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曾令荣在“2019利废新材料科技大会”的讲话

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官网)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19日 浏览:
摘要:

【中国建材信息总网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官网)】在此,我代表大会共同主办单位——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向大会的召开致以衷心的祝贺!向与会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固废利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代表等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诚挚的感谢!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主任曾令荣致辞

  2019年6月15-16日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固废利用研究中心、中国绿色建材产业发展联盟工业固废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2019利废新材料科技大会暨第二届长江经济带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交流会”在武汉理工大学会议中心圆满举办。来自全国固废综合利用行业内专家学者以及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诸多企业的参会代表共300余人齐聚一堂,共谋长江经济带工业固废资源化新发展、新模式,开启长江经济带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新格局。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主任曾令荣出席会议并致辞。

全文如下:

  尊敬的蒋明麟局长、胡曙光主席、陈文副校长、黄建忠司长、刘彦广秘书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初夏时节,来自祖国各地的新老朋友齐聚魅力武汉,相聚武汉理工,出席本次交流大会,共同探讨与交流长江经济带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及发展前景,共商长江大保护之产业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我代表大会共同主办单位——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向大会的召开致以衷心的祝贺!向与会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固废利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代表等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诚挚的感谢!

  借此机会,我谈三个方面意见,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方面:要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环境修复,充分认识大宗固废处置与综合利用对长江保护修复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环境修复事关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和永续发展,事关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众所周知,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山水林田湖浑然一体,形成了独特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涵养水源、繁育生物、释氧固碳、净化环境功能,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11省(市)、6亿人口、205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占全国GDP的45%,具有十分独特的综合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但与此同时,面临着生态环境形势严峻、长江水道瓶颈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区域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习总书记十分重视长江保护修复工作,多次强调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优先地位,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3月25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必须把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同时,要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产业发展要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二)长江经济带固废污染是长江污染的主要源头和重要渠道,固废污染形势严峻,危及长江保护与修复,长江经济带固废治理刻不容缓。

  近年来,在沿江11省市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但长江经济带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破坏严重、环境风险隐患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长江保护修复任务十分繁重。目前,沿江工业发展依然各自为政,沿岸重化工业高密度布局,环境污染隐患日趋增多。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再按照老路走下去必然是“山穷水尽”。

  为此,2018年(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两部委联合印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环水体[2018]181号),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司法部、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正在推动制定与出台《长江保护法》,为长江经济带实现绿色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本月6号,栗战书委员长在苏州主持召开《长江保护法》立法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快长江保护立法进程,形成长江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用法律武器保护长江母亲河。

  (三)长江经济带固废处置与综合利用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党的十九大把建设美丽中国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求推进绿色发展,建立绿色生产与消费的法律制度与政策导向,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同时强调,要推进资源的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降低能耗、物耗。国家《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开展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既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固体废物污染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实现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内容,还是资源节约优先战略的重要体现。特别是长江经济带,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加快固废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步伐,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固废综合利用既是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和产业文明的重要支撑,还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支点。据有关部门粗略统计,我国工业能耗占国内能源消耗总量近70%,水资源消耗占全社会消费的1/4左右,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超过85%,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5%,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35%,资源的瓶颈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废约33亿吨,历年堆存的工业固废总量超过600亿吨,占地超过200万公顷,不仅浪费资源,占用土地,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和安全隐患,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当前我国大宗工业固废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只有50%左右。特别是一些尾矿、赤泥、磷石膏等综合利用难度大,附加值有限,企业积极性不高,综合利用率只有30%多。同时,工业固废的技术支撑能力不足,大规模、高附加值、无二次污染的综合利用技术还存在一些瓶颈,成熟技术的推广尚存在许多困难。从整个行业来看,缺少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领军企业,政策环境也不完善,对综合利用缺少有强制性的、针对性的要求。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的短板亟待补齐。

  当前,固废利用新材面临的最大机遇就是政策机遇,同时还有市场机遇。不仅面临绿色建筑装配化、绿色建材部品化、装饰装修一体化、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领域的市场机遇,还有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带来的政策机遇。6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固废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草案强化了工业固废产生者的责任,“利用固体废物不得污染环境、损害人体健康”,会议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发改办环资〔2019〕44号)(2019年1月16日)印发了《关于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设50个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50个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同月,国办印发(〔2018〕128号,2019年01月21日)《关于“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旨在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固废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处置安全的目标。

  在今后的工作中,长江经济带要继续加强政策引导,依法开展固废利用和环境污染的防治,大力推进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和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加快技术协同创新,带动长江经济带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提高区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第二个方面:要紧扣长江经济带固废利用的重点方向,紧紧把握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我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业绿色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特别是钢铁、化工、电力、煤炭等行业产生大量工业固废,一些与钢铁行业相关的城市,大量的冶金渣堆积如山。同时,在许多矿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工业固废的原有存量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没能实施规模化的有效处置与综合利用,很多新的增量还在不断增加,环境污染的整治工作面临很大压力。比如宜昌等地,磷石膏或者脱硫石膏、副产石膏大量的堆积,导致了很多问题。

