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水泥

您当前所在位置:

肖家祥:供给侧管控化解水泥过剩产能

来源:中国环境报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29日 浏览:
摘要:

南方水泥总裁肖家祥表示,未来几年水泥行业需求将进一步下滑,产能过剩矛盾会进一步加剧,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给行业带来了新希望。水泥行业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加强供给侧管控,真正有效化解产能过剩”。

  未来几年,水泥行业需求将进一步下滑,产能过剩矛盾会进一步加剧,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给行业带来了新希望。水泥行业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加强供给侧管控,真正有效化解产能过剩”。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反而“大干快上”

  作为基础原材料工业,水泥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集中体现在行业规模最大,占据世界2/3的规模,技术、装备显著进步并已占领国际市场,企业管理模式由粗放正在步入集约、高效。

  但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水泥行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加显著地摆在了所有从业者面前,需求下滑,产能全面严重过剩,旺季不旺,价格恶性竞争,效益严重下滑。

  2009年9月以来,国发〔2009〕38号《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13〕41号《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陆续下发,明确提出严格控制水泥新增产能,化解水泥产能严重过剩矛盾。

  但水泥行业新增产能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大干快上”。2009年9月30日~2015年上半年全国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约8.9亿吨,增幅100%。水泥产能过剩仍在加剧、价格恶性竞争还在发生着,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之所以出现如此局面,主要原因在于国家政策执行不力,产能不断新增;需求下滑,区域限产和自律不力,价格严重超跌。

  行业发展需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集中度

  未来几年,希望水泥业借助供给侧改革的机遇,做好以下几方面:

  首先,坚决遏止新增产能。比如,对产能进行分类梳理,不合规的无条件停止建设,合规的必须有减量置换指标,减量比例不低于25%,且要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及地区环境与能耗指标要求。

  同时,明确从现在起,5年内各地不得以任何名义审批、备案新建熟料生产线。熟料线技改项目一律按现在在产产能(2015年运转率不低于50%)减量25%以上的原则,经公示和省级行业协会认定后,由省级主管部门按有关要求从严核准。

  第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淘汰2000吨/天及以下生产线,同时淘汰无石灰石矿山资源或资源配套不全的2500吨/天及以下生产线;淘汰直径3米及以下和水泥粉磨能耗不符合能源消耗指标的水泥磨机;尽快淘汰全部32.5级水泥。

  同时,严格执行污染物环境排放标准,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

  第三,落实北方地区错峰生产,开展南方地区减排限产,推行双控、双降,全面落实节能减排。

  在北方地区,政府主导坚定不移地推进落实错峰生产。在南方地区,由环境保护部和工信部牵头,开展以减少碳排放和节能为主要方式的常态化限产,并在春节、夏季高温等用能高峰季节开展错峰生产。

  此外,通过碳排放和能耗总量及单耗双控双降等强制性措施,促进日常节能减排。

  水泥生产线排放不得超过初始确定的排放总量和强度标准,也不得超过上一年度实际排放总量,并逐步加大减排力度。同时实行污染物排放强度实时监控,通过碳排放、能耗总量及强度双控双降等强制性措施,实现节能减排。建议由省级主管部门统一确定并公布各水泥生产线下一年度的排放和用能指标,并报工信部、环境保护部批准后实施。同时完善管控手段,杜绝漏洞,坚决执行差别电价等相关政策。

  第四,加快联合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比如,大企业加快联合重组,进行区域产能置换、股权合作等深层次合作。为提高区域集中度,减少大企业间的制衡,大企业间应进行产能置换,实现行业资源的优化整合,增加各区域龙头企业话语权。近几年跨企业股权合作已在水泥行业展开,但力度较弱,需要继续加深、加强。

  第五,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形成全行业合力。建议由政府主导,各级协会牵头组织并督办,各区域大企业积极引领,共同推动国家政策落地。并形成协调机制,研讨解决行业内尚存的一些冲突与矛盾。

  做好供给侧改革的文章,水泥行业将有效化解产能过剩,走出困境,实现绿色、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王澎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4069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