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 > 石化

我国天然气淡季需求增15%

来源:天然气资讯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16日 浏览:
摘要:

  夏季是传统的天然气消费淡季,但是据了解到,2018年的夏季,天然气供应依旧处于紧张的状态下。

  一些城市的天然气加气站关闭,天然气汽车则在仅有的加气站前排起了长队。

  据了解,今年夏季的天然气需求增长了15%,出现了天然气淡季供应紧张的局面。

  供气紧张

  虽然坐拥大庆油田,但是东北的能源供应并不轻松。在度过2017年末至2018年初的气荒之后,使用天然气的出租车司机在夏季再次感受到了气荒。

  “最近关了好多个加气站。”东北某省会城市的出租车司机陈师傅表示,“估计有30%的加气站都关闭了。”

  关掉的加气站给司机们的答复是:“没气了。”

  陈师傅和其他出租车司机每天讨论的问题是“哪个加气站还没关闭,哪里排队时间比较短”。“有时候,要排队接近一小时才能加上气。”陈师傅说。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能源大省夏季的局面。但是政府对外表示,关闭的加气站是由于安全问题考虑,需要进行整改。

  “实际上,虽然东北有大庆油田,但是大庆的天然气产量非常小。天然气供应紧张是主要成因。”中俄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宋魁向记者表示,“我们正在等待中俄天然气管道的运营,以增加供气量。”

  “今年夏季,天然气需求忽然出现了较高的增长,增长达到了15%。”对于目前造成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原因,安讯思天然气分析师陈芸颖表示,“现在一些储气库正在注入天然气,以备冬季使用。”

  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司长刘德顺表示:“今年重点是加快开工建设了一批储调项目,推进了一批管网联通。曹妃甸LNG接收站储罐扩建、天津大港LNG调峰应急站、中石化文23和长春地下储气库等一批具备条件的储气设施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此外,中石油董事长王宜林也曾向记者表示,其曾与国家发改委商议增加冬季储气库以保障供应。

  2017年冬至2018年春,中国的天然气需求量激增了20%,“预计今冬明春需求量还要增长15%。”王宜林预计。然而,仅没有过完的夏季,需求便增长了15%。

  进口天然气不会出现缺口

  王宜林曾表示,年初与美国企业已经签订了供气协议。今年2月9日,中国石油(8.030,-0.03,-0.37%)与美国切尼尔公司签订了年供120万吨LNG的贸易协议,成为首个落地的能源领域合作协议。

  然而,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加深,来自美国的天然气供应受到了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加大了对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的天然气进口力度。陈芸颖表示,“我们观察到,现货市场的买家正在正常购买。但是,因为预期中美贸易关系的恶化,只签订中长期协议的天然气买家不会执行,以防未来真的对美国天然气加收关税。”

  国土资源部油气战略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岳来群表示,“从美国进口的天然气的比例并不大,但是有比重加大的趋势。”

  对于东三省而言,天然气消费,“主要集中在民用气,工业用气非常少,天然气发电也很少”。

  岳来群表示,“如果今年冬季,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供应不会出现缺口,那么对我国整个天然气供应影响不会大,可能冬季偶尔几天供应紧张,但不会像2017年末至2018年初那样有长达一个月的气荒。”

  多渠道保供

  知情人士透露,“今年燃气公司与企业签订的供应协议非常严格,明确指出,只能对合同内的用量进行保障供应,超过合同用量不保证。”

  国家发改委人士表示,“今年我们大力推行供用气合同全覆盖,指导地方和企业全面签订履行供用气合同。”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基本签订完成供用气合同。

  该国家发改委人士还表示,“我国将建立并动态调整完善国家和地方两个1亿方的调峰用户清单,在冬季用气高峰期,一旦出现相关情况,可快速启动不同层级的预案。”

  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指出,中国今年冬季可能再次出现天然气供应短缺的情况,但短缺规模可能远低于去年。

  由于今年中国天然气供应商有更多存储设施投入使用,且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建设也已加快,对高价液化天然气的采购将减少。

  对于中长期供应也有相应的保障。2014年5月,中俄双方签署了总价值超过4000亿美元、年供气量380亿立方米、期限长达30年的中俄东线天然气购销合同。

  据了解,2019年的冬季,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开始供气。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起点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的中俄边境,途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等9个省区市,终点为上海市,全长3371公里,是我国目前口径最大、压力最高的长距离天然气输送管道。

责任编辑:上游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4069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