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为王,服务至上 |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3日|||
摘要:
|
|||
数字水泥开创9年来,为实体经济和金融资本用户提供系统翔实的数据,为市场分析和战略发展提供观点和策略,在水泥工业发展的信息化道路上独树一帜,有所拓展、有所创新,成为资本市场研究水泥的“数据标准”。 创新对发展的重要性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一、人才是竞争力 二、建库是基础 高投入、低产出 产品:数据 像开采矿山一样卖的是矿石,不具备深加工能力 改变财政入不敷出局面 产品:分析报告 改变由行业外一统天下编制"水泥行业报告"的尴尬局面 数字水泥核心竞争力: 静态数据库和动态调研相结合,形成独立观点 受到国内外水泥投资、研究机构的关注。 三、商业模式 面向高端客户,打造行业品牌,由信息提供商成为业内咨询专家。 针对市场热门热门话题,大会套小会面对面服务,深度、大规模调研展开,对市场问题互动展开。 全面跟踪报道,分析市场走向、热点事件、企业成长道路,推出行业“咨询+媒体”独树一帜模式,得到资本市场与水泥企业的认可。 数字水泥的核心价值 ── 内容,有价值内容的背后必然就是商机 四、案例展示 案例一:高水平对决,加快产业升级 Ⅰ海螺水泥 16条线 2,449万吨 海螺华东市场得手后开辟第二市场 ―― 珠三角市场,在英德新建4条5000 t/d线,并托管3条5000 t/d线,成为在 广东 的最大生产基地,一举扭转了广东水泥产业结构调整局面。继此进一步向南推进,在清远清新建设2条5000 t/d线。 海螺9条5000 t/d 线三点布局锁定广西,桂林北大门;崇左扶绥北上南宁,下探防城港、钦州 ;玉林镇守东南,辐射北海,东进广东湛江、茂名;今年海螺收购了南宁的四合工贸,开始了新扩张模式。 广东英德 ?? 海螺水泥 Ⅱ台泥水泥 8条线 1,953万吨 台泥在香港股市上曾重仓海螺,进入大陆市场,积极参与国内的经济建设、推进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2006~2008年3年在广东英德、广西贵港建起8×6000 t/d 线,是海外资本对国内水泥建设注入的最大资金 ,积极地推进两广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广东英德 · 台泥水泥 广西贵港 · 台泥水泥 Ⅲ华润水泥 熟料:43条线 5,075万吨 华润水泥,新进入行业黑马,通过收购红水河进入广西,一发不可收,挺进华南广东、海南、福建;继而北上涉足内蒙、山西;西进云安、贵州。 华润水泥 三巨头对阵广西 ● 海螺 9×5000 t/d 线三点布局,形成铁三角,锁定广西 ● 台泥复制广东英德基地模式布局 4×6000 t/d 线,扎根贵港 ● 华润收购南宁红水河进入广西,沿西江建设 7×5000 t/d 线,捅破铁三角,直下广东珠三角 ● 西江得手后,回师广西,在南宁、贺州、来宾、崇左、玉林、百色、贵港7个地区再建9条5000 t/d 线分布在广西,一跃成为广西头把交椅 ● 海螺出手并购南宁四合工贸 4000 t/d线 ⅰ拿下肇庆封开 确立华润在两广龙头地位 受两广黄金水道西江”断流”所困、突破皮带廊建设禁区,投资12亿兴建52公里皮带长廊,在肇庆封开建设大规模生产基地,3,000吨船舶常年畅通无阻,保供珠三角市场,这一举足轻重的战略布局决定了华润在两广战略地位。 ⅱ巩固两广 扩大区域势力范围 2010年末,又在市场核心区域”吞”下”广州越秀、惠州环球,一步踏进市场核心区;同时在粤西进入阳春,粤东涉足汕头;在巩固两广的基础上,愈发不可收,进入海南、福建,扩大在华南的势力范围。 三大集团军在两广”重武器”、大规模布局,是国内水平最高对垒,几大集团高水平的竞争有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海螺的百米领跑;华润的”系统成本”跟进;台泥的”重器”+”优良资产并购”提升了水泥产业的整体水平。 尤以海螺、华润在两广的对阵为水泥产业的经典,华润以”系统成本最低”、”区域领先”战略直面挑战国内最具成本优势、精细化管理的海螺水泥,推进产业的进步,也是外行业进入水泥业的最成功案例;海螺面对挑战,从容应阵,游刃有余,两家集团在战略层面竞争,市场层面中竞合,取得了双赢局面。 继长江之后,华润步海螺之后开辟了国内第二黄金水道 ── 西江,投产11条,在建2条,熟料产能2,000万吨,华润敢于吃螃蟹,突破禁区、挑战自我,跃进国内水泥巨头之列。 广东肇庆 · 封开华润 Ⅳ海螺水泥: 海螺通过“T” 型战略,在安徽建设生产基地,在中国水泥最大消费市场长三角地区建设粉磨站,通过长江水路将基地于市场连接在一起, 海螺在这一区域水泥、熟料产量都将向1亿吨冲击。 Ⅴ南方水泥: 2007年6月 30日南方水泥挂牌,两年间联合重组企业142家(并表132家,非并表10家)。 