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水泥

您当前所在位置:

与你有关!水泥企业超低排放还不够 这项指标同样关系存亡

来源:中国水泥网信息中心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21日 浏览:
摘要:

“超低排放是否适用于当前的水泥行业?”对于超低排放的讨论,有行业人士提出质疑。就当时的国内水泥排放情况来看,除了在粉尘排放上实现了超低排放的目标,但是其他两样污染物,特别是氮氧化物显得较为困难。......

  2017年开始在水泥行业内引起热烈讨论的超低排放,经过2018年各地政策上的推动,毫无疑问将在2019年蔚然成风,被越来越多企业选择。

  最早开始于火电行业的超低排放在2017年被引入水泥行业,支持者认为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配套措施之一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915-2013)颁布后,国内水泥行业三大污染物排放改造进展顺利,设备也有了极大的改进,2014年颁布的标准对于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明显的压力。

  同时,由于产量巨大,水泥行业粉尘排放量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近40%,氮氧化物排放量则约占全国总量的10%~12%,环保问题十分严峻。如果没有更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企业将没有动力投入排放改造,环境问题也难有改善。在此背景下,部分水泥企业及装备企业开始提出,水泥行业应该效仿煤电行业,推行“超低排放”以便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

  “超低排放是否适用于当前的水泥行业?”对于超低排放的讨论,有行业人士提出质疑。就当时的国内水泥排放情况来看,除了在粉尘排放上实现了超低排放的目标,但是其他两样污染物,特别是氮氧化物显得较为困难。

  质疑方并非没有理由,对于氮氧化物的治理,国内普遍采用SNCR,而想要通过SNCR实现水泥生产中氮氧化物的超低排放,必然将大量使用氨水。而无论是生产氨水还是使用中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风险。“氨水的生产本身就是一种存在污染的行为,用氨水降低水泥生产中氮氧化物的方法,说白了是一种污染转移,总体来说并没有减小大气污染。另一方面,在目前水泥生产中,氨逃逸的问题可以说非常普遍,有些厂可谓严重,这对大气的污染同样不能忽略。”有环境方面的从业者这样评价水泥行业通过大量氨水降低氮氧化物的行为。

  如果继续按照现行的污染物排放指标,水泥企业使用SNCR并不成问题。但进入2018年后,国内多省市相继出台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值实施计划,要求1-2年内,水泥行业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最严苛地区要求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要分别不高于10 mg/m 3、50 mg/m 3、100 mg/m 3。

  可见,再单纯依赖SCNR已不能实现超低排放,有行业专家提出了SCR技术。但由于当时并没有成熟案例,且投资成本高,业内疑虑的声音并不少。直到2018年10月14日,河南省登封市磴槽集团宏昌水泥有限公司SCR脱硝项目通过核查。业内才开始接受并逐步认可这项技术。

  加之当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关于转发《河北省严格禁止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一刀切”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后,各地逐步制定配套措施,差异化错峰在各地推行,切实实现超低排放被不少企业提上日程。《不参与错峰一条5000t/d生产线能多赚多少钱?答:2个亿!》在河南出台相关差异化错峰文件后刷爆了水泥行业的朋友圈,原来实现超低排放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利润。

  可以预见,在政策加码、技术进步的共同推动下,水泥行业超低排放在2019年定会有长足的进步,水泥行业将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与此同时,环保人士从煤电行业的教训表示,水泥行业应避免片面的指标式环保,除了超低排放中提到的三大污染物问题,二氧化碳排放也应当引起行业重视。据智库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的数据显示,全球约8%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水泥。

  在二氧化碳方面,台湾水泥和海螺水泥走在了行业的前头。10月31日,伴随着白马山水泥厂车辆出厂磅单“滴滴”的打印声,该厂首车工业级二氧化碳产品顺利销售出厂,首日实现销量87.62吨。这标志着海螺集团建设的世界首条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环保示范项目成功投运。

  除了海螺这类直接利用生产中的二氧化碳,国内另外两家水泥集团华新水泥、葛洲坝水泥则利用地方对于碳交易相应的规则,积极履约。此外,华新水泥还不断探索创新碳排放履约模式。近日,华新水泥宣布与壳牌能源(中国)有限公司签署定制化碳交易协议。据悉这是华新水泥在2016年底推出全国首单“碳保险”业务之后在碳金融方面又一创新,有利于其提前锁定全国碳市场CCER资源,降低履约成本,兑现低碳承诺,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完善,水泥即将被纳入这一新兴的全国市场,水泥企业的碳排放压力也将随之上升。届时,将会有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重视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如何减排。

责任编辑:王澎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4069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