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2003年1、2月度成都成房指数走势分析

来源: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03年04月10日 浏览:
摘要:

  今年以来,房地产开发随着住房制度改革深化和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表现在:一是开发规模稳步扩大。1-2月完成开发投资27.43亿元,其中住宅19.65亿元,分别增长63.7%和79.8%。开发投资较快增长的原因除受开发量地影响外,主要是因为土地购置费大幅增加。1-2月开发商购置土地147.6万平米,增长了27.5%,支付土地购置费11.63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5倍。土地购置费占完成开发投资的42.4%。二是在建规模适中。商品房施工面积998.1万平米,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166万平米,分别增长14.9%、16%。住宅、写字楼、商业营业用房施工面积分别为823.6万平米、40.9万平米、99.5万平米。1-2月竣工商品房72.2万平米,其中住宅竣工67万平方米,分别增长40.3%、55.9%。三是开发资金充足。1-2月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合计55.76%亿元,增长5.1%,其中银行贷款23.1亿元,企业自筹17.2亿元,购房户定金及预付款11.1亿元,分别增长2.4倍、37%、21.4%。银行贷款大幅增加主要是受供地方式改变的影响,过去协议供地开发商多采用预付部分地价款,待开发到一定阶段后开盘销售,取得收入后再支付购地费。土地公开拍卖后,开发商必须全额付款才能取得土地使用权。这也是土地购置费大幅增加的原因所在。四是商品房销售旺盛。1-2月销售商品房83.3万平方米,实现商品房销售额21亿元,分别增长82.5%、1.2倍。其中住宅销售77.4万平方米,增长82.1%。住宅销售中,别墅和高档公寓销售13万平米。商品房价格走势平稳,全市商品房均价2518元,其中住宅2274。个人购房占商品房销售的比例达到94.8%,其中住宅占95.8%,成为市场消费的主体。  值得注意的是积压商品房有较大增加。在商品房空置面积中,空置时商超过一年期的积压房达到66万平米,其中住宅40万平米,商业营业用房10万平米,分别增长42.2%、65.8%、65.7%,应引起开发商的关注。  一、综合指数平稳 2002/2003综合指数趋势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2年 980 978 978 980 977 978 980 980 981 981 982 982 2003年 983 982  2003年1、2月的成房指数综合指数分别为983点和982点,比去年同期分别上升3点和4点。新年的头两个月的房市处于一个活跃的状态之中,开发和销售状况都有很大程度上的增长。关于最近成都房市出现的几个热点:住房需求、房价的问题在这里作简单的探讨。  (一)住房需求仍旺盛  在《成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介绍的粗略估计成都市住宅需求中指出,假定成都市城镇人口数量及住房状况不发生异常波动,利用下述公式推导城镇居民新增住房需求量:预计城镇居民住房需求量=预计城镇居民住房面积-现有城镇居民住房面积+住房损毁面积。  近年来成都市城镇人口的增长远远高于总人口的增长,2001年成都市总人口1019.9万人,城镇人口354.78万人:2001年成都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4.4平方米,1996-2001年年均增长5.5%。为此,我们分别测算如下:2002年城镇人口364.64万,到2005年增长到395.9万,2002年城镇居民住房面积9387万平方米,到2005年可能增长到11967万平方米。成都市旧城改造目标是在三年内基本完成城区529万平方米的危旧房拆迁,今年的目标是拆迁100万平方米,这部分可以认为是自然毁损面积。2002年城镇居民新增住房需求830万平方米。按惯例,自然毁损的面积存在一个膨胀率的问题,即每拆除1平方米,要增加2平方米的需求。所以,2002-2005年城镇居民新增住房需求累计3839万平方米。  上述推算结果表明,未来几年成都市城镇居民住宅消费需求将持续趋旺,年均住宅需求量近1000万平方米,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2平方米,基本实现小康居住标准。  (二)成都市房价逐步趋于正常合理  如今,有很多关于今年房价要下降的传闻,北京、广州等个别城市年初呈现了房价下调和市场降温的新特点,甚至于成都某一楼盘公开声称房价下降686元/平米,但这现象并不能反映成都房价的实际情况。成都房价真的具有如此大的下降空间吗?对于大多数楼盘来说答案是否定的。突然降价六百多元的楼盘也不能排除自我炒作的嫌疑。  第一、理论上价格范围处于合理区间。  1998年成都市的平均房价为2640元/平方米,1999年为2650元/平方米,2000年为2730元/平方米,2001年为2765元/平方米,2002年为2796元/平方米,虽呈上升趋势,但如扣除物价变动等因素后;实际房价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如果以人均建筑面积20平方米计算,1998年房价为家庭收入的8.14倍,1999年为7.42倍,2000年为7.11倍,2001年为6.74倍,可以看出成都市的房价与家庭收入相比呈下降趋势,按照世界银行提出的合理房价,应当是以家庭年收入的3-6倍的标准来衡量,成都市的房价正逐步趋于正常和合理。  第二、土地成本的难以约缩。  