2011年目标:产能达到1.5亿吨。 Ⅵ长三角地区 ―― 主导企业 ⅰ 海螺水泥 熟料:57条线 8,817万吨 基地:安徽,长江一线,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内陆,宿州、滁州、巢湖、宣城,近48条线,7,700万吨熟料产能 江苏、浙江、江西9条线1千多万吨熟料产能 粉磨:30多家 1亿吨 粉磨站:安徽,淮南、蚌埠、六安、马鞍山、黄山 江苏,南京、淮安、盐城、泰州、张家港、南通 海门、太仓、楚安 浙江,宁波、上虞、象山、宁海、台州 芜湖海螺 ⅱ南方水泥 90条线 8,098万吨 浙江:最大生产基地,湖州、杭州、嘉兴、绍兴、金华、衢州 安徽:通过收购上峰、龙元、大江、润基进入海螺腹地芜湖、铜陵、安庆、巢湖、宣城,滁州中联协同 江西:西起萍乡、宜春、吉安、抚州、上饶一线排开,力 保赣州 江苏:常州、无锡布 同盟军中联在江苏徐州、南京,安徽滁州协同,尤以近期在南京收购商混搅拌站更引人关注。 案例二:长三角水泥价格高起高落背后 从2010年7月至2012年4月,历时3个年头22个月,长三角水泥市场走完了水泥价格从低谷飙升再回落的一轮行情,这一轮的行情受到全世界从事水泥生产、投资、咨询、媒体行业的关注,它的影响力不仅波及到其他区域,也将对今后的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因为它超出了原有水泥市场观念的模式,一轮更深层的市场较量会出现,进一步提升产业进步,改变市场的格局。 本文仅将这一段市场的表现做一回顾,希望能够引起业内对此带来的水泥产业变革引起关注,加快推动水泥产业走向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一、市场表现 1. 政策限电,旺季抑制供给发挥,价格飙升 ● 国家为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采取限电措施 ● 长三角地区分区域采取限电,水泥供给受到抑制 ● 4季度市场进入旺季,限电区域加大、力度加强,市场旺季抑制产能发挥,大幅度地改变了水泥市场供需关系,价格飙升到历史高位,半年间上涨227元/吨 ?? 2. 继续控制供给,市场超预期,价格高企 ● 2005以来长期处于亏损边缘,2010年国家限电的政策改变了市场供需关系,企业效益大幅回升引发了行业思 ● 将外因改转化为产业内因,业内形成共识,节能减排,限产保价在上半年为市场主流 ● 上半年需求强劲保证了市场价格稳定在高位 3. 宏观经济政策从紧,市场放缓,价格下滑 ● CPI持续高涨,国家财政紧缩,资金从紧,随之而来的保障房缩水,7.23动车事件,7、8月淡季来临,价格开始出现松动 ● 尽管负面信息不断,坚定信心维系价格在400元/吨,推迟新增产能投放,期待旺季来临 ● 需求下行,旺季不旺,旺季价格虽有松动但跌幅有限 4. 政策持续从紧,市场进一步回落,产能释放,价格跳水 ● 2012年的市场起步不同于2011年 √ 需求同比下降,幅度20% √ 新增产能逐步释放 √ 外区域水泥流入 √ 雨水过多 √ 市城格局发生变化 ● 众多因素导致价格大幅走低,完成了长三角地区这一轮行情走势 二、数据分析 水泥产量、利润比重 水泥产量、利润是所有指标中的核心指标,10年来,全国水泥产量翻了10倍,利润翻了34倍,但区域间是此起彼涨,从下图中看出长三角产量占全国比重相对平稳,相差3个百分点左右,但利润占全国比重的波动起伏非常大,落差有40个百分点,可以说市场需求的波动并不是很大,但市场的波动对利润的影响非常大,局部市场的波动,会很快放大,并迅速传播。究其原因,应对市场的下滑,显然认识上差距悬殊,应对策略不够。上升市场,容易统一;平稳市场,大企业主导,中小企业跟进;下滑市场,各有打算,避免压库,先走为上,而”走”的唯一办法就是降价。 三、持续跟踪 ● 2010.11 海螺在宝鸡千阳投产第一条5000 t/d 线 ● 2010.12 众喜在宝鸡岐山投产5000 t/d 线 ● 2011.01 海螺在咸阳礼泉投产第一条5000 t/d 线 ● 22011.04 海螺在咸阳礼泉投产第二条5000 t/d 线 ● 众喜在咸阳乾县在建5000 t/d 线 海螺、众喜在同一地区、同一时间投线,可以形象地说,撞到了枪口上了,市场如战场,2011年上半年4个月水泥价格直落近100元/吨,众喜刚投产一条,在建一条,面对需求下滑,价格直落的市场,资金链受到挑战,不得已在8月签约将资产出让给海螺,时隔6个月后价格又重新得到恢复,成为海螺收购史上“短、平、快”的经典。 ● 海螺水泥产能如期释放 ● 收购众喜后在关中和冀东形成两分天下 ● 一年后水泥价格恢复 案例三:优胜劣汰经典 ── 一举三得 案例四:企业战略重叠 ── 产业合理布局 案例五:市场研判 市场特征 ● 水泥市场处于阶段拐点 ● 高位下行、震荡走势 ● 价格低位,进入去产能过程 ● 低成本收购 ● 区域整合、控制市场供需 ● 大集团间兼并、整合 4万亿投资在水泥市场的表现是一个高起高落过程,历时4年,2009~2012年,走完了这一过程。 