰、

王亚光、

尹海峰、

唐彬文、

李保忠

16

钢渣/矿渣辊压机终粉磨系统技术及装备研制

1.开发了适合钢渣/矿渣的辊压机终粉磨工艺,研制了仓前均化装置,使物料水分、粒度组成更加均匀,显著提高辊压机及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转率;

2.开发了应用于钢渣/矿渣的动静态组合式选粉机,优化提升了分级功能,改进了密封结构,显著降低了气体阻力;

3.开发了可依据热负荷智能调节火焰的双层卧式燃气热风炉系统,具备炉膛散失的余热二次回收利用功能,降低了烘干热耗。

二等奖

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侯国锋、

何小龙、

孙金亮、

石国平、

褚 旭、

张 黎、

王明治、

楚一晨、

张 爽、

李 洪、

许 芬、

李洪双

17

大理石瓷砖高温结晶耐磨釉的研制

1.基于多元相图研发了以钙长石和刚玉为主晶相的透明耐磨釉,在显著提高釉面的硬度、耐磨性和韧性的同时兼顾了通透性、立体感;

2.开发了独特的熔块制备工艺,通过优化熔块预处理技术和烧成制度,促进了釉面钙长石的析出,控制了晶粒数量及大小,保证了釉面的透明度和耐磨性。

二等奖

清远市简一陶瓷有限公司

杨君之、

江泽峰、

皮小萌、

黄海发、

吴芝雄、

高凌雨、

郭惠法、

饶忠伟、

宁丽文

18

炉排式垃圾焚烧用耐火材料技术集成与产.化制备

1.创新性研发了中低品位铝矾土制备均质刚玉-莫来石原料技术、焚烧炉废弃碳化硅砖再利用技术,制备出适用于焚烧炉刚玉-莫来石质、碳化硅质湿法喷涂料、浇注料、可塑料等系列化产品,实现了低值矿物资源和工业固废的高值化利用;

2.优化了炉排式焚烧炉用耐火砖的性能和砖型,显著减少了异型耐火砖的数量,有效解决了砖型复杂带来的制造、建设、维修等难题,提高了效率;

3.创新设计开发了焚烧炉炉墙双层拉固的风冷耐火砖和不定形耐火材料两种炉墙结构,提高了炉墙的高温稳定性,创新集成了重型炉墙和水冷炉墙焚烧炉用耐火材料成套技术,实现了安全、稳定、长寿化运行。

二等奖

通达耐火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高长贺、

占华生、

蔡斌利、

王峰裕、

张秀华、

刘淑焕、

孙伙长、

李智丰、

李金雨、

卫迎锋、

王晓琳、

范明明

19

高防滑抛光陶瓷砖的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1.探明了抛光陶瓷砖的微结构防滑机制,开发了新型防滑液,通过交联结合形成微米级透明薄膜层,在保证产品光泽度及耐污染性能的基础上,提高了防滑性能;

2.开发了防滑液的涂布工艺及其专用设备,实现了产品表面的均匀涂布;

3.开发出正打二次布料技术及设备,实现了面层薄而均匀,提高了产品平整度,减少了抛光磨削量,从而降低了固废物的排放量。

二等奖

佛山市东鹏陶瓷有限公司、佛山市东鹏陶瓷发展有限公司、广东东鹏控股有限公司、佛山东华盛昌新材料有限公司、清远纳福娜陶瓷有限公司

金国庭、

钟保民、

祁 明、

姜安宁、

徐登翔、

曾志刚、

曾 权、

曾立华、

管霞菲、

吴建秀、

谢  穗、

范玉容

20

装配式构件套筒灌浆连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研发了适用温度-5℃~10℃的钢筋套筒低温超早强高强灌浆料,建立了套筒灌浆冬期施工工艺,可有效延长北方寒冷地区预制构件装配施工时间;

2.开发了基于阻尼振动法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套筒灌浆饱满性检测技术、微型检测传感器和检测仪、套筒灌浆饱满性效果评价软件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了有效的远程监测检验技术,为套筒灌浆质量提供了保障;

3.研发了便携式套筒灌浆料强制搅拌、灌浆设备和安装施工系列机具,提升了装配式建筑灌浆施工效率。

二等奖

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燕通建筑构件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北京智博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杨思忠、

任成传、

赵志刚、

刘 洋、

夏春蕾、

管 均、

刘俊元、

张印川、

张仲林、

李世元、

张全旭、

刘兴华

21

高质感全通体瓷质砖产品的工艺研究

1.自主研发不规则形状高强颗粒并优化颗粒级配,结合具有凹凸效果的模具,在表面定位喷不同装饰效果干粒,实现了特制颗粒微凸起、模具压制凹凸和表面干粒凹凸三者叠加的表面装饰效果;

