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手工艺玻璃灯工作品展首演活动在北京青云国际文化艺术园区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北京中改之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北京吉利华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
玻璃灯工制品在我们生活中常见常用,如灯泡、瓶子、针管、玻璃灯具或艺术摆件等。玻璃灯工艺是利用玻璃棒或者玻璃管在高温焰口加热熔融,经过不同程度的软化后,利用拉、剪、钳、绕、粘、弯、吹等手法进行快速塑型,由于这种特性,玻璃灯工制品往往具有根据创作者的构思无限变幻的创新魅力。
近日,中国传统手工艺玻璃灯工作品展首演活动在北京青云国际文化艺术园区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北京中改之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北京吉利华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
活动当天,来自加拿大从事灯工教学的Paulvanden Bijgaart、有着中国“小炉匠”之称的任波及英国桑德兰大学玻璃艺术博士彭怡等国内外艺术家现场进行了精彩的玻璃灯工艺术品制作表演。
笔者在现场看到,高温喷灯喷吐着橙黄色的火焰,一根透明的玻璃管瞬间热熔软化,艺术家经过巧妙构思,就着火焰用手工修剪、焊接、按压,大约经过半个小时的制作、冷却过后,以中国传统手工艺玻璃灯工技法完成的“天鹅”出现在参观者面前。现场观众们纷纷掏出手机拍照,无不感叹灯工工艺的神奇和艺术家的巧夺天工。
青云国际文化艺术园区创建人、艺术总监刘立宇说:“玻璃艺术在大众心中更多的停留在工艺美术这一单一概念的认识上,“我希望更多的人认识到,玻璃是一种创作的媒介,并不限定在工艺美术这一个领域。玻璃就像石头、像铜,可以做雕塑、可以做装置。我们需要打破人们传统的对玻璃艺术的理解”。玻璃材质自身透明,有反光、折射等特点,这是玻璃媒介自身的不同。“艺术家可以用玻璃本身特殊的材料语言展现材料本身的美,同时体现自己的创作观点”。
近年来,中国的玻璃制品及灯工工艺也快速发展。北有“中国玻璃产业摇篮”之称的秦皇岛耀华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南有大名鼎鼎的曹德旺的福耀集团。在中小民营企业发达的江苏省,仅阜宁县的益林镇,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有从事灯工玻璃工艺品生产、销售及配套业服务人员约2。5万余人。他们靠“灯工”工艺生产的各种首饰、花鸟鱼虫、圣诞礼品、风铃挂件、烛台、镜框等产品,主要出口欧美、东南亚国际市场,年产值占该镇工业总产值的75%,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500年前,古埃及人首先发明了玻璃,并用它来制作首饰,揉捏成特别小的玻璃瓶。到了公元前1000年,古埃及人就掌握了玻璃吹制工艺,能吹制出多种形状的玻璃产品。玻璃在古埃及比金银还要珍贵,着色玻璃往往被当作家庭财富的一部分来继承和保存。
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工艺始于西周时期,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至清代已达到鼎盛,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均很高。现今故宫博物院珍藏古代玻璃器40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