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 > 煤炭

煤炭价格上涨考验去产能政策落实

来源:金融时报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1日 浏览:
摘要:

  由于供应量的减少,自今年6月起,我国电煤价格指数已出现连续4个月上扬。分析认为,这与中国对包括煤炭在内的去产能政策有效落地直接相关。

  另外,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山西,省内四大煤种价格也在经历普涨。10月17日发布的中国太原煤炭综合交易价格指数为120.23点,环比上涨5.82%。其中,动力煤、炼焦用精煤、喷吹用精煤、化工用原料煤指数环比皆有上涨。

  对于煤炭价格的持续上涨,有业内人士表示担忧:停产煤企是否将卷土重来?煤炭去产能怎样抵御市场“看不见的手”带来的效应?

  严格去产能释放积极市场信号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改善煤炭生产经营秩序的通知》,规定全国煤矿自2016年起全年作业时间不超过276个工作日,相当于在现有合规产能的基础上乘以0.84的系数作为新的合规生产能力。

  严控手段逐步改善了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也释放出了积极的市场信号。

  受此影响,国内煤价大幅上涨,使得下游采购进口煤增加,进口量在近几个月出现持续递增的情况。最新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煤炭进口量回升至2659万吨,同比增加911万吨,增长52.1%;环比增加539万吨,增长25.4%,创下近20个月新高。

  价格上涨会不会使部分煤炭企业重新增加产能?监管方面也密切关注着这一动态。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煤炭去产能任务仅完成60%。8月底,部际联席会议按照国务院要求组织10个督查组,赴各省区市开展督查,针对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有关政策贯彻落实、任务分解和进度、产能实际退出、违法违规项目清理、联合执法“三个专项行动”等情况进行检查。目前,督查效果初显,截至9月底,已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量的80%以上。

  煤炭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事实上,从长远角度看,煤炭消费需求持续下降与产能过剩的矛盾依然存在,控总量、稳煤价的任务依然艰巨。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的基础还很薄弱。他表示,我国经济近年来增长速度放缓,处于去产能的收缩周期,造成对重工业产出需求减少,进而导致煤炭及其他相关大宗商品的需求和价格下降。从需求侧来看,目前对于能源需求反弹以及经济企稳,更多的还只是预期。从煤炭实际的生产运行数据上看,煤炭需求仍在下降。从供给侧来看,煤炭行业产能过剩日益严重,需求下降可能超过了去产能的幅度,从根本上决定了煤炭价格难以维持高位。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9月份,原煤产量同比降幅较大,但日均产量比上月增加,原煤库存量同比降幅继续扩大。

  其实,国内煤炭行业仍然没有摆脱整体亏损的局面。中国煤炭资源网最新数据表明,8月份全国动力煤矿区亏损面在四成左右。同时,煤炭价格上涨对下游行业的影响也需关注。江苏一位大型钢企负责人表示:“作为钢铁原材料的煤炭供应紧缩、价格普涨,正在不断压缩钢企盈利空间。”Mysteel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14日,山西吕梁主焦煤市场含税价为1075元/吨,相对8月初610元/吨的价格累计上涨了465元/吨,涨幅高达76%。该负责人表示,目前钢厂购入的国产煤基本在1100元/吨以上,扣除成本普遍微利运行,甚至亏损。

  调整与坚持考验政策韧性

  针对供应量的问题,9月27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保障冬季煤炭稳定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暂定允许符合先进产能的煤矿于10月1日到12月31日有序释放部分安全产能,在276个至330个工作日之间释放产能,未参与产能释放的煤矿仍要严格执行276个工作日制度。

  除此之外,9月下旬,煤炭一级响应启动,日增加煤炭产量50万吨。目前,电厂和港口存煤已出现回升。10月10日,全国重点电厂存煤5988万吨,比8月末增加918万吨,增长18.1%,可用19天;秦皇岛港存煤360万吨,比8月末增加98万吨,增长37.4%。

  不过,上述调控依旧处在去产能的框架内进行。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去产能、去库存、淘汰“僵尸企业”,依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尽管目前有些企业有复产的可能,但是“一定不能因为眼前市场环境的变化,让一些该淘汰的企业复产,还是要按照既定的方向和路径,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不少投行人士和分析师对后市煤炭价格表示看空,如果实际情况果真如此,煤炭去产能可能还存在更多的波动和不确定因素,对煤炭去产能政策也提出了更多的考验。

  

  

责任编辑:肖笛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4069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