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一线城市或迎新一波楼市松绑 京沪如何放松调控备受关注

来源:财联社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4日 浏览:
摘要:

一线城市迎来新一波楼市松绑的市场预期,越来越强。

  一线城市迎来新一波楼市松绑的市场预期,越来越强。

  近一周内,广州、深圳两大一线城市,先后出台多项楼市新政,涉及二套房首付比例降低、调整普宅标准、公积金贷款比例上调、土拍限价放松等。

  其中,深圳出台的新政,重点聚焦于调整普通住宅标准以及降低二套房首付。其中,二套房首付比例,由原来的普通住房70%、非普通住房80%统一调整为40%。

  广州则在新挂牌的黄埔区地块中,取消了土地上限。此外,广州住房公积金还实施“认房不认贷”,公积金贷款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20%等措施。

  “深圳作为先行先试的城市,此轮政策落地之后的效果如何,是北京、上海跟进的重要依据。一旦深圳市场热度出现明显提升,北京、上海跟进的预期会进一步加强。”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告诉记者。

  业内人士认为,届时,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政策或迎来一波调整。

  事实上,今年上一轮一线城市松绑潮,就是从广深开始的。8月30日,广州宣布执行认房不认贷政策,打响一线城市认房不认贷第一枪,随后,深圳、上海、北京相继跟进。

  受访专家认为,由于广州、深圳市场压力更为突出,所以政策落地速度及力度,均大于北京和上海。“现在上海、北京市场成交出现回落,上一波认房不认贷的政策效应已经基本释放,需要新一轮政策的支持。”镜鉴咨询创始人张宏伟告诉记者,估计上海、北京也将跟进深圳、广州的相关政策。

  克而瑞数据显示,北京今年10月新房成交面积50万平方米,成交环比下降11%,同比降幅在4成以上;上海新房成交53万平方米,环比下降31%,同比降幅达6%。

  二手房方面,中原地产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10月北京二手房住宅网签10653套,环比下降25.3%,同比下降5%。另据上海链家研究院数据,10月份上海市共成交二手房1.33万套,环比下降13%,同比下降19%。

  “从北京、上海10月新房以及二手房成交量环比明显下滑的背景来看,北京、上海后续跟进调控政策的概率较大,并且很有可能在11月底和12月初就会有新政策落地。”张波告诉记者。

  其进一步表示,北京、上海的政策工具箱中,目前已使用的政策工具较少,大量的工具并未被使用。北京、上海除执行认房不认贷外,上海仅降低了金山、临港等少数片区的限购门槛。

  分析人士表示,从两城政策工具箱来看,降低限购门槛、降低二套首付、调整普通住宅标准等大招均未被使用。

  而两城的楼市政策接下来是否会出现调整,值得关注。

  财联社记者此前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北京市住建委或计划放松部分郊区限购,目前已将相关方案进行上报,或将于年底前出台相关政策,政策放松预计仅限于个别郊区。

  对于下一步的政策预期,张波认为,北京、上海下一步可能会调整普宅标准和外围区域限购,像深圳大幅度下调二套房首付比例这类政策,出台会较为保守。

  据悉,当前北京、上海执行的是2014年出台的普宅、非普宅标准。根据中指院数据,2023年上半年,北京四环至五环、五环至六环、六环外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套总价均值分别843万元、673万元、420万元,上海内环内、内外环之间、外环外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套总价均值分别达1509万元、1218万元、518万元,均明显高于普宅标准线。按现行标准,购房者购买的住房多属于非普通住宅,首套、二套的首付比例均较高。

  基于此,多位专家认为,北京、上海的普宅认定标准调整具备可能性。“北京、上海目前政策出台节奏,明显慢于市场变动,在国庆期间楼市未持续升温大背景下,也没有出台类似郊区限购放松等政策。这造成市场预期快速发生转变,当下出台政策再要拉动预期回升的难度,可能会大于8月底。”张波称( 李洁)

责任编辑:褚赞赞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京ICP证040699号-1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