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建材联合会

您当前所在位置:

规划指导实践 实践调整规划

来源:乔龙德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05日 浏览:
摘要:

【中国建材信息总网】无论是制定规划、实施规划还是评估规划,都要站在新时代新的发展理念的基点上去认识和评判规划,如果认识偏了,观念是旧的,评估和实施都会与时代的进步背道而驰。规划是牵一动全身的,对任何一个行业和单位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规划是人定的,是由人把控的,如果规划制定的时候花不少人手物力,制定完了摆在那儿,没人组织,没有人去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实施,那么规划就会睡在那儿无人问津,等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再翻出来,这样的规划就起不到指导实践的作用。

乔龙德在“十三五”建材工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研讨会上的讲话

中国建材信息总网 中国建材报网 单建庆 唐峥耀 摄(视频截图)

  一、对规划评估的思想认识定位

  无论是制定规划、实施规划还是评估规划,都要站在新时代新的发展理念的基点上去认识和评判规划,如果认识偏了,观念是旧的,评估和实施都会与时代的进步背道而驰。规划是牵一动全身的,对任何一个行业和单位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规划是人定的,是由人把控的,如果规划制定的时候花不少人手物力,制定完了摆在那儿,没人组织,没有人去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实施,那么规划就会睡在那儿无人问津,等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再翻出来,这样的规划就起不到指导实践的作用。

  同样,即使有组织、有意图、有人去组织实施,如果用老观念、老套路在指导,不但起不到好的指导作用,还会起负作用。例如中央提出的高质量发展,那么整个判断、评价、评估的天平标尺是是否走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而不再用原来的观点单纯以增长多少为天平。道理很简单,一些传统产业不能让它再增加产能了,不能再让其增长了,再增长整个产业结构矛盾将越来越严重,会走向与党中央国务院去产能、调结构的精神相反方向。所以增长要看增长的什么,来自哪里?如果是补短板,增加低能耗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的产值和销售收入,那么说明是良性循的增长,这种增长是全行业当前的导向和共同努力的目标。换句话说,如果传统产值和销售收入不增长,新的需求、补短板的增长只有几个百分点,也是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比前几年增长十几个百分点还要强得多,所以不能简单地关注增长多少,关键要看结构,看优化的支撑点。再进一步说,新的发展理念要的经济是与生态环境和谐,在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之间相碰撞的时候,首先要的是生态文明、绿色低碳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衡量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天平,在这个天平之下,如果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不进步、不达标,其他的指标一时上去了,也不是当今社会进步所需要的。有了这样的尺子我们的眼睛不能只盯在具体的经济指标上,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去分析判断今天的发展,分析评价才有高质量的标尺,评估才有方向,判断才能有是非。

  二、评估规划要立足主线,要立足实践,由实践调整规划,靠实践调整规划中一些概念、定义和相关的指标

  什么是主线?在建材行业“十三五”规划指导意见中提出“解决传统建材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短缺,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效益低是行业的主要挑战”。在主要目标中“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取得阶段成果,传统产业和新兴建材占比形成有升有降;制造业和深加工制品业有升有降;建材服务业在国外的经营收入将有较大的增幅”。这个主线被国务院在〔2016〕34号文件集中概括为“去产能,补短板,调结构,稳增长,增效益”,由此也成为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再加上节能减排,治理大气污染构成了“十三五”以来行业工作的主线,中国建材联合会每年召开的全体会长会、行业理事代表大会,都贯穿了这条主线。与此同时,在贯彻国办〔2016〕34号文件时,我们将所有的工作内容分解到要求政府细化政策,要求省市协会推进和争取政策的工作,各专业协会要做的重点推进与协调工作,联合会本部各部门每年的年度重点工作,都全部具体出内容与责任单位。也就是说〔2016〕34号文件是建材行业“十三五”实施的纲领文件,衡量“十三五”规划、实施“十三五”规划、评估“十三五”规划都要以34号文件精神为主导,为主线,这样不仅体现出“十三五”全行业的工作主线,也体现出大家与党中央、国务院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这就是建材行业“十三五”以来立足的实践。建材行业两年多来主要工作都是围绕贯彻34号文件展开的,贯彻落实34号文是行业最大的实践,“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正是贯彻〔2016〕34号文件的实践,同时评估规划时对其中的一些定义、概念也要随着实践适当调整。譬如,发展环境变化和影响的提法,过去的规划常常采用这种方法分析,实质上这是计划经济的理念,只提醒外部可能存在的变化和困难,它缺乏能动性,而今天要用市场经济的理念讲,要适应变化,要靠创新驱动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创造新的需求,鼓励人们努力认识不断变化的客观实践,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思想前提。