2.采用随机渐变通体布料工艺和高通量调色系统,设置多个测试图案喷墨块,有效进行色调、层次匹配补色,达到表面图案与坯体纹理的协调一致,通体效果自然逼真。

二等奖

佛山市高明贝斯特陶瓷有限公司

刘建新、

钟健光、

何晓阳、

何国强、

余东海

佘昌炽、

叶 祥、

田国权、

刘建平、

陈鹏程

22

利用废弃石粉、石渣制备高性能无机型人造石关键技术开发

1.开发了无机型人造石关键粘合剂、添加剂,提高了产品强度,废弃石粉、石渣的掺量可达70%以上;

2.设计开发了无机型人造石配方组分,通过真空、振动、压制、养护工艺,制备出高性能的无机型人造石荒料,实现了产业化;

3.开发出无机型人造石弹性软磨料和抛光关键技术,提高了无机型人造石的光泽度。

三等奖

晋江华宝石业有限公司

林火烟、

杨跃武、

林清洁、

赖悦腾

23

高碱水泥专用外加剂的研发与应用

1.针对高碱水泥的特性,通过组分设计,开发了以烃基乙酸盐等组分的专用外加剂,延长了水泥凝结时间,降低了早期水化速度;

2.采用醇胺类组分,改善了水泥浆体结构,提高了高碱水泥后期强度;

3.通过多元复合方法,制备出适用于高碱水泥的专用外加剂,有效改善了高碱水泥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三等奖

安徽海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临沂宏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鑫统领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北鑫统领万象科技有限公司

许庚友、

陈 烽、

宋南京、

曾 君、

司宏振、

张 辉、

秦尤敏、

谢发权、

王志强、

江元华

24

超低能耗建筑用铝木复合窗及耐火窗的研发

1.研发了超低能耗建筑用铝木复合窗,采用木型材与铝型材中间填充保温材料、中空玻璃-真空玻璃的复合结构,通过合理设计4道密封及5道锁点,提高了复合窗的保温和密封等综合性能;

2.研发了超低能耗建筑用耐火窗,采用真空加压阻燃处理木型材,单片铯钾防火玻璃、合理使用耐火密封胶条,其性能指标满足超低能耗建筑要求,满足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0.5h的耐火完整性要求;

3.铝木复合窗中设计了独特的铝型材结构;优化了披水及暗排水技术,增强了防水及排水性能;铝合金外框及中挺部分采用直拼结构,加强了组装强度。

三等奖

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金隅天坛家具股份有限公司

路国忠、

张佳阳、

赵炜璇、

高恒垚、

岳德国、

王 爽、

武 占、

刘 月、

丁秀娟、

尹志芳

25

玻璃熔窑高温干法脱硫与过滤式除尘脱硝相结合的一体化技术

1.开发了玻璃熔窑烟气高温干法脱硫、过滤式除尘脱硝的一体化工艺,采用新型触媒陶瓷滤管技术,实现了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流程,取代了传统烟气处理工艺的高温静电除尘器及袋式除尘器,简化了烟气处理流程;

2.创新设计了独立分室的新型除尘器,实现新型触媒陶瓷滤管的分室精确装配、各室独立运行,满足了在线不停机检修的要求,提高了整体系统的可靠性和连续性;

3.开发了高温(350℃)高效脱硫系统,提高了脱硫效率和后续除尘、脱硝、余热利用等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三等奖

深圳市凯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吴 飞、

李金虎、

刘 科、

张立凯、

谷化强、

沈 浩、

时昌波

科技公益类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科技公益点

建议等级

主要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

1

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和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技术装备创新研发攻关的组织与实施

1.前瞻性地提出了以创新提升超越引领世界水泥玻璃工业的“两个二代”技术装备创新研发的理念,系统性地制定出站位高远、目标领先、任务聚焦、组织周密的“两个二代”技术装备创新研发顶层设计方案,与国家相继提出的制造业强国、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高度契合;

2.在全行业内首次全方位、大规模、系统性地调动研发资源,组织开展水泥、玻璃产业共性关键的攻关,并采用系统工程的组织方式,从政策、科技、标准三个子系统推进研发攻关的组织与实施,为研发工作的攻坚克难提供支撑,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研发组织模式。

一等奖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两个二代领导小组

乔龙德、

陈国庆、

刘志江、

彭 寿、

姚 燕、

潘东晖、

李广明、

李叶青、

张忠伦、

孔祥忠、

张佰恒、

狄东仁、

罗 宁、

周丽玮、

刘成雄

2

支撑建材行业绿色制造的绿色工厂多维评价技术与集成应用

1.以绿色制造工程实施目标为导向,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提出了由节能、减排、低碳、资源与循环、产品、管理等多个维度构成的支撑建材行业绿色制造的绿色工厂多维评价技术,并采用德尔菲法、敏感性分析法及熵权法相耦合的量化指标体系;

