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行业信息化

"两化融合"贯标咨询

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

  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是全国建材行业唯一的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咨询机构,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单位。

联系方式:010-57811588 57811510

您当前所在位置:

工信部:打造“5G+工业互联网”升级版

来源:工信微报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25日 浏览:
摘要:

 “要加强5G增强技术研发,加快毫米波、轻量化模组、高精度定位等技术和产业成熟,积极探索6G潜在的关键技术研发。”赵志国说。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介绍,将坚持创新引领,推动5G演进和6G技术研发。持续向增强5G演进升级,支持5G R18基站、5G新型终端等技术产品攻关,不断支撑5G新特性、新业务。大力推动6G技术研究,开展技术试验,深化交流合作,加快6G创新发展。

  “要加强5G增强技术研发,加快毫米波、轻量化模组、高精度定位等技术和产业成熟,积极探索6G潜在的关键技术研发。”赵志国说。

  近日,国际电信联盟如期完成《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提出了6G的典型场景及能力指标体系,认为6G在5G三大典型场景基础上将实现进一步增强和扩展。

  6G是打通虚实空间泛在智联的统一网络,将推动万物互联迈向万物智联。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认为,从网络接入方式看,6G将包含多样化的接入网络。从网络覆盖范围看,在6G愿景下将构建跨地域、跨空域、跨海域的“空—天—海—地”一体化网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无缝覆盖。从网络性能指标看,6G在传输速率、端到端时延、可靠性、连接数密度、频谱效率、网络能效等方面都会有大提升,从而满足各种垂直行业多样化的网络需求。从网络智能化程度看,6G愿景下网络和用户将作为统一整体,人工智能在赋能6G网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用户的智能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表示,工信部强调加快6G创新发展,旨在抢占未来信息通信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全面布局未来6G产业赛道。自2018年起,我国就开始前瞻性研究和布局6G技术研发,目前技术研发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梯队。我国在6G技术领域的专利数量领先美国,但在6G芯片、卫星通信等研发领域仍有不足。

  应积极探索哪些6G潜在关键技术?赵刚说,一是加快研发太赫兹通信芯片等技术,探索新型半导体材料在太赫兹芯片中的应用。二是研发6G移动通信的基站和终端设备,发展宽带星地通信,加载超大规模天线、智能超表面、通信感知融合等6G关键技术。三是研发6G+应用,6G是通信、感知、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安全一体化融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能够满足沉浸化、智慧化、全域化的业务与应用场景需求,要研发6G+自动驾驶、智能制造、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应用。

  当前,我国5G技术在全球已处于领先水平。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5G基站累计达293.7万个,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覆盖广度深度持续拓展。5G共建共享基站超173万个,启动全球首个5G异网漫游试商用,5G网络加快向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发展。

  赵志国透露,工信部将坚持适度超前原则,积极推进5G网络建设,持续拓展5G网络覆盖广度深度,推进城市地区重点场景5G网络深度覆盖,进一步向乡镇和农村地区延伸。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全面提升重点场景5G网络质量。

  5G已经成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5G应用已融入我国60个国民经济大类,加速向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重点领域拓展深化,应用案例数累计超5万个。5G工厂“百千万”行动顺利开展,覆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化化工、钢铁等12个重点行业。5G新通话、虚拟数字人等新应用创新活跃,撬动流量消费稳步增长,5G移动电话用户达6.76亿户,5G流量占比达42.9%。

  据了解,工信部将拓展工业、矿业、电力、港口等先导领域的应用规模,深入挖掘医疗、教育、文旅等试点领域典型应用场景。打造“5G+工业互联网”发展升级版,今年推动不少于3000家企业建设5G工厂。

  随着5G轻量化核心网、定制化基站等网络设备逐步落地,行业终端成本大幅降低。5G终端产品日益丰富,截至6月底,已有手机、无线CPE、无线路由器、车载终端等1274款5G终端产品获得进网许可。“工信部将强化5G应用产业支撑,大力推动5G轻量化技术研发,促进5G应用持续降成本、上规模。”赵志国说。

责任编辑:辛宇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京ICP证040699号-1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