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水泥

您当前所在位置:

2017年可能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来源:中财网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23日 浏览:
摘要:

为及时把握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新华社媒体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自2013年8月首次联合开展每年2次的“年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问卷调查”活动。

  为及时把握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新华社媒体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自2013年8月首次联合开展每年2次的“年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问卷调查”活动。这是本项研究的第八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走势直接相关的20道问题,于2017年1月下旬通过电子邮件向国内相关领域的经济学家发出调查邀请,最终收到113位专家的答复。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我们获得了专家们关于2017年世界经济形势、中国经济形势以及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势等问题最新认识和判断。现将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公布如下:
  2017年世界经济形势
  美国经济将呈现回暖趋势,形势比较乐观

  根据2016年10月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16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1.6%,2017年将升至2.2%。不过,10月28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第三季度实际GDP初值年化同比增长2.9%,是二季度增速的两倍多,升幅创2014年第三季度以来最大。那么,2017年美国经济相较于2016年会有怎样的变化态势呢?调查结果显示,45%的专家预期201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在“2.3%—2.5%”之间;31%的专家预期在“1.7%—2.2%”之间;20%的专家预期在“2.6%—3.0%”之间;各有2%的专家预期在1.6%以下和3.1%以上。总体而言,几乎全部接受调查的专家都认为2017年美国经济将呈现回暖趋势,形势比较乐观。

  基于对英国脱欧影响的评价,10月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修订了7月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的预测:2016年从1.6%提高至1.7%,2017年从1.4%上调至1.5%。那么,2017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会有怎样的变化态势呢?调查结果显示,52%的专家预期 2017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在1.6%—1.8%,48%的专家预期在1.5%以下。总体而言,近一半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7年欧元区经济将呈现回暖趋势,未来经济增速预计将加快,形势比较乐观。但也有接近一半的专家认为2017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2016年12月14日,美联储宣布把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至0.50%—0.75%。为此,我们对2017年美国选择加息的次数以及时间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6%的专家预期美国将会加息1-2次,18%的专家预期不会加息;15%的专家预期会加息3次,1%的专家预期会加息4次。关于加息时间的预测,近一半的专家预期时间可能会在第二季度尤其是6月,也有30%左右的专家预期加息时间可能为第四季度尤其是年底。总体而言,超过60%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美国将在第二、四季度选择加息。

  在2016年即将结束之际,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美联储加息等一系列事件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12月27日欧元汇率(美元/ 欧元)跌至近1.04。那么,2017年年末美元/欧元汇率的变动趋势和幅度将会如何?调查结果显示,57%接受调查的专家预期欧元对美元继续贬值,2017年年末欧元汇率约为1欧元可兑换约0.95-1.04美元,而其中,超过一半的专家预期2017年年末欧元汇率约为1欧元可兑换约1美元;40%的专家预期2017年年末欧元/美元汇率将基本保持稳定;另有3%左右的专家认为欧元对美元将转为升值,2017年年末欧元汇率约为1欧元可兑换1.1美元左右。总体而言,近六成的专家均认为2017年欧元对美元将持续贬值,但变动幅度不大,也有四成左右的专家认为2017年欧元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

  2017年中国经济形势
  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

  关于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调查结果显示,42%的专家预期2017年中国GDP增长率在“6.6%-6.8%”之间;36%的专家预期“与6.5%持平”;19%的专家预期将“低于6.5%”;只有3%的专家预期在“6.9%—7.0%”之间。考虑到2016年中国GDP的同比增速为6.7%,因此超过一半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呈现下行的态势。

  关于2017年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的增长态势,65%的专家预期2017年中国PPI增长率“开始小幅回升,涨幅位于0.1%—1%之间”,20%的专家预期2017年中国PPI增长率“继续下降,降幅位于-2.0%—0%之间”,11%的专家预期2017年中国PPI增长率涨幅在1%以上,4%的专家预期2017年中国PPI增长率“继续下降,降幅超过2.0%”。考虑到2016年PPI比2015年下降1.4%,因而有近八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7年中国PPI增长率较2016年将会有所回升。

  2016年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提前完成了全年1000万人的目标任务。进入2017年,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为此,我们对2017年有利于和不利于中国就业增长的因素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7年有利于中国就业增长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增速趋稳,供给侧改革的稳步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及产业结构的优化,服务业、新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增加,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政府对企业降税,减费等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一系列举措等等。不利于就业增长的因素主要有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及化解过剩产能导致的职工分流压力,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部分缓速增长的行业和地区就业机会不足,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下滑,国际经济不确定性上升,中美贸易摩擦可能增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等。

  2016年1-11月,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约为9338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6.5%,比上年同期上升了5.2个百分点。那么,2017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如何呢?调查结果表明,67%的专家预期2017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在“6.0%以下”;29%的专家预期在“6.1%-7.0%”之间;4%的专家预期在“7.1%—8.5%”之间。总体而言,相较于2016年,近七成的专家认为201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投资将呈现放缓态势,约超三成的专家认为201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投资将保持稳定或升温态势。

  2017年经济政策预测
  不会降息但可能降准

  2016年1-11月,我国广义货币供应(M2)月度同比增长均在10.2%-14%区间内,相较于2015年有所回落。那么,2017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如何呢?调查结果表明,46%的专家预期2015年M2同比增速在“11.1%-12.0%”之间;22%的专家预期在“11.0%以下”;19%的专家预期在“12.1%-13.0%”之间;10%的专家预期在“13.1%-14.0%”之间;只有3%的专家预期在“14.1%以上”。总体而言,调查结果表明,近七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7年M2的增速将在11.1%-13.0%之间,预期2017年中国政府将可能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7年央行是否会降准和降息?如果会,可能会在什么时间?调查结果显示,40%的专家预期2017年央行不会降准和降息;34%的专家预期央行会降准和降息,并预期会降准1-2次,其中选择降准1次的多预期在上半年(集中在6月),选择降准2次的多预期在上下半年进行各1次的降准。在这34%的专家中,超九成均预期不会降息;此外,也有26%的专家表示不确定央行是否会降准和降息。

  此外,我们还对2017年中国财政政策还有哪些实施的空间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98%的专家主张“研究实施新的减税措施”;94%的专家主张应“进一步清理规范基金和收费,再取消、调整和规范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94%的专家主张应“适度扩大支出规模,中央和地方财政通过合理安排收入预算、全面盘活存量资金,确保财政支出强度不减且实际支出规模扩大”;86%的专家主张“继续落实并完善营改增试点政策,扩大减税效应”;82%的专家支持“公开中央和各地收费目录清单,落实好其他已出台减税降费政策”; 60%的专家主张“增加的支出应主要用于保障重点领域开支需要”。其他建议主要有:增加在教育和支持创新方面的支出,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贯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政机构事业单位要精简机构、裁减冗员、脱虚向实、提质增效、提倡节约、减少支出,增加对三四线城市与特大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加赤字和公债发行等。

  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2017年经济工作,明确指出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对其中最值得期待的三项任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选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约为84%;选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约为70%;选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约为56%;选择“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继续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三大战略”的约为48%;选择“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约为33%;选择“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约为29%。

责任编辑:王澎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4069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