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电力

电力有望成为绿色金融的重要内容

来源:北极星配售电网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09日 浏览:
摘要:

  据悉,央行正在牵头起草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把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未来5年内,中国绿色金融的资金需求规模将在14万亿到30万亿元之间,即使按照低限计算,年均融资规模也达到约3万亿元。

  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和严峻的环境形势下,绿色金融被赋予了更多使命,被提到更高的位置。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在开展大气、水、土壤三大领域污染防治的战役,经济发展受到环境因素的严重制约,构建绿色金融体系,释放市场力量,形势越发紧迫,步伐也正在加快。而作为电力行业无疑是绿色金融的重中之重。

  在2014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数据中,中国清洁能源投资增长32%,达到89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并毫无争议地成为全球第一,同年美国增长8%,投资额为518亿美元。

  全球2030年前的清洁能源投资,主要的增长动力将来自中国新近宣布的2030年碳排放峰值目标,而主要的增长及挑战来自于电力部门,用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20%左右的目标推算,如果都用核能来满足的话,需要1000个核反应堆;如果单独依靠风能或太阳能来满足,则分别需要50万个风机或5万个太阳能发电站;该目标意味着中国的清洁能源在2030年前平均每年要完成相当于目前西班牙全国的电力装机;以上述装机量来估计,中国未来大致需要2万亿美元的新增投资。

  中国为实现峰值目标,未来非化石能源建设和投资的规模、增速确实面临较大挑战。非化石能源发展的主体在电力部门,当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两大重要举措——节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结构调整(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的主要压力也来自于电力部门,因此主要挑战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电力部门。

  中国至2030年面临电力装机和消费量翻番的高速增长,并主要依靠非化石能源。从目前的预测看,中国实现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其能源消费总量至少应控制50亿至59亿吨标准煤以下,相应的电力装机约为24.5亿至28.4亿千瓦(消费量9.8万亿至11.4万亿千瓦时),其中新增装机的63%至76%需要依靠非化石能源来满足,另外近1/3主要依靠天然气和高效清洁煤电。根据IEA和BP能源统计数据,西班牙2013年的发电量约为2853亿千瓦时(电力装机约10228万千瓦)。

  中国电力装机高额增量所需的投资量也非常巨大,非化石电力年均投资额将接近于翻两番。中国至2030年每年新增电力装机约1亿千瓦,单位装机成本约在1000至1500美元/千瓦,到2030年总投资约为2万亿美元,这与IEA估算的1.77万亿美元大致相当,大致每年需新增投资1250亿美元,与2013年中国电力投资7611亿元人民币相当,其中非化石电力投资将达到900亿美元以上,是中国2013年新能源电力投资1542亿元人民币的3.5倍以上,这还仅仅是发电部门的投资,包括提升能效的整个能源部门总投资约为5.5万亿美元。

  未来电力建设的发展速度将约为能源发展速度的两倍以上,至2030年中国年均电力发展增速接近5%即可完成高额增量。电力增速高于能源增速一方面由于建筑、交通等终端消费的电气化程度将更高(电能比从目前的40%左右提高至50%)。

  未来能源投资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至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投资将占新增总投资的一半以上。2013年我国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合计29081亿元,增速约14%,非化石能源领域投资约占14.3%,未来虽然能源总投资增速将出现下降,但非化石能源投资的比例将大幅上升,投资增速将保持在20%以上,事实上美国在过去10年中即使在3%左右的经济增速下仍然保持了可再生能源投资增速20%以上。

  根据预测,未来中国新增能源消费量的39%至73.8%需要依靠非化石能源,相应的新增投资的48.9%至80.8%将来自非化石能源领域,投资额约为2.7万亿至4.4万亿美元,其中核能投资约9300亿,太阳能约12400亿,风能约6200亿,年投资额是目前的三倍左右,是届时美国预测数的两倍,累积带动的相关投资约17万亿美元,2030年非化石能源发展将真正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责任编辑:上游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4069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