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南方水泥:供给侧改革的先行者

来源:中国建材报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25日 浏览:
摘要:

近日,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志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南方水泥十年发展史等相关内容谈了自己的看法。......

  宋志平:《央企市营》主要是讲央企要进行市场化的运营。因为过去我们一说央企是国家的企业,大家的就说,央企不找市场,找市长,靠在政府这颗大树上生存。其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了我们央企、国企也是独立的市场主体,也要全身心地参与市场竞争。市场化改革是央企的改革方向,“央企市营”是我早在2002年提出来的,到2008年,经过了多年实践,我把它总结深化成:央企是我们的属性,我们在央企,就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国家保值增值,尽到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等。同时我们要进行市场化运营。比如说,产权制度多元化、规范的公司治理,职业经理人制度、三项制度改革,还有一项就是要和民企共同生存、公民待遇,不要吃偏饭。只有这样,你做出的成绩才是市场中真正的成绩。央企市营的这个核心思想一直是中国建材的经营思想,我们是一直沿着这个道路走过来的。

  你看不少大的企业,它们对市场经济不是特别地适应,市场的每一个变动它们都很难适应。但中国建材从小到大,到今天成为世界500强,它对市场的变化一直非常适应,很少埋怨,市场有任何变化它都会积极地去适应。中国建材就是依市场而生存、依市场而发展,这就是央企市营的逻辑。

  记者:当年您进入中国建材的时候,它是资不抵债的企业,今天中国建材的资产已经超过了六千亿元,而在这些年当中,您解的最难的一道题可能就算南方水泥了。那我们今天来复盘,您觉得这道难题对您个人来说最难的是哪几个方面,您是怎么一个一个解过来的呢?

  宋志平:在组织南方水泥的时候,有几点困难:第一个就是统一思想,大家认不认同中国建材整合的思想和做法。刚才讲到“汪庄会谈”进行了整整一天,在那一天之前,其实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不是仅靠那一天谈下来的。

  第二个就是如何建立一个好的机制。说起来我们是央企,但纯粹的国有企业的那套机制体制并不活,像中国建材这种充分竞争领域里的企业很难在这套机制体制下适应市场的生存和发展,这也是很难解的一道题。所以中国建材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把民企的一些市场机制引入到央企内部,包括请民营企业家来做职业经理人等,充分增加了我们企业的活力,因为民营企业有市场拼搏精神、企业家精神,本身他们对当地又很熟悉,这也很重要。

  第三个就是重组需要钱,钱从哪里来?中国建材在重组南方水泥的时候,在资金方面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金融危机时我们的股票从每股39块多钱降到了1块5毛钱,大家都觉得中国建材没钱了,签了那么多的协议,现在没钱了怎么去收?那个时候也得益于我们有非常好的银企关系,很多银行都来支持中国建材,因为他们中国建材的逻辑是对的,中国建材的整合一定会成功,大家都很有信心,所以支持了大量的资金来帮助我们完成这场整合。后来当然股价回升了,但基本上我们是负债经营的,是靠银行来支持我们把那场整合做完的。后面我们也赚了很多的钱,银行的本息都收获得非常好,大家做到了双赢和多赢。

  记者:我们能感受到南方水泥的十年是在为中国经济探路,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也用了“探索”这样的词。还有刚才说到混合所有制,现在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也比较热。刚才您也提到了民营和国有其实是两种不同的体制,如果在一个锅里吃饭,大家混合其中,您觉得优势和劣势是怎么样来互补的?

  宋志平:央企有央企的优势,民企有民企的优势。比如央企有经济实力、有创新实力,我们有26个院所,同时我们还有跨国经营的实力;民企有市场拼搏精神、有企业家精神,有市场的一些优势。两者结合起来,要1+1大于2。我提出过一个公式:央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这就是优势互补。外界也常常问我,南方水泥请的是一帮什么样的经理人?是不是都是一帮土豪?我就跟他们讲,其实不是,他们大多是企业的创业者,对水泥行业带有深厚感情。你看南方水泥这些经理人,我们每次开年会,200来人在会场一坐,都是南方水泥的经理、财务总监等等,他们都整整齐齐的。

  这就是钱钟书说过的“城里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其实民营企业很愿意加入到这样一个联合体里面来。从过去单打独斗,到组成一个大集团,成为大集团里的一员,他们是非常愿意的,所以你看开会的时候他们很认真地做笔记,工作中也非常谦虚,甚至比过去经营自己的企业还要努力。我以前总是在想,我们国家的这些民营企业家,他们还能不能、愿意不愿意做职业经理人?他们腰缠万贯之后,还愿意不愿意做一个劳动者?愿意不愿意做一份普通的管理工作?在南方水泥重组的过程中,这个答案找到了。也就是说,工作是大家谋生的手段,南方水泥的很多经理人都是小老板,他们却夜以继日地工作,这一点挺可贵的。也就是说经理人有他的特质,无论是过去他们给自己干,还是他们现在跟我们混合所有制企业做,他们都保持了职业经理人的那种职业化精神。

  行稳致远 十年发展解题供给侧改革

  记者:您讲到一个核心点,南方水泥实际上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因为中国经济也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您觉得南方水泥这样的案例,给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什么样的经验?

