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甘肃:兰州更换大管径排水管道 城市排水能力显著提升

来源:来源:兰州晨报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8日 浏览:
摘要:

  连日的高温天气让人们很快忘却了5月20日晚那场暴雨,也忘却了在那场暴雨中兰州市区成泽国的情景。很少有人关心收集雨水的“水泥格栅”与城市的排水息息相关……
  “通过这一次大雨的检验,证明城市的排水功能还是有效提升了……”
  5月20日晚11时许,一场暴雨伴随阵阵雷声降临兰州,由于降雨强度较大,短时间内,市区不少街道出现明显内涝,部分路段积水超过半米。突降的大雨使兰州市多处低洼地被淹,草场街立交桥、靖远路东段、绿色市场、五里铺排洪沟等地均出现内涝。
  据统计,5月20日晚至21日8时的降雨,累计雨量达40.5毫米,按12小时标准,已达暴雨级别,这是今年以来兰州最强降雨,当晚雷坛河更是暴发了30年一遇的洪水。
  突如其来的大雨,对兰州市城市排水功能无疑是一场大考。
  “在强降雨过程中,短时间内出现积水很正常,通过这次大雨的检验,证明城市的排水功能还是有效提升了,以前每逢下雨,玉佛寺附近经常积水,这次大雨过后就没有积水。”兰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管网泵站管理东所副所长丁军认为,自“污水全收集”工程实施之后,城市主次干道的雨水与污水管网基本实现了分流,城市排水管道也更换为300毫米至2米不同管径的大管道,城市排水能力已得到了有效提升。
  丁军的话,记者在玉佛寺附近采访中得到了证实,“以前玉佛寺这一带一下雨就会形成积水,自从马路新修后再没有积水了,上个月下那么大的雨这里都没有积水。”年过花甲的居民马玉英说。据和玉佛寺相邻的中街子居民李先生介绍,以前每到下雨天他就要防止雨水进入他的店铺,现在下暴雨这条马路基本都不积水了。
  “我们干的都是地下工作,成绩很难体现出来,一下大雨人们看到的都是问题!”
  城市排水功能已得到有效提升,为何还会出现雨天排水不畅呢?
  “除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欠账之外,也有管理和维护的疏漏。”丁军毫不避讳地说。据丁军介绍,他们在清掏收水井的过程中发现,收水井堵塞的原因常常是因为有人把泔水、垃圾、塑料袋等杂物倾倒进收水井所致,再加上雨天雨量大、泥沙沉积,导致马路积水一时无法排除。
  为了疏通管道,管网东所除了每年冬季培训学习两个月外,其他时间的主要工作就是“清掏和疏通管道”,“我们三个清掏班组每天能清掏收水井90个,每年都要重点检查清理农民巷、甘南路等餐饮业较集中的路段,上述路段每年都要清掏至少三遍,次干道清掏两遍,由于有的餐馆没有化粪池,餐馆内的泔水直接倾倒入下水道,泔水油很容易糊住收水井口,遇到大雨天积水很难及时排走。
  “5月20日那天晚上,我们所有工作人员都上一线掏井口,其中在正宁路一收水井内我们掏出一大叠卫生巾。对于餐馆门前的收水井,我们都是使用高压冲洗车冲洗被油糊住的管道,经常能从井中捞出结成大块的泔水油。”丁军无奈地说。
  此外,还有部分环卫工人将清扫的垃圾堆积在收水井旁没有及时处理,所以就有垃圾掉入井中堵塞排水道情况的出现。更加难以监管的是,由于夜市上部分摊贩将剩菜剩饭、塑料袋等也倒入排水井中,使排水系统出现堵塞。
  “一个城市的清洁需要人人来维护,单凭环卫一个部门远远不够。”环卫工人李大姐说。
  据介绍,兰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管网泵站管理东所管网所辖区有雨水收水井5826座,雨水检查井4687座,雨水管线全长189.6公里,污水管线150.2公里,这还不包括污水全收集工程未移交的管线。管线东至和平镇,西至西站黄河大桥,北到高速出口,南抵南山脚下。
  按照丁军的说法:“我们干的都是地下工作,成绩很难体现出来,一下大雨人们看到的都是问题!”
