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印尼2017陶瓷产业状况稳健发展100余条老旧生产线待改

来源:陶瓷信息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26日 浏览:
摘要:

有不少业内人士预计,2017年,印度陶瓷产业扩张的速度依然会保持去年的发展势头,新增生产线数量或再度突破100条。与印度陶瓷企业疯狂建新线不同的是,印尼陶瓷产业正在有条不紊地缓慢发展中。

  有不少业内人士预计,2017年,印度陶瓷产业扩张的速度依然会保持去年的发展势头,新增生产线数量或再度突破100条。与印度陶瓷企业疯狂建新线不同的是,印尼陶瓷产业正在有条不紊地缓慢发展中。
      2010-2016年,印尼当地仅新增生产线40余条,其中还包括由部分旧线改造而来的。据介绍,截至目前,印尼当地约有51家陶瓷企业,共220条生产线左右,而且当中有六成的生产线拥有20-30年的历史。随着印尼陶瓷产业的调整升级,这100余条生产线必须进行升级改造。
      而且,印尼人口基数庞大,仅次于中国、印度、美国,居世界第四位。但是,其瓷砖年产量最高峰时也只有5.5亿平方米。其实,折算下来印尼当地人均瓷砖占有量仅为1.9平方米,发展潜力巨大。
      由此可见,中国陶机设备商一定不能因为印尼陶瓷产业近几年的缓慢发展而放弃该市场。100余条老旧生产线的技改升级诉求与庞大的瓷砖消费需求背后蕴藏着大商机。

       2010-2016年,印尼仅新增生产线40余条 

  近几年,印尼陶瓷产业进入发展缓慢期。据不完全数据统计,2010年至今,印尼当地陶瓷新增生产线约41条,其中包括由部分旧线改造而来的。广东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国际营销副总监姚杰介绍到,近六年来,印尼陶瓷生产线每年都在稳步增加,并没有显现越南与印度等其他国家疯狂上新生产线的情况。
      但此侧面反映出,相对高速发展的中国、印度等国家而言,印尼陶瓷产业的发展相对良性、缓慢。而且,在印尼陶瓷企业关停与倒闭的情况不常见。
      目前,印尼当地约有51家陶瓷企业,共220条生产线左右。在51家陶瓷企业当中,有30家左右聚集在印尼首都雅加达,10余家在泗水,而棉兰仅有1家陶瓷企业。
      另有知情人士透露,近两年,印尼当地陶瓷企业的发展与经营同样陷入困境,瓷砖销量下滑明显。尤其是2015年,印尼瓷砖整体销量下滑了30%,销量仅为3.6亿平方米。在此期间,有两家陶瓷企业不负重荷而关停倒闭。
      上述知情人士分析指出,近两年,印尼陶瓷企业经营困难与销量下滑主要是受到印尼整体经济疲软、印尼卢比贬值以及燃气价格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庆幸的是,印尼陶瓷行业未被中国快速扩张产能、大张旗鼓新建生产线的风潮所影响。
      除此之外,佛山市新太重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鸿泽告诉记者,印尼政府效率低下,陶瓷企业一般是民间投资,更看重投资回报率,而且他们对现状较为满意,“不希望看见,因规模成本而导致产品降价,甚至压缩瓷砖利润。”
      就此,姚杰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印尼人相对容易满足,这与当地文化与宗教信仰相关。据姚杰回忆,2005年前后,其到印尼出差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合作的代理雇佣工人,工资是每月支付两次,因担心工资一次性发完,工人明天就不来上班了。
      总的来说,近六年,印尼新建生产线仅有40余条,发展相对缓慢。但是,其都是在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中
      产品两级分化严重,95%满足内销 受制于当地陶瓷生产原料,印尼陶瓷主要生产红坯的墙地砖。截至目前,红坯的瓷砖占比依然高达80%,而仅占20%比例的抛光砖与全抛釉,也是近几年才被印尼陶瓷企业生产出来的。
      其中,印尼传统的红坯墙地砖仍以200×200mm、300×300mm、400×400mm与500×500mm等小规格居多,而600×600mm、800×800mm规格的产品多以抛光砖与全抛釉为主。
     受访者一致认为,印尼当地瓷砖产品两级分化严重,红坯的墙地砖多为中低档产品,而抛光砖与全抛釉相对高档,然而其竞争优势不如中国同类产品。据说,中国的抛光砖或  全抛釉出口至印尼要被征收25%的关税,尽管在此背景下,中国同类产品仍具明显的竞争优势。
      2016年,中国无釉面砖(抛光砖)出口至印尼的出口金额高达183527416美元。由此可见,印尼当地生产的抛光砖产品依然无法满足当地的消费需求。
另外,受访者告诉记者,印尼瓷砖95%是满足内销,仅有5%的瓷砖出口。那么,在素有“千岛之国”别称的印尼,交通拥堵是人尽皆知的事实,但其是否会制约瓷砖在当地的销售呢?
      非也!
      佛山某化工料供应商表示,实际上印尼当地的路况称不上差,只是因当地土地私有,近些年都无法对路面进行拓宽。当行驶在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才会导致今天的拥堵。 “100公里路程驱车行驶至少3.5小时。”
      尽管如此,印尼当地整体运输顺畅且成本相对不高。
      众所周知,印尼当地拥有丰富的石油矿产,加上政府补贴,汽车燃油费用低。更为关键的是,其高速路收费相对便宜。以一类轿车为例,在中国高速公路收费为0.5-0.6元/公里,而印尼仅需0.2元/公里。
      而且,印尼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17,508个小岛屿组成,其中约6000个有人居住。因此说来,印尼瓷砖消费分散,但是得益于其发达的海运网络,其运输也很便捷与便宜。 

