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水泥

您当前所在位置:

既是当务之急 更是长远之计

来源:中国建材报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25日 浏览:
摘要:

去年水泥错峰生产虽试行成功,参与错峰的各方人士,却并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结合首年的经验教训,若想错峰生产长期稳定开展起来,“必须发挥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成为几乎所有参与人士之共鸣。

五谈贯彻落实两部委“水泥错峰”通知

  自水泥错峰生产最早提出动议至今,已整整20个月。在这一年半时间里,其进展不敢说是健步如飞,却稳健着实。

  去年水泥错峰生产虽试行成功,参与错峰的各方人士,却并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结合首年的经验教训,若想错峰生产长期稳定开展起来,“必须发挥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成为几乎所有参与人士之共鸣。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北方水泥有限公司副总裁赵君,在提交的关于“推进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的议案中,提出“建议由国家工信部牵头,会同环保部,从减少大气污染和落实化解水泥产能严重过剩政策的角度,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北方各省市自治区工信委和环保厅,制定可行的错峰生产方案。”

  如今,赵君的两会议案已实现了一半。两部委联合出台具有强制性意义的“通知”,即是下发北方15个省市的工信(经信)委和环保厅,要求各地方严格按照“通知”做好水泥错峰生产的相关工作。

  两部委联合出手,为错峰生产常态化推进开了个好头,“通知”下发到各个省市后,具体落实工作则是北方15个省市区的当务之急。

  其中,东三省、京津冀、新疆、内蒙古、山西等九大区域最为紧迫。11月13日下发的“通知”,要求这几大区域的水泥企业停窑时间均在11月15日,离“通知”下发仅有两天准备和会商时间,对相关政府部门、各地行业协会和企业而言,可谓时间紧、任务重。

  如今,一周已过。据了解,新疆早在11月1日已全面开始错峰生产;黑龙江政府办公厅也于“通知”下发前三日,出台了应对重污染天气的紧急通知,其中提到要求全省水泥、钢铁、石化等燃煤企业采取错峰生产,黑龙江省环境监察局全省范围内的首批巡查已经开始。其他省市的水泥错峰生产,只能先做起来,各项具体工作同步制定和完善。

  除此之外,还有6个北方省市区的错峰生产从12月1日起陆续开始。针对各地的具体实施和督察机制建立,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还有一定时间进行会商和安排,但时间同样紧迫。各项筹备、组织和相关制度完善等细致工作,应在“错峰”开始前逐一明晰。尤其是今年首次参加错峰生产的省市区,更需集中精力做好相关规划和落实工作,这一系列工作也只有半个月至一个月的时间。

  今年,是水泥错峰生产实施的第二年,众望所归的政府文件及时出台,进一步加强了操作性和执行力,因此,无论从准备、贯彻与执行的情况,抑或取得的效果,也应全面好于去年。各地方相关部门,在做好错峰生产的同时,还应协调组织专门力量,展开监测、收集、汇总和分析各项数据的工作,比如,建立错峰生产指标数据库,为日后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科学的统计信息。

  水泥错峰生产并非“临时举措”,而是长期任务,因此,做好今年错峰生产的各项工作,还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今年,各方所做之工作,都是在“通知”的基础上,为错峰生产的常态化推进和发展,建立规划运行的基础构架。如何将水泥错峰生产进一步政策化、制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未来各方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首先,两部委刚刚下发的“通知”,是对水泥错峰生产提出的总体要求。如何从国家层面上细化相关政策,应是两部委乃至更多部门携手启动的重点工作之一。比如,从差别电价、税收金融、环保监管、行业准入及生产许可证等多方面建立扶持政策和奖惩制度,并逐一形成文件及时出台等。

  其次,进一步加大各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责任。可以借鉴新疆水泥错峰生产中地方政府部门的做法,结合本区域行业及企业具体情况,为本区域水泥错峰生产建立更为切实可行的执行细则,并赋予行业协会更大的责任和权力,共同完善错峰生产的贯彻执行、区域联动、督察监管等体系建设。

  再者,国家行业协会和各地行业协会,更应积极发挥协调、沟通和监管作用,依据“通知”的精神和要求,制定必要的行规行约、建立可行的监管机制,打通上传下达的渠道等。

  还有,行业媒体需继续加大力度做好宣传和监督工作,为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进程,铺建起长期的传播渠道和舆论平台。

  当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相互协力、相互作用,在为水泥企业撑起坚强后盾的同时,也对其施以严格的规范约束,水泥错峰生产的常态化进程理应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当水泥错峰生产实现了常态化发展,前方的路依旧漫长。

  因为,加注于“错峰生产”前面的定语,不应只是“水泥”或“钢铁”等固定称谓。在同一个星球上共创生态文明的每一个行业,若能从“水泥错峰生产”中得以借鉴和启示,为各自的绿色生产之路栽花种果,或许,“错峰生产”的历史使命才真正发挥出最大价值。

责任编辑:徐阳光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4069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