  6月15日,记者走访兰州的沿街巷道发现,由于部分餐馆没有下水道,雨水井成了他们倾倒泔水和污水的唯一渠道。
  当日中午,记者经过甘南路大足神农对面人行道时,远远就有一股刺鼻的气味令人掩鼻,只见一处布满油污的混凝土格栅已糊满令人作呕的油污,路人纷纷闪避。而在静宁路城关交警大队附近记者发现,部分雨水井口难逃餐饮泔水浸泡。沿街开店的李先生告诉记者,“除了餐饮垃圾之外,不远处的公厕每到晚上悄悄把大小便都倒进收水井,弄得臭气熏天,以前每到晚上都有车来拉,现在车都不来了。”
  记者在农民巷采访时,正值午饭时间,农民巷东口人流如织。但在烈日炎炎下,饭馆门口飘来的不仅有饭菜的香味,还夹杂着令人倒胃的臭味。在两饭馆交界处,一口雨水井已经被油污堵塞,肮脏的泔水溢出井口向马路“侵犯”,上面漂浮着黏糊糊的辣椒油汁和其他餐饮垃圾,当记者询问是谁倒的时候,两家餐馆店主都说不是自己倒的。
  “作为旧城区,100%雨污分流是不可能实现的……老城区的排水系统只能借助旧城改造或道路改造逐步改善。”
  就兰州大雨天依旧存在排水不畅的问题,甘肃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三所设计师王向举认为,多年遗留下来的问题不能指望“污水全收集工程”一次性解决,他认为从一次强降雨过程检验出的是兰州现有的雨水管网设计标准偏低。因为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硬化路面的面积越大,降雨过程中就越容易快速形成积水,也对城市雨水收集和排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还有相当一部分雨污管道并没有完全实现分离,在一场大雨后人们经常看到从一个污水检查井的盖子下不断涌出污水,那就是因为雨水井与污水检查井连在一起,强降雨过程中大量雨水进入污水检查井后堵塞出现污水上泛现象。此外,雨水管道全部是以“水往低处流”的坡度来设计,而往往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由于地形和地下管网干扰等因素,施工中难免出现“平铺”或“逆坡”铺设的现象而造成局部排水不畅,低洼处雨水聚积。
  王向举认为,几乎每个大城市都存在排水不畅的问题,因为城市不是一次性建成的,而是逐步由小变大的,城市雨水管网的建设也是逐步延伸的,因此即使在一次集中开挖的过程中更换了部分雨水管网,也无法使整个排水系统得以提升,这需要逐步梳理逐步完善。
  就兰州城区排水不畅的问题,甘肃省建筑科技专家委员会专家李祥源也认为,前两年兰州市借助“污水全收集”工程对部分主次干道的雨水和污水实现了分流,但重点是“污水全收集”,主要是实现污水处理厂与污水收集管网的衔接,相比《城市雨水管网规划》而言,兰州城市雨水管网的建设还相对滞后,许多小街巷使用的雨水管道还沿用着旧有的砖砌管道,许多雨水管网老化严重没有及时更新,另外城市雨水管网的疏通还需要加强。
  李祥源建议:“要实现城市排水的畅通,需要进一步修编城市雨水管网规划,让不断扩展的城市雨水、污水管网的建设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就如城市里的路一样,要先进行规划完善。”
  “作为旧城区,100%雨污分流是不可能实现的,不像兰州新区是一张白纸可以一开始就高起点高标准,老城区的排水系统只能借助旧城改造或道路改造逐步改善,专为一条排水管而挖路动工成本太高很不现实……”李祥源分析说。
  就兰州城市排水问题,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也认为,由于此前兰州老城区管网复杂,许多旧居民区、餐饮集中区域的基础设施滞后,铺设雨水管网所采取的办法是“就近接入”,也不管将污水接入的是雨水井还是污水井,因为往往雨水和污水分别排在马路两侧,在以往“雨”“污”未分流之际都采取的是“雨污混合,就近接入”的办法,出现了许多污水接入雨水管网的现象,很容易出现雨水管道堵塞。虽然在近两年的污水全收集当中沿线具备改造条件的雨水管网都进行了改造,基本实现了城区各大主次干道的“雨污分流”,保障了排水主体管网的畅通,却无法真正实现“百无一漏”。
  其次,专家认为兰州泥沙比较多,环卫工人打扫卫生的时候也偶尔会掉进垃圾,这些原因都造成了管径缩小,导致一些排水管道堵塞。对于商贩、居民肆意在雨水井中倾倒垃圾、乱接下水的情况,专家建议应制定相应的监管处罚措施,彻底遏制住往雨水井中倾倒垃圾的现象。
  同时,对新建的居民小区污水应该实施准确“归位”,新建的小区应主动与兰州市政管理部门联系,不能就近找方便,坚决不允许污水管道接入排水管道的现象发生。并通过对市区雨水管网的逐一摸底排查,在结合旧城改造和道路整治过程中逐一实现雨、污分离和雨水管道的更新换代。
  而广大市民提高公共意识,并对乱倾乱倒的现象进行有效监督,共同维护城市排水系统的畅通,也将是今后兰州这座城市要解决排水问题的重点工作之一。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4069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