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行业信息化

"两化融合"贯标咨询

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

  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是全国建材行业唯一的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咨询机构,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单位。

联系方式:010-57811588 57811510

您当前所在位置: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谈中国智能制造的未来发展

来源:中国工信产业网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27日 浏览:
摘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在出席2020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大会暨联盟会员代表大会时,作主旨演讲《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对中国智能制造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刻阐述。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在出席2020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大会暨联盟会员代表大会时,作主旨演讲《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对中国智能制造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刻阐述。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的历史性机遇,‘十四五’期间,要统筹全国各方面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全面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实现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升级。”

  要坚定不移以智能制造作为推进制造强国战略的主攻方向。在“十四五”期间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重大行动、推进“智能制造工程重大专项、协同推进工业基础再造工程和国家工业互联网专项工程、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发挥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联盟示范引领、推广应用的作用。

  新一代智能制造将引领工业4.0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创新驱动的一个重要交汇点,也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共性赋能技术,相当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技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力技术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开始,新一代智能制造的突破和广泛应用,将推动形成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高潮,重塑制造业的技术体系、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并将引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4.0。

  智能制造中“制造”是本体和主体,“智能”是赋能技术,是一种主导技术。只有当这两组深度融合,才能形成一种新的智能制造技术。

  智能制造作为一个不断演进的大系统,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网络化制造以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每个阶段都是依次展开,各有自身阶段的特点和需要解重点解决的问题。三个阶段相互交织、迭代升级。

  制造业企业必须补上数字化改造“课”

  “当前,中国和发达国家掌握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的机会是均等的,这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机遇。”周济认为,中国发展智能制造要走一条和西方不同的路线,不能走西方顺序发展的老路,而是要走一条并行推进融合发展的新路子。“通过抓住历史性机遇,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追赶和超越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大大加快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周济指出,我国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还远远没有实现数字化制造。因此,必须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地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智能升级,必须扎扎实实完成好数字化“补课”,打好数字化基础。另一方面,要坚持创新引领,直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走出一条并行推进智能制造的新路子。

  周济强调,企业是推进智能制造的主体,每个企业都要因企制宜,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产学研协调创新,实现企业的技术改造,智能升级。

  中国该如何发展智能制造

  未来15年,我国智能制造总体上将分成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现在到2025年,“互联网+”制造,也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制造,在全国将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在发达地区和重点的领域实现普及。第二个阶段是从2025年到2030年,要大力推广应用新一代智能制造。我国制造智能制造技术和应用水平应该走在世界前列,实现中国制造业智能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在“十四五”期间,要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统筹全国各方面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全面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实现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升级。

  其次,则是要开展智能制造工程重大专项,通过智能制造,完善和提高各个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提升效率和典型和质量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以持续引领我国制造业的智能转型和优化升级。

  最后,通过协同推进工业基础再造工程和国家工业互联网专项计划,供应商应积极地参加到国家智能制造普及行动。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发挥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联盟示范引领、推广应用的作用。

  “预计‘十四五’期间每年都会有千亿级别的强烈需求,需求是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升级服务队伍和智能制造系统升级服务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联盟应组织和带领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队伍和制造企业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共同建设一支强大的智能制造系统升级的服务队伍,形成一个强大的智能制造系统升级,服务产业。

  

责任编辑:李效青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京ICP证040699号-1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