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冀东金隅重组颠覆京津冀水泥竞争格局

来源:中国证券报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14日 浏览:
摘要:

冀东水泥总经理于九州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本次重组兼具“供给侧改革”和“国企改革”的双重背景。除了响应加强供给侧改革、大气污染防治等政策外,还有更深层次的行业背景。

  合并后冀东水泥的水泥产量排名将攀升至全国第三位,仅次于中国建材和海螺(239.94元/吨,-0.26%)水泥。华北地区水泥市场结构将有显着变化,尤其是在双方重合度最高的京津冀地区,竞争格局将彻底改变,区域水泥价格将回归理性水平。

  “京津冀地区水泥行业将从‘双龙头’走向‘单寡头’,两大集团的合并将颠覆京津冀地区水泥竞争格局,并成为该区域的领导者。”陈柏林分析认为,两大企业的整合在京津冀地区在水泥供给侧结构调整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预计合并后还会有进一步的整合需求。通过整合去除富余产能,京津冀地区供需关系将得到改善,行业效益得到快速回升,并有望成为水泥区域市场建设的模板。

  于九州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两家的合并不仅将彻底改写京津冀水泥市场的竞争格局,对提高整个华北区域的水泥产业集中度也将产生积极影响。目前华北地区有蒙西水泥、西部水泥、中建材以及一大批默默无闻的中小型水泥企业,金隅股份与冀东集团并购之后,其综合实力和市场占有率都在其他企业之上,给这些中小型水泥企业造成很大的生存压力。

  按照国家所提倡的兼并重组的思路,未来华北地区中小型水泥企业的发展出路只有两种,随着金隅股份和冀东水泥在华北地区的势力越来越大,这些中小型水泥企业可能被冀东水泥所收购;另外一种就是可能走向破产。

  从原有的水泥行业“北冀东,南海螺”的布局来看,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冀东水泥向南发展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南边的海螺、天瑞(225.71元/吨,0%)、南方水泥(240.31元/吨,-0.26%)都给冀东水泥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往东则面临着“东北王”亚泰(362.5元/吨,0%)集团的拦截。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冀东水泥可能向西发展,逐步进入山西省,通过对山西省水泥企业的整合,基本上控制整个华北地区水泥市场,将对整个华北地区水泥价格拥有定价权。

 整体产能实现优化运转

  当冀东水泥将金隅股份的水泥业务尽收麾下之后,冀东水泥在华北市场上再无劲敌。但冀东水泥能否就此扭转亏损局面引发市场关注。

  年报显示,冀东水泥2015年亏损17亿元,主要原因在于管理方面,其原材料费用、燃料及动力、折旧、人工及其他费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运营成本上升,给公司带来很大的经营压力。

  重组后,冀东水泥有一半的产能放在京津冀地区。对于京津冀地区的水泥需求问题,于九州在回应中国证券报记者提问时称,当前市场需求已略有回暖,进入2016年后,水泥价格每月都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今年的销售额有望增长24%左右。“北方地区1-4月中旬以前通常是淡季,以往市场较好的年份,我们在4月份之前都没有盈利。今年的情况在好转,从5月份已经开始盈利,6月份出现量价齐升的态势。”

  两家企业重组后的业务整合,也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金隅股份副总经理姜长禄就此做出回应,两家企业将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加强整合。

  首当其冲的工作是优化产能,双方产能重叠度高。重组后,冀东水泥可以根据实际供需安排生产计划,低效产能适当减产,保证高效产能最大化发挥,使整体产能实现优化运转。

  其次是摊薄业务成本。重组后的冀东水泥产能过亿,在采购、销售等方面将产生规模效应,集中采购带来的议价能力提高、集中销售带来的费用降低,以及各项固定成本的摊薄,均可为公司节省支出,创造额外利润。

  再者是降低财务成本。重组前冀东水泥的资产负债率属行业最高,达到76.3%。有息负债249亿元,年财务费用14亿元以上,综合贷款利率5.8%,严重蚕食息税前利润。本次金隅拟注入资产同期的综合贷款利率仅为4.64%。重组后的冀东水泥资产规模大幅增加,负债率下降,同时得到实力雄厚的金隅集团支持,融资能力提升,融资成本降低。预计综合贷款利率每降低10bp,冀东水泥原有资产的财务成本将降低2500万元左右。

  最后是完善环保配套。金隅股份是国内处置城市工业废弃物历史最长、处置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建材环保型企业。交易完成后,金隅股份先进的环保及固废处理技术有望在冀东生产线上进行复制,节能减排、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带动区域内水泥行业节能环保水平不断提升。

  有投资者认为,目前冀东水泥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管理问题,重组后冀东水泥原有领导班子会不会有所调整?姜长禄就此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重组后冀东水泥的管理团队将保持稳定,同时金隅股份将和冀东水泥一起组建专业组织,并借助外脑对公司现在运行现状进行评估,对公司的业务架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

责任编辑:王澎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4069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