市场表现 价格由低到高再迅速回落,产能急剧增加,在临界点2012年、充分释放,市场无法消化(主动限产、被迫停产、全员生产 ? 2009~2011 国家投资刺激需求,水泥价格一路飙升 ● 2008年出台4万亿投资,放大了需求 ● 2010年国家出台限电政策,控制了供给 ● 2011年水泥企业限产保价,进一步控制了供给 ● 好比股市,多方力量占上空 市场表现,投资拉动型增长: ● 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2010年投资增速突破30%,十五以来最高 ● 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持续走高,2010年达到69.89% ● 在需求高企下,2010年底水泥价格突破了400元/吨 ● 高投资拉动型经济模式不可持续 2009~2012 水泥高投资、产能高增长 ● 2009年后水泥投资持续高位投放 ● 2009~2012年,年均水泥投资1,560亿元,是前2001~2008年490亿元的3倍以上 ● 2009年后年度新增熟料产能持续在高位释放 ● 2009~2012年,年均新增熟料2.18亿吨,是2001~2008年0.88亿吨2.5倍 ● 2009~2012年4年累计新增熟料8.7亿吨,是2001~2008年8年新增熟料产能7.04亿吨 结论:产能释放滞后,固定资产投资回落,需求放缓,水泥产能仍在高位释放,加剧水泥市场供需关系恶化 供需关系坐上了“过山车” 年度增量 ● 年度水泥生产能力增量超过水泥产量增量 ● 2010年当年水泥生产能力增量3.5亿吨 ● 2010年后年度水泥生产能力增量呈下降趋势 累计增量 ● 水泥产量累计增量与水泥生产能力累计增量差值越来越大 ● 2013年水泥生产能力累计增量超出水泥产量累计增量5.3亿吨 ● 结论:2008年后水泥供需关系一年比一年差 水泥供需关系 ● 2008年以来水泥产量累计增量与水泥生产能力累计增量差值越来越大 结论:不是再停批新上项目,若要扭转当前的市场供需关系,只有叫停再建项目,使新增产能受到控制,改变今明两年的市场压力,但…… 产能破位放量,价格破位下行 ● 2008~2009年 增量差在1亿吨左右 ● 2010年 增量差达到2亿吨,旺季限电缓解了供给压力,放大了需求 ● 2011年 增量差超过3亿吨,保障房缩水,7.23动车组,导致需求放缓,供需关系急剧转换,价格一路下跌 ● 2012年 增量差超过5亿吨,市场需求不振,应对市场需求下滑,产能放量破位,被压制的产能像火山爆发,洪水渲泄一般释放,水泥价格应声急落 2012年市场走势是供需关系的真实写照,如何应对摆在了行业面前 去产能,破解产能过剩的关键 ● 市场营销对策:放量运转保份额成为市场主流,成本竞争、优胜劣汰决定企业生存命运 ● 企业出现分化:成本高的企业被迫停产;经营困难、负债高的企业开始寻找买家 ● 并购出现转机: 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换,高价收购势头受到抑制;买方择机进入变为主动 ● 资本依然为上:企业发展靠资本,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正是市场整合、产业结构调整时机,资金是关键,优势企业把握市场时机、抓住资金优势完成挤压、收购、整合过程(越短越好) ● 发展战略调整:根据市场变化,开展积极、灵活的市场营销策略,站稳市场份额,增加未来谈判砝码;进一步升级为市场整合战略 华新李叶青: 去产能是解决水泥产能过剩唯一途径 “关”:政府主管部门应在项目批复、市场准入、水泥生产许可证发放、环保达标等方面发挥职能作用,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生产线坚决取缔; “停”: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使竞争能力相对较差的企业无法实现正常运转,被迫停产; “并”:对运行和停产的企业进行合并重组,在合理价格上进行整合,为“并”后“做减法”做好前提准备工作; “转”:整合完成后,彻底关闭不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线,让其永久性地退出市场,使企业形成合理有效的产能配置,行业集中度由此得到大幅提高,行业供需关系得到缓解。同时,利用水泥窑在“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废弃物方面的优势,实现由水泥生产向环境服务的转型发展,为水泥行业提供更加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小结:企业在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博弈中成长 “十五”造就海螺 “十一五”;成就中国建材;“十二五” 谁主沉浮! |
|||
|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