  宋志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如何解决中低端的过剩,即去产能。第二件事情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使行业迈向中高端。其实南方水泥过去的十年,也是按照这样的路数去做的。在解决中低端过剩这方面,南方水泥通过整合,关掉了一些小规模的生产线,达到了去产能的目的。在淘汰落后的基础上,也通过和区域内的水泥企业共同开展错峰生产、停窑限产等,达到了一个阶段性去产量的目的,使整个行业很稳定,价格也很稳定,企业有效益,用户也比较满意。同时南方水泥也进行了技术上的结构调整。比如说在环保方面,南方水泥所有的工厂都加了余热发电,都进行了脱硫脱硝的处理,包括对粉尘进行静电收尘和袋式收尘的双收尘。现在南方水泥的工厂是非常漂亮的,已经成了花园中的工厂、森林中的工厂和湖边的工厂。

  从产品结构上来讲,我们现在也是朝着商混化、特种化、高标号化和制品化发展,不是单一的制造水泥,而是进行水泥深度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向产业链的高端化延伸。这也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部意义,一方面低端的要去产能,减少过剩;另一方面高端的要发展。南方水泥这十年就按着这个思路去发展,未来依然会坚定不移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这十年所做的工作,虽然有些成绩,但仍然任重道远,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南方水泥下一步也想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面进行一个大发展。我老讲水泥是个好东西,你看铜器时代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铁器时代也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而水泥只有不到两百年的历史,可是水泥的发明给我们整个人类和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你无法想象,如果没有水泥世界会是怎样。对于中国来讲,水泥又是一个特别好的产品,因为我们铁矿石95%靠进口,木材大量也靠进口。但是我们富产石灰石和煤,这两个东西是水泥最主要的原料和燃料。所以中国的水泥产量为什么能占到世界的60%,就是这种资源结构所带来的。同时水泥是当今世界上性价比最好的建筑材料,无法取代。我觉得南方水泥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要把水泥做得更好,要把水泥事业做出花来,要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水泥是个好东西。

  记者:未来您还会解南方水泥这道题吗?

  宋志平:过去这十年,我们解了南方水泥不少的题。今后南方水泥还面临着我刚才讲的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的发展问题。比如智能化,20年前一条日产5000吨的熟料线大概需要2000人,随着科技的发展,后来需要500人,再后来逐渐减少到300人、200人、100人,现在只需要50个人。也就是说,我们的工厂几乎可以实现无人生产,可以是无人工厂。我们前方的路还很长,是无止境的。

  一个企业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停前进、不停解题的过程,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做企业就是这样一个性质,所以我常讲一句话,就是“哪有完呢”。

  记者:在南方水泥成立十周年之际,对跟您一块儿奋斗十年的兄弟姐妹们,您想说点什么吗?

  宋志平:我首先想跟他们说的,就是南方水泥能有今天不容易,这里边渗透着大家的智慧和汗水,我很感谢大家。同时我也想说,对南方水泥来讲,我们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们要不忘初心,把南方水泥做得更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记者:可能他们最想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水泥还有前途吗?南方水泥会有前途吗?中国建材会有前途吗?

  宋志平:我刚才讲,水泥是个好东西,水泥的发明列入了人类最伟大的100项发明之一,水泥事业对我们的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性意义,由于我国资源的秉赋特点,水泥具有独特的性价比和不可替代性,水泥的发展有很强的生命力。我们现在主要是把水泥作为建筑材料用,我觉得作为一种优质材料,水泥还有许多功能和潜力有待开发。南方水泥位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市场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同时南方水泥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也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南方水泥也是行业市场整合的一面旗帜,还是中国建材做强做优的一个标杆性企业。

  中国建材发展到今天,我们也只有30多年的历史,和国际上的百年老店比,我们还是个年轻人,所以中国建材的成长也还有很长的路。它现在是一个青少年,它会越来越成熟,创造出更多的成绩。我总是相信,今天比昨天好,明天会比今天更好,我觉得中国建材也好,南方水泥也好,它的明天一定会比今天更好。

责任编辑:王澎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京ICP证040699号-1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