  再如一些被称为无法判断或可能不好完成的指标的判断,也存在着方法的局限性,要看进步,不能看死数,要看实践,而不只看统计数字。例如人均劳动生产率,应该是最容易实现的指标,问题你只盯住产值增长,你没盯住实现智能化后用工用人会大量减少;再如智能化工厂实现的指标,按工厂数计算比例本来不科学,要以生产线为单位,一个大企业有几十条智能化生产线,一个小工厂只有1~2条生产线,以工厂数讲比例看到真实面貌。科技研发经费达到销售收入的2%的问题,实际情况这几年很多企业都已经达到,有的研发费用摊进成本了没有列进入研发经费,很多新的高端的产业一个项目几千万元研发费,但统计的只是传统产业和原有企业,没人去关心新的投入项目的研发经费;水泥窑协同处置的比例定义本身也有问题,有条件、有处理垃圾的城市你可以定比例,一个集中在一个地点上的9条窑,难到都需要都去处理垃圾吗?

  至于综合利用废弃物也不能用一个总量增减的概念,首先从技术进步的角度讲功能具备没有,产品功能和用途、效果怎样?对于这些废弃物只管“吃”,不管“用”,以及那些质量低劣的产品存在都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各地的政策不一样,自己去背这个指标说明不了问题。凡此等等死盯数字会偏离实际,对于不了解情况的人会相信,对于了解情况的人来说会说你是闭门造车。

  三、“十三五”建材行业进步的几个亮点和目前的主要矛盾、难点

  1.节能减排进程和主要产业达标的进度超出规划预期,绿色低碳的工作进程超过了规划。

  水、玻、陶三大产业生产线节能减排达标已达到92%、93%、90%,并且2018年规模以上的企业将全面达标;去年的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全体会上又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所有产业凡保存继续生产的都必须达标。据估算近两年来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降低约7%左右;废弃物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排放,氮氧化物排放,烟尘排放从数字上看可能达不到“十三五”规划的进度,但推进力度和全方位采取的措施预见比“十三五”规划的要求更理想。

  绿色发展从生产与使用各个产业提出了目标,从使用角度达到35%有问题;从评价、评估、标准制定的全面开展从工作层面超出了规划的要求。

  2.新兴产业、尖端技术和主要产业的技术提升和跨界发展超出了规划预期。

  如1000吨级碳纤维生产线、超薄高铝盖板玻璃生产线、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生产线、超薄玻璃基板、0.12毫米全球最薄的玻璃、2.4亿平米的锂电池融膜项目、高性能的100吨氮化硅陶瓷生产线,中国新型干法水泥第二代的技术装备研发和中国浮法玻璃第二代技术装备研发达到了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并举的水平。从产业来说,水泥、平板玻璃、石膏板、玻璃纤维“十三五”可以率先进入世界领先的行列;复合材料中部分尖端用于军工的高附加值产品,用于海洋工程开发与运输的具有新功能产品,非金属矿物产业中的石墨、萤石、高岭土的部分加工产品,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部分抛光砖、微晶陶瓷复合砖,墙体材料中部分绿色装配式房屋,石材行业的花岗石框架锯装备制造,管桩防腐技术,超高强管桩生产技术等一批新技术大多在近两三年出现的,将在“十三五”末成为与世界领先并跑。

  3.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新的发展业态。

  产业园区、产业群、产业链,集成配套、集成组合组装、中介与产业连接,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连接与并举,一条龙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组合方式不断创新,其模式新、市场占有率高、效率高、经济效益好,一种资源多种加工的开发模式已经被市场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连为一体,改变着传统的发展模式,看到了行业新的业态和新的进步。

  4.错峰生产、行业自律是行业发展的又一个创新点,实践证明了是当今有效的举措,是行业稳增长的重要支撑点。

  在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下降的情况下,减少生产既减少资源浪费,又平衡市场需求,还能遏制无序竞争。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时期,在市场和政府配置资源都起作用的时期,在竞争规律、竞争文化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期,实践证明行业不仅要有政策法律的他律,而且还要根据行业不同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自律,实践证明了这是解决现实发展稳定经济增长的很必要的一种创举。

  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能严重过剩,雷同技术还在发展,置换产能弄虚作假、巧立名目,产能过剩加剧,利用率年年下降;“去产能”还没有实质的突破,去产能不突破影响诸多指标的完成。

  二是新兴产业虽然有了发展目标确定了几个一批,建材服务业发展有了启动,走出去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但总体上新的发展和补短板仍然与实际需求还有很大距离。

  三是企业数量多,落后的企业很多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则覆盖不到,整个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四是政策转换和细化不到,34号文件提出的不少政策没有全部细化与到位,由此落后产能共存在同一市场,结构优化步履艰难。

  五是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导致中央、国务院的一些政策不能落地,不少情况下应付各种检查,实际不作为。

转自 中国建材报

责任编辑:单建庆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4069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