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中国制造2025—中国建材制造业发展纲要》

来源: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22日 浏览:
摘要:

加快提升我国建材制造业水平,推动向高质量、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是从根本上改变建材行业发展不平衡状态,实现我国建材制造业超越引领世界建材工业的必由之路,也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实现我国由建材大国变为建材工业的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加快提升我国建材制造业水平,推动向高质量、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是从根本上改变建材行业发展不平衡状态,实现我国建材制造业超越引领世界建材工业的必由之路,也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实现我国由建材大国变为建材工业的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精神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发展纲要,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建材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奠定实现《2030年中国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发展战略》的基础,特编制本发展纲要。

  

  一、编制的依据与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面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形成的新的发展势头,在全球制造业竞争加剧,国内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出了“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科学决策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若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明确要求。当前,《中国制造2025》及11个配套的实施指南、行动指南和发展规划指南已全部发布,《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及顶层设计基本构筑完成,我国的制造强国战略开始转入全面实施阶段。根据《中国制造2025》,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要进入全球制造业第二方阵,迈入世界强国之列;根据中国建材工业《2030年中国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发展战略》,到2030年,我国将由建材大国变为建材工业的强国,建材主要产业、主要装备将由追赶、并跑到超越引领世界建材工业的发展。由此中国建材制造业的发展将决定着中国建材工业发展战略实现的水准。

  建材制造业是建材工业的重要基础和建材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体现建材工业进入新时代之后现代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中国建材工业在国际建材发展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建材制造装备是生产建材产品的母体,它决定着产品优劣与使用价值,是当今建材行业转型升级和实现超越引领世界建材工业的载体,是建材工业推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载体和主体。目前,我国建材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突出,虽然水泥、平板玻璃等产业的技术装备与生产制造水平在引进消化吸收之后已进入世界前列,但是建材行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仍显得比较薄弱,一些核心技术装备还处于追赶或并行的阶段;多数建材产业制造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基础理论研究、软硬件开发、精加工、智能化、两化融合、高端制造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具体表现在: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装备的研发、制造很大程度上还在跟随和模仿,原始性的创新太少;研发与应用脱节,包括一些骨干的建材制造企业缺乏研发及应用研究,缺乏发展提升的顶层设计,研发投入不足,高素质、高水平的领军人物匮缺;软、硬件开发相对滞后且相互不匹配,影响了已有的硬件使用效率;精密度和精密加工(尤其是超精密加工的装备和操作水准都比较低),一些产业的部分装备的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关键材料仍依赖他国,缺乏自立;智能化则处于起步初期阶段,两化融合集成协同效能低,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衔接融合程度低;复合型功能装备和装备配套能力弱,一些重大装备、核心装备长期使用性能不稳定,等等。

  我国建材工业在进入信息经济为特征的工业化后期之后,过去靠以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装备为支撑的模式已无法适应我国建材行业新的发展尤其是向高端、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必须实现制造业向自主创新转变,在提升制造业的前提下提升中国建材行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由此在完成了追随、追赶到接近于并跑之后,必须以“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战略鞭策与实施中国建材制造业的创新提升,以此带动我国建材工业向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主要产业、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际领先,全面实现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并举。

  二、发展形势和面对的挑战

  1.全球制造业的提升发展格局决定了我国建材制造业的发展必须调整与提升。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分别推出“工业4.0”、“制造业回归”、“高价值制造业战略”、“再工业化”等制造业发展战略,其意图非常明确,即利用新的技术革命力图抢占国际制造业的制高点。印度、南非等新兴国家相继制定“印度制造战略”、“新工业政策行动计划”等发展战略,将发展制造业列为重大发展战略。各国不断加强对制造业的重视和提升,纷纷提出相关战略,促使全球制造业再次提升式的竞争加剧,国际竞争格局随之也面临重大的调整与改变。由此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发达国家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

  中国建材工业的制造技术曾大多来自发达国家,在我国已经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实现中国制造之后,主要建材产品已经进入了产能严重过剩阶段,而发达国家又进入了新一轮制造业的创新提升。中国建材工业要实现超越、引领世界建材工业的目标,各建材产品必须向高端发展,而要实现产品向高端发展首要必须实现制造业向高端发展。

  2.《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贯彻实施,中国建材制造业发展纲要的提出将全面提升中国建材制造业的水平。“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涵主要包括了“创新+融合+品牌+绿色+服务+国际化”,六个词的内涵是一个全面“新”的概念,是一个全面提升的概念,是一个全面融合和全面延伸的概念,由此在创新驱动促进制造业全面提升的同时,智能技术的普及与融合,带动发展绿色建材以及服务领域的扩展延伸,提升国际竞争力。对于这样一个涉及与牵动方方面面发展与提升的战略,无疑是革命性的提升、改革性的创新,要有目标的将建材制造业的发展放在推动行业整体发展的重要位置,摆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首要位置,作为行业发展进步的重要举措,举行业力量认真推进与实施。

  3.随着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与规划的推进,建材制造业必须有自身的实施纲要。当前,国家正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全面落实《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等一系列战略,建材行业无论与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相匹配,还是实现自身的建材强国梦,都必须尽快制定建材制造业发展纲要,与引导全行业有目标、有目的、加以推进,以适应建材工业向高端、高质量发展,全面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发新需求,为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的技术装备,赢得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夯实基础。