  工业固废资源化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201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固废管理工作,启动了固废污染环境防治法的修订和执法检查,并在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地区开展固废大排查,严格固废全过程管理。特别是环境保护税法对工业固废排放征收环保税,以及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打响,为我国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尤其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把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工作做好,对蓝天保卫战也是很好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长江经济带固废利用的重点方向是:通过源头的减量化,以遏制增量;通过固废的无害化,以减少污染强度;通过固废的资源化,以提高资源节约与原料替代水平;通过综合利用的规模化,以压缩污染增量和削减累积存量;通过固废的高值化,以变废为宝,利国利民。

  加快长江经济带固废利用与生态保护修复的路径是:

  1、加强固废利用的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特别是要加强固废新材应用技术和应用领域的开发。加快开展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技术研发,系统推进区域污染源头控制、过程削减、末端治理等技术集成创新与风险管理创新,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模式。

  2、加强技术途径与路径研究。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服务等节能环保产业,完善支持政策。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创新环境治理服务模式,拓展环境服务托管、第三方监测治理等服务市场。

  3、加强政策、标准、规范的衔接与工程示范推广。发挥政、产、学、研、用的工作协同与融合创新。

  习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推动固废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价值化的利用中,在推动长江经济带污染防治攻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创新驱动的作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来推进,长江生态修复保护尤其离不开技术创新与协同创新。同时,要打造良好的技术创新平台,保障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

  4、切实加强长江沿线工业污染治理,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快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严禁污染产业、企业向长江中上游地区转移。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不准新增化工园区,依法淘汰取缔违法违规工业园区。规范现有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强化达标排放,推进“三磷”综合整治,加强固废规范化管理。有效遏制非法转移、倾倒、处置固废案件的高发态势。开展长江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调查评估,严格环境风险源头防控。

  第三个方面,提三点具体建议

  根据长江经济带(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的四大战略定位,在固废综合利用领域,三点建议是:

  1、倡导成立长江经济带利废新材与生态修复研究院,从材料产业途径为长江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材料支撑。出台针对性强的《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利废新材指导目录》。加强与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的工作衔接。

  2、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的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利废新材料指数发布和行业大数据信息发布,引导利废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3、充分发挥好建材产业的绿色功能和固废利废的生力军作用,居安思危,凝心聚力,举全行业之力,突破瓶颈,引导并规范固废利用行业健康发展。

  国家建材工业“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建材工业不仅是为改善人居环境和工程建设提供材料支撑的基础产业,还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导材料产业,更是城市和环境友好型、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型的关键节点产业。建材产业途径处置固废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在建材全行业奋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全面转向高端化、绿色化、服务化、智能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希望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依托建材产业的三大功能定位,把握政策引领、市场牵引、技术支撑、标准先行、行业自律的产业发展规律,深化技术成果转化和先进固废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建材行业产业升级,实现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固废综合利用双向同步发展。

  没有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就不会有产业的美好明天。

  我们还要发展好行业协会组织,维护好行业整体利益。团结就是力量,没有一个坚强的组织领导,行业就是一般散沙。

  借此机会,我向各位嘉宾简单介绍一下本院,中国建材规划院成立于1979年,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获得国家甲级咨询资质的中央事业单位,全国建材行业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建材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投资与工程咨询、经营与管理咨询、信息化与智能化咨询、信息与标准咨询、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研究的综合性产业咨询机构,长期作为政府决策的高端智库、行业咨询的权威机构、企业发展的经营智囊,具有品牌、技术、人才、研究、行业资源等综合优势。

  建院40年来,我院承担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等国家部委委托或下达的一系列重大课题研究项目。也是地方各级政府建材行业政策、产业规划研究、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研究的主要咨询服务机构。我院与中国建材联合会系统主要行业协会、地方建材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集团、建材高新技术企业等建立了广泛的战略合作关系。在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领域,我院形成一条从固废检测分析、综合利用技术途径研究、固废新材料研究、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材料开发、示范工程建设等在内的完整服务链,拥有产业资本服务中心、固废利用研究中心、国家CMA实验室、磷石膏开发应用中心等平台,可为建材产业固废利用提供战略、技术、市场、管理等多种咨询服务。并搭建起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与专项资金支持,促进项目落地和产品应用推广等。我院还将适时成立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材料工程示范中心,从产业政策研究、标准规范编制、技术集成和应用攻关等多方面,力争为行业企业开展深入的服务。

  众人拾柴火焰高。同志们,让我们以此为契机,携起手来,共同奋斗,努力创造固废利用行业美好的明天!

  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

责任编辑:单建庆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京ICP证040699号-1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