  20、30年历史的生产线仍占六成,新增生产线科达占有率最高 

  “如果说越南陶瓷产业发展水平与中国相差五年,那么印尼至少落后10年。”有业内人士如此告诉记者。但据记者了解,印尼陶瓷产业的发展起步却比中国早约10年。1978年前后,印尼当地陶瓷企业便从意大利引进了陶瓷生产线。而在其已实现建筑陶瓷工业化生产时,中国才于1983年率先引进第一条陶瓷生产线。
      目前,缘何造成如此悬殊的距离?
      关键是,两国陶瓷产业发展的速度不同。在1995年,中国陶瓷生产线基本可以完全实现国产化,从最初的磨边机到窑炉、压机均可实现国产化,从此中国陶瓷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然而,印尼的陶瓷生产设备与色釉料依旧依赖意大利、西班牙进口。
      就此,有业内资深人士解释到,中国市场对瓷砖的极大需求刺激了陶瓷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果陶瓷生产设备与色釉料、墨水等化工料一直依赖进口,那么其生产成本一定是居高不下,而且生产也会因此而变得被动。
      与中国市场不同的是,印尼陶瓷产业发展至今,年度产能最高峰时也只达到5.5亿平方米。这产能无法支撑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其技术储备不够充足。
      因此,印尼绝大部分陶瓷企业在线运行的生产线都是20-30年前的老式生产线。印尼最初从意大利、西班牙进口的生产线日产能约为3000-4000平方米。因发展需求,其不断在原生产线上进行技改,将原来100米长的窑炉加长至120-150米,其日产能也相应增加至6000-8000平方米。 
      而近几年以来,印尼陶瓷企业引进了少部分窑炉长达200余米的生产线。当前,印尼在线运作的最长窑炉为240米的宽体窑。据不完全数据统计,2010年至今,印尼当地陶瓷新增生产线约41条。
      姚杰介绍到,在41条新增的生产线当中,科达洁能承建的生产线11条,约占30%的比例。鉴于使用习惯与对意大利设备的高度认可,印尼陶瓷企业新建生产线仍会倾向于选择意大利制造的设备,其中西蒂贝恩特、萨克米、唯高等设备商共承建了20条生产线。
      对于此成绩,姚杰表示了肯定。他进一步提及,科达洁能在印尼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可以进一步提升。2002年,科达洁能等一些中国陶机设备供应商仅是出口一些磨边机、抛光线产品,而窑炉也是2008年才正式敲开印尼市场的大门,其中以科达洁能与摩德娜为最多。彼时,印尼陶瓷企业对中国设备都持怀疑态度,但经过长期的连续稳定生产后,中国设备逐步获得当地陶瓷企业的认可。 

   2.6亿人口5亿年产量,发展潜力巨大 

  印尼贫富悬殊,导致当地瓷砖消费也呈两级分化。牢据金字塔顶尖的少部分高端消费群体,追求高大上的装饰材料,不是天然石材就是意大利原装进口的瓷砖产品,但这类型消费仅占5%的比例。绝大多数仍是以满足功能性需求的消费为主。
      2015年,印尼人口超过2.58亿,仅次于中国、印度、美国,居世界第四位。按照印尼以往人口1.3%的增长比例来计算,2016年,印尼人口约为2.61亿。但是,印尼近几年的瓷砖年产量却维持在5亿平方米。其实,折算下来印尼当地人均瓷砖占有量仅为1.9平方米。
      理论上来说,印尼瓷砖发展前景广阔,市场容量非常大。这也给中国陶机设备出口至当地提供了有利的因素。
      确实如此。姚杰表示,目前在印尼仍有近六成在线运作生产线是20-30年前的老式生产线,有100余条生产线等待升级改造。然而,在此过程中,印尼陶瓷产业的发展也对中国陶机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正因为印尼绝大部分陶瓷生产线都是进口意大利设备,习惯了其高品质、高标准,而使用中国进口陶机设备或多或少出现不适。而且,印尼陶瓷产业的发展也与国际接轨。目前,印尼已经有三条陶瓷大板生产线建成,其中一条已经成功出砖。
      因此,中国陶机设备若想继续提升在印尼的市场占有率,必须提升产品品质,尤其是节能与自动化程度。当然,要推动产品在印尼当地的销售,中国陶机设备商必须了解当地文化,融入当地市场。

责任编辑:王澎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4069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