三、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根据《中国制造2025》总体目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结合《建材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30年中国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发展战略》的实施,立足于建材制造业发展实际,以“三靠三坚持”的原则确定三大发展目标:即靠创新驱动整体推进建材制造业的全方位提升;靠科研院所、大企业共同联手攻坚制造业关键技术的瓶颈使补短板有支撑;靠标准创新提升,做到普遍提升与淘汰落后技术相结合,优化建材制造业结构。在建材制造业2025发展整个进程中,坚持智能制造、坚持绿色制造和坚持融合制造的原则,从而确立中国建材制造业发展目标是瞄准世界建材制造业领先水平,使其目标与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目标相一致;确立建材制造业技术与功能融合提升,不仅制造技术有重大突破与提升,而且制造过程贯穿绿色与智能化,运用现代新的信息技术贯穿其中;确立建材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竞争双向挤压的挑战面前,显示出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并举的竞争优势,进而把中国建材制造业带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二)发展与提升的主要目标

  到2025年,建材制造业整体制造水平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制造业不平衡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新型干法水泥、中国浮法玻璃“两个二代”技术装备研发达到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并举,并带动其他传统产业进入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并举的新阶段,使中国建材行业拥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技术装备;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特种陶瓷等新兴产业装备制造和加工水平取得长足发展,建材制造技术的高端化带动建材产品高端化并形成一批进入航空航天、高铁、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一定规模的跨界产业的高端产品;制造业与信息智能的融合为建材服务业的领域拓展、延伸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制造业技术、功能的提升,在增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加快“走出去”步伐,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打造一批代表中国建材制造强国的“名片”企业、产品。

  到2025年,传统建材制造业技术与功能全面提升:

  ——建材行业高端智能化装备的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系统集成能力和内在功能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功能和效率显著增强,80%的高端装备进入国际先进行列,5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绿色制造功能与水平明显提升,绿色制造,绿色应用、绿色周期明显提高与增强,与“十二五”相比,建材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0%左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下降40%左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45%左右、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35%左右,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总量提高到40%左右。

  ——智能制造成效显著,重点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基本普及,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4%。

  ——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取得实质性突破,创新体系基本完善,主要产业的装备制造业以市场机制为纽带形成的研发、设计、制造体系得以建立,在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三大重点行业中建成100家以上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到2025年,建材制造业向多领域全面扩展:

  ——随着制造业技术与功能的提升,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高铁、汽车等领域的特种建材和专用制品不断扩充和完善,配套的装备和水平全面提升,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保障能力超过80%。

  ——随着制造业与信息、智能技术的融合,互联网与建材制造业融合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智能制造的提质增效作用更加凸显,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

  ——随着制造业软件开发设计的提升,我国建材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国际形象基本改变,品质、软件设计、模型设计、品种、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形成50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一批产业集群,10个国际建材产能合作示范园区。

  ——随着大数据、网络新型智能功能的融合,建材服务业发展产业链体系基本建立,高端服务业比重和规模大幅提升,建材服务业收入达到建材总量的35%。

  到2035年,我国建材制造业主要装备技术进入世界建材制造强国阵营,水玻陶等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制造装备率先实现超越引领,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等短板产业的创新能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一大批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整体全面实现现代工业化。

  到2050年,我国建材制造业强国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具有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全面引领世界建材工业的发展。

  四、战略任务

  (一)加快传统建材制造业创新提升、转型升级

  ——向高端发展。围绕建材工业“四基”,加快攻坚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少数软件,形成高端自主知识产权;着力开发高档数控机床、3D增材打印机、智能工业机器人等一批建材高端技术装备,实现一批重大装备的工程化、产业化应用。

  ——向绿色发展。全面推进传统建材制造业绿色改造,大力研发推广能效提升、清洁生产、减排治污、循环利用等新一代绿色先进工艺技术装备,积极开展示范应用,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生态、环保、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向功能型与智能结合体发展。依托优势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结合,大力推行建材自动化成套装备、数字化车间、智能传感器、嵌入式系统、计算机仿真系统、能源控系统、智能仪器仪表、在线检测设备的研发、融合及示范应用,搭建建材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网络系统平台、技术生产数据标准化数据库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建材制造业间的深度融合,促进建材装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向中国创造发展。瞄准国际领先水平,在引进、消化、国产化、再创新的基础上,以“两个二代”研发攻关为模板,实现从追赶、并跑到超越、引领,进而带动整个建材行业在“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战略实施中,全面推进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并举。

  (二)加快推进建材制造业向多方位扩展

  ——向新领域新需求扩展。围绕对建材制品需求越来越大的汽车、石化、机电等领域,特别是提供特种材料的航空航天、军工、电子、高新产业等领域,积极研发和提升配套技术和装备,加快推进新需求领域的试点示范工作,深入开拓和挖掘新需求。

  ——向跨界扩展。深化建材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行众包设计研发和网络化制造;鼓励建材企业开发与推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固废、危废等技术装备,积极向节能环保行业扩展。

  ——向国外扩展。以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契机,紧抓国际化发展业态,在加强建材装备品质、品种、品牌建设的同时,加快我国具有优势的玻纤、玻璃、水泥、建筑卫生陶瓷、石膏板等技术装备的产能合作和“走出去”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

  ——向建材服务业扩展。延伸建材制造业服务链条,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工程总承包、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产业咨询、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业务外包等高端生产务业,构建并形成涵盖建材生产、经贸合作、商品流通、工程建设、节能减排、“走出去”、新兴建材的多领域服务与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王澎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京ICP证040699号-1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