2.设计开发了建材行业绿色制造集成应用大数据平台,包括基础数据库、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发布平台等三大模块,实现了建材行业绿色制造数据在线采集、云存储、分析、绿色制造评价和结果发布、企业对标等的标准化线上服务,其中基础数据在水泥行业、平板玻璃行业产能覆盖率超过90%;

3.多维评价技术与大数据平台集成,率先应用于建材行业绿色工厂创建及评价,支撑建材行业碳排放限额、能耗限额、取水定额、绿色建材产品、绿色工厂评价等系列标准研制,完善了建材行业绿色制造标准体系。

一等奖

北京国建联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工业大学

尹靖宇、

李晋梅、

张 晋、

管 辰、

武庆涛、

孙博学、

韩光辉、

刘庆祎、

张 武、

魏建勋、

王瑞蕴、

周继恒、

方 群、

李保金、

郭 利

3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标准

1.系统的提出了针对设计使用年限50年~100年要求的管桩防腐、耐久性相关性能指标;

2.针对管桩抗水平承载能力、抗震性能提升,提出了具有高延性的混合配筋管桩(PRC管桩)及其设计方法和桩身力学性能计算方法,可用于水平承载力要求高、高烈度抗震设防区域的桩基础工程及基坑支护工程;

3.首次提出了管桩在地基处理、基坑支护领域应用的相关规定,填补了现有管桩相关标准对该领域应用没有明确规定的不足。

二等奖

建华建材(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张 雁、

高文生、

王卫东、

周国然、

徐天平、

周同和、

郑 刚、

李耀良、

张建民、

郭 杨、

张振拴、

侯伟生

4

建筑屋面系统抗风揭性能试验方法研究和标准制定

1.解决了国内实际的安装屋面系统是否符合现行国标GB 50009- 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风荷载设计值的验证方法,为屋面工程的设计和安全性提供保障;

2.开发了可以检测单层防水卷材屋面、金属屋面等各类装配式平板屋面系统及屋面各部件的试验方法,可直接验证装配式平板屋面的抗风荷载能力或抗风等级,验证屋面材料的工程性能,找出屋面系统的薄弱环节,为设计施工方的加固和补强方案提供真实依据。

二等奖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苏州有限公司、中国建筑防水协会

朱志远、

朱冬青、

王 澜、

余奕帆、

高敏杰、

尚华胜、

朱 斌、

吴 俊、

陈文洁

5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国家标准研制及应用示范

1.提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核心要素。包括8个一级要素、28个二级要素;

2.突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系统化要求。基本规范8个一级要素,在逻辑结构和标准框架上更具有结构性和系统性,能有效指导企业自主创建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基础的安全管理体系;

3.提出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一体化要求。随着职业卫生监管工作职能逐步向安全监管部门转移,社会以及企业对整合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监管力量、提高监管效率、减轻企业负担提出了希望和诉求。为此,本标准提出了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一体化要求。

二等奖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

樊晶光、

侯 茜、

陈 璐、

贾世国、

刘宝静、

杨松柳、

张雪中、

叶坚新、

邬开发、

石 兴、

丁新淼、

田绍状

6

生态人工微-细集料制备与应用共性技术与标准化探索

1. 提出粉料“量-质耦合效应”,定量表征制砂砂特性并建立机制砂质量分级标准与检验方法,发明了改进MB测试方法,为人工微-细集料的技术标准的制订提供了科学依据;

2. 采用分析还原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特征与影响因素,证实机制砂混凝土力学性能、体积稳定性、耐疲劳、抗渗性等优势,并从微观结构阐释其机理;

3.发现水泥基材料系统中细集料与凝胶材料之间的级配断档,利用尾矿等固废作为一种微集料填补断档,明显改善水泥基材料抗离析泌水能力,并改善其离析性能和耐久性;

4.形成基于级配优化与体积分析的高效精准的混凝土材料设计方法,实现C20-C120混凝土与自密实混凝土全计算设计;

5.研制了机制砂、人工砂的质量技术标准及其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规范,形成了相应行业、地方标准。

三等奖

武汉理工大学、保利长大工程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

沈卫国、

李北星、

王中文、

曹亮宏、

陈 潇、

吴定略、

刘 冰、

周明凯、

查 进、

谭洪波

7

GB/T33544-2017《玻镁平板》

1. 国内首次提出了波妹平台的“可浸出氯离子含量”指标和限值,规范其检测方法,有效控制产品的返卤现象;

2.引入了“放射性核素限量” 、“甲醛释放量”两项指标,严格控制板材的放射性和甲醛污染,提升了板材环保水平。

三等奖

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张家港市盛港绿色防火建材有限公司

余学飞、

王祖润、

葛庭洪、

谢 萌、

夏俊雅、

穆璐莹、

段圆圆、

施 勇、

王 波、

姚 健

  

  

责任编辑:单建庆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4069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