自从成都市施行“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商品住宅用地应主要采取拍卖方式出让”的政策以来,土地作为一项固定成本的约缩空间正变的越来越小,土地市场的公开化解除了以往的暗箱操作,开发企业关于土地市场上的不正当竞争得到消除。而房地产建设中的一大块成本正是土地出让金。在去年进行的几场土地拍卖会上可以看出,国有土地进入市场化运作的价值将远大于以往的划拨或协议方式下展示的价值。因此,土地价格的只身不降不会促进房价的下跌。而且,据了解成都市2003年的国有土地筹备有8000亩,对于一个有800多家房地产企业的成都市来说,每家企业平均不到1亩,8000亩的土地储备并不多。因此,土地的稀缺性也会促进地价的上涨,房价也不会有下降的促导因素。  二、住宅指数  2003年1、2月住宅指数分别为1000点和998点,2月有所下跌是属于阶段性下跌,住宅指数总体上比去年有大幅的上升。1-2月住宅施工面积为823.6万平米,住宅销售旺盛,1-2月销售商品房83.3万平方米,住宅竣工67万平方米,增长55.9%实现商品房销售额21亿元,分别增长82.5%、1.2倍。其中住宅销售77.4万平方米,增长82.1%。 2002/2003住宅指数趋势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2002年 995 992 993 995 993 995 996 996 997 997 998 9992003年 1000 998  市区将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  我国第一部专门管理城市规划区内经济适用价格的法规——《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办法》已由国家计委、建设部制订完毕,200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办法》的出台进一步明确经济适用住房相关政策,我国住宅建设将发展以经济适用住房为重点的住房供应体系,多渠道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要求,各地要尽快制订和完善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标准,经济适用住房购房对象的条件、购房面积标准及超面积的处理办法。人均住房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城市,在审批城市总体规划时要增加居住用地的比例,确保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用地的供应。对房价收入比较高、对取消或减少经济适用住房的城市,要控制新增土地的供应规模。对未制订经济适用住房监督管理办法或未按规定进行审核的城市,不得以划拨方式提供建设用地。  针对某些地方高档楼宇开发成风的现象,国家建设部已运用宏观政策加以控制,明令禁止一些高档房地产项目的审批。此举意味着豪宅的建设项目审批将受到严格控制,同时鼓励建设符合大多数消费者购买力的中低价房和经济适用房。由此,令人关注的房地产市场结构调整正式拉开序幕。成都市今后的经济适用房也将逐步以市场化手段解决,这将为成都开发商提供更多机会,为普通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经济适用房。现今的成都经济适用房存在的问题是面积过大,已经超过了商品房主力户型的下线。这与中低收入家庭的现状不相符合。  三、办公、商业物业指数 2002/2003办公物业指数趋势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2002年 947 944 946 945 944 945 947 946 947 946 947 9462003年 947 947 2002/2003商业物业指数趋势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2002年 911 907 907 908 905 907 907 909 910 911 911 9112003年 912 911  2003年1、2月度办公物业指数都为947点。1、2月度的商业物业指数分别达到912和911点。总体表现平稳。1-2月的写字楼、商业营业用房施工面积分别为40.9万平米、99.5万平米。  成都商业地产经过2002年的酝酿,在2003年,将爆发出一场商业地产开发销售的热潮。市区传统商业圈内26大片区150万平方米的黄金土地被置换出来,成为开发商争享的诱人蛋糕。几个超大商业项目业已开盘或者正在筹措开盘时机。不论是写字间、商铺、专业市场、主题商场、shopping mall、社区步行街等等业态都会涌现,以城市之心、威斯顿联邦、世都大厦、大地城市脉搏、铁通太升电讯城、翡翠城、@世界、新染房女人街、天府汇城、熊猫城、国际商城、学苑风情港等为代表形成百花齐放的多元格局。不少投资者开始从股票市场向商业地产投资转移,加上媒体的关注,专业团队、专业公司的出现都将加速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在范围上,伴随住宅地产从市区向市郊、二级城市的推移,商业地产也由市区向社区、由市区向郊县,由中心城市向二级城市发展。去年成都房地产开发总量中,91%为住宅,商业、商务用房仅占9%,这与成都作为中国西部中心城市的定位是不相称的,商业、商务用房的发展潜力很大。随着境外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陆续来蓉落户,成都市第三产业正处于升级换代的临界点,房地产开发商应该敏锐地察觉出其中的商机,适时调整开发结构。
责任编辑:admin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4069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