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全球能源危机愈演愈烈,天然气价格升至“不健康”水平,亚洲多国掀起抢购潮

来源:时代周报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3日 浏览:
摘要:

  全球能源市场注定不平静。

  继原油和煤炭之后,相对清洁和低碳的天然气价格近期再次出现大幅上涨。

  此前在10月6日,亚洲液化天然气价格重要指标JKM的价格达到了56.326美元,创下40%的单日最大涨幅,同时这个价格也刷新了历史新高。

  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卡塔尔石油公司(Qatar Petroleum)首席执行官、卡塔尔能源部长Saad al-Kaabi表示,天然气价格已达到对生产商和消费者“都不健康”的水平。

  价格飙涨的同时,韩国、日本两大进口国也掀起了天然气抢购潮。

  专家预计,鉴于全球能源持续紧张和天然气库存不足,天然气价格还有可能继续上涨,并在这个冬季刷新纪录。

  抢购天然气

  亚洲买家正在争夺有限的天然气供应,并不惜为此付出高价。

  根据大宗商品数据和分析集团克普勒公司的数据,亚洲已经超过欧洲,成为美国液化天然气的主要进口目的地。

  “亚洲卖家现在的购买力很凶猛,”一名液化天然气交易员说,“欧洲原则上还可以依靠天然气管道的供应,但日本这样的国家别无选择。因此,他们愿意付更多的钱来购买。”

  液化天然气是日本的的主要能源。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经历2011年的3·11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的核电站相继停止运行,该国的液化天然气火力发电需求扩大。2014年日本的天然气进口量达到8920万吨,达到历史高点。即便在2015年以后,由于可再生能源的普及等,日本的液化天然气进口转为相对减少,但为了保持脱碳化和电力稳定供应的平衡,目前仍不得不依赖液化天然气。

  目前,日本的天然气由电力企业和各城市的燃气企业负责进口。今年,各家电力企业都在增加液化天然气库存。据彭博社报道,日本东北电力公司已经以创记录的季节性高价购买了今年11月和12月的液化天然气。日本资源能源厅的统计显示,日本大型电力企业持有的液化天然气库存截至8月底约为240万吨,比1年前增加5成。

  作为日本邻国,韩国是全球的制造业强国和机电、化工产品出口大国,能源消耗较大,而天然气是韩国政府提倡及引导发展的能源。根据国际液化天然气进口国联盟组织(GIIGNL)的统计显示,韩国2020年的液化天然气进口量为4081万吨,比2015年增加逾2成。

  然而,由于韩国天然气资源匮乏,其天然气供给基本源于进口贸易。韩国的天然气由本国国营企业韩国天然气公司(KOGAS)承担大部分进口。

  来自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1日,韩国液化天然气的进口价格为每吨534.9美元(约合人民币3443元)同比上涨68.4%。

  国际能源署(IEA)在10月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全球天然气市场报告》中指出,前8个月,在冬季寒冷和夏季炎热天气的提振下,叠加工业活动迅速恢复的带动,亚洲天然气消费增长强劲。其中,前8个月,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长16%;前7个月,韩国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长17%,日本消费量同比增长8%。

  IEA预计,2021年,亚洲天然气消费量将同比增长7%。其中,中国将贡献年增量的73%,新兴经济体和韩国将分别贡献年增量的16%和6%。2022年,亚洲天然气消费量预计将同比增长5%,其中,中国、新兴经济体和印度将分别贡献年增量的65%、28%和11%。

  面对天然气大涨,花旗集团预计,下一季度的亚洲和欧洲天然气价格或将翻一番多。

  花旗的分析师在报告中表示:“未来数周乃至数个月,全球天然气价格可能继续呈抛物线走势,强劲的需求和缺乏供应将使市场急剧收紧,任何意外的需求激增或供应中断都可能推动价格进一步上涨。”

  石油交易商维托尔集团(Vitol)首席执行官罗塞尔·哈迪亨氏预测,未来至少5年间,全球市场对天然气需求的增速还将维持。

  而对于严重依赖天然气能源的亚洲国家来说,这个冬天如果太冷,日子恐怕会不好过。

  日本方面担心,如果冬季再次遭遇寒潮,需求依然会增加。能源走高带来的物价上涨,极有可能成为日本重启经济的阻碍。

  事实上,就在上个冬季,由于受到寒潮等影响,日本液化天然气也曾出现短缺,一度导致电价上涨,部分电力零售商破产。如今,很多日本电力和燃气企业都担心历史会再一次上演。

  至于韩国,目前该国的消费者指数已经连续半年涨幅超过2%。韩国能源部门也计划于11月上调城市天然气价格,不少韩国民众担忧天然气涨价会拉动物价进一步上涨,导致在即将来临的供暖季中承担更重的生活负担。

  韩国现代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室室长朱元表示,韩国资源本就不足,再加上韩国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的结构,对原材料的依赖度和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较高,因此受到的打击可能比其他国家更严重

责任编辑:上游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京ICP证040699号-1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