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今年全国两会提出,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集中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强化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行业上下游协同创新,推动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供给质量、增强内生动力、激发应用活力?

7月26日,在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泰安市成功召开的2023年中国硅酸盐学会玻璃纤维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玻璃纤维专业情报信息网第43届年会,来自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行业上下游近500名线下代表与线上参会的1600名代表,共同围绕“凝聚创新发展共识 汇聚高质量发展合力”会议主题,就当前形势下国内玻纤及复材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研究、创新应用等方面进行专题研讨交流,共同探索如何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内需发展动力,开拓合作共赢的局面。
泰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兰祥,泰安市委常委、副市长姜宁,泰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副链长李华民,岱岳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国成,泰安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专班组长张金萍;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玻纤分会理事长郭伟,中硅会玻纤分会副理事长、中材科技副董事长、泰山玻纤董事长唐志尧,中硅会玻纤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唐宇;南京玻纤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王屹,南京玻纤院副院长、总工程师于守富;中材科技副总裁、泰山玻纤总经理呼跃武,泰山玻纤党委书记吴龙;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述峰,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秘书长刘长雷,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孟宪明等嘉宾,以及高校、行业组织、机构和上下游的专家学者,中硅会玻纤分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代表,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等行业媒体出席了本次会议。
锚定目标合作共赢
近年来,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行业产能快速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突破,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但行业部分企业还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应用市场开发不足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现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玻纤及复合材料行业发展再次迎来阵痛期,全行业已经到了凝共识、聚合力、谋发展的关键时刻。

南京玻纤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王屹在致辞中指出,作为中硅会玻纤分会、全国玻纤情报网秘书处承担单位,南京玻纤院将继续发挥在玻纤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领域的技术、人才、资金、品牌、市场等优势,依托测试评价与标准化、学术组织的国家级平台资源,加大科技创新自主投入,促进科技成果产出量质齐升,助推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秘书长刘长雷讲话时表示,当前,玻纤行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全行业应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认识转变,从数字化赋能向碳减排赋能延伸,从“做大”玻纤产业向做“大玻纤”产业转型,深挖玻纤材料特性优势和应用价值,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产品研发创新。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中国硅酸盐学会玻纤分会对下一步工作如何安排?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玻纤分会理事长郭伟表示,未来,玻纤分会将继续立足行业学术组织职责定位,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坚持学术为本,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速路”;夯实服务之基,以服务政府、企业、高校和科技工作者为重点,提升服务质效;鼓励创新为先,发挥学会推优评先渠道优势,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激活行业发展新动能。
作为本次会议的主办单位之一——泰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兰祥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泰安市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的基本情况。他表示,泰安市将以此次年会为契机,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加快推动科创成果转化,让更多的智力成果落地泰安;加快推动项目建设,把产业做大做强,打造产业链发展新亮点,推动实现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共赢发展。
中国硅酸盐学会玻璃纤维分会副理事长、中材科技副董事长、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志尧代表本届会议协办单位——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致欢迎辞。他表示,玻纤产品的下游应用量一直在增长,应用领域一直在扩大,不论是热固还是热塑领域,其应用都在扩大,这是玻纤复合材料作为新材料的最大优势。他呼吁通过技术进步、产品创新、应用拓展助力玻纤行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把握趋势抢抓机遇
本次大会首次开启“1+N”会场模式——1个主会场+4个分会场。学术交流环节汇集行业组织、科研院所、高校、证券公司及上下游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凝聚创新发展共识 汇聚高质量发展合力”主题,聚焦玻纤及复材测试评价、特种纤维及玻纤在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发展,共绘行业发展蓝图。
“双碳”背景下,面对我国能源短缺及环境污染问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增加了三电系统及大量智能化设备,轻量化诉求更加迫切,同时新模块也带来了新需求。
纵观国内外汽车轻量化发展趋势,高强钢、铝合金、镁合金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单一的轻量化材料,很难解决汽车轻量化与高性能之间的相互矛盾,因此轻量化多材料混合车身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车型考虑的方向。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孟宪明针对新能源汽车为玻纤行业带来的发展新机遇专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以PP+GF为代表的的玻纤复合材料已在汽车覆盖件及框架结构件有了广泛应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保险杠、前端框架、尾门、座椅靠背、仪表板本体骨架。
孟宪明认为,我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乘用车降到4.0升/百公里。未来汽车轻量化发展空间广阔,在未来轻量化道路进程中,材料轻量化将是关键核心手段。
在孟宪明看来,玻纤增强材料应用场景广泛,由内而外对全车实现覆盖。随着玻纤增强材料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玻纤增强材料在汽车轻量化中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广泛。
根据CWEA公开信息统计,2023年海上风电开工规模约1800万千瓦。据预测,“十四五”期间,中国沿海省份海上风电规划容量约5000万干瓦。海上风电发展潜力巨大。
叶片是风电机组的核心部件,叶片的尺寸、形状直接决定了能量转化效率,也直接决定了机组功率和性能;大型化、轻量化、耐用、低成本是叶片发展方向。
从99m、102m、103m、107m、110m、115.5m、118m、123m到现在的126m,风电叶片不断突破记录。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风力发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田野就海上风电为玻纤带来的新机遇专题进行分析。他指出,长叶片背景下,高模量玻纤是未来发展方向。每一代玻璃纤维的模量都提升了10%左右,有力地促进了叶片大型化的发展。叶片越长整体柔性变形就越大,控制叶尖挠度变形可以确保叶片与塔架之间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否则很容易发生扫塔事故。模量是关键因素之一。
田野强调,海上风电带来的叶片大型化、轻量化要求和快速迭代趋势,高模量的玻纤需求不断增加。保守估计,我国海上风电按年均新增1500万千瓦,2023年至2025年新增5000万千瓦,玻纤新增约25万吨;2025-2030年玻纤新增约50万吨,到2030-2060年玻纤新增约310万吨。

此外,华南理工大学研究员、广东省玻璃行业协会副会长钱奇,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复合材料技术主管宋通,全国玻璃纤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南京玻纤院标研院测试所所长徐琪,国检测试控股集团南京国材检测有限公司检验工程师孙闪闪等嘉宾从各自角度阐述了玻纤及复合材料测试评价最新技术及解决方案。
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成良全,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纤维复合材料再生分会秘书长张荣琪,达索析统(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咨询顾问曹鹏,江苏沃莱新材料有限公司供应链总监朱阳阳,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副部长孙雪,道生天合材料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刘志坚和与会嘉宾一其探讨了玻纤在风电、光伏领域的应用问题。
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崔升,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非金属材料主任工程师高祥达,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王炎涛,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刘栋为大家带来了玻纤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方面的精彩报告。
全国玻璃纤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南京玻纤院标研院标准研究所所长助理杨剑平及湖北菲利华石英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纤维产品事业部副总经理杨恺就特种纤维专题与嘉宾尽进行了交流。
搭建平台促进合作
本次会议由泰安市人民政府、中国硅酸盐学会玻璃纤维分会、全国玻璃纤维专业情报信息网、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复合材料行业中心以及江苏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检测服务平台主办,泰安市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泰安市岱岳区人民政府、大汶口工业园承办,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协办,会议同时得到了力试(上海)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达索析统(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会议同期举办了第七届“玻纤产业技术成果展示会”,云集上下游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增进共识、深化合作、资源融合的高效平台,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交流对接、合作共赢,助力企业共融共通、协同发展增添新动力。
本次大会在全体参会代表的一致好评中圆满落幕。
会议主办方表示,本次会议主题明确,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紧扣高质量发展目标,聚焦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充分发挥分会学术平台作用,嫁接才智资源,全力推动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褚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