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富15代”,他建了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 |
|||
来源:中国新闻网、浙江新闻客户端、头条苏州、冰点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北美留学生日报、澎湃新闻 |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6日|||
摘要:
【中国建材信息总网】101年来,他被不同的生活裹挟、感染、浸润;然后用玻璃、钢筋、线条、艺术影响着更多人的生活.... |
|||
人活一世 最怕见到的事莫过于: 比你优秀的人 却比你还努力 而今天小新要介绍的这位大师 正是这样一个人 建筑大师贝聿铭。作者:Polaris Images 来源:视觉中国 他生于中国可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 他的家族涉足 医药、颜料、银行、金融等领域 但他却“执拗”地选择了建筑设计之路 他把自己的作品种在了全世界 巴黎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 美国肯尼迪图书馆等 皆出自他手 但他却始终说: “我是苏州人” 连诗人木心见到他后 都感叹: 他一生的各个阶段都是对的, 我一生的各个阶段全是错的。 他就是贝聿铭 ——“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今天(4月26日) 是他101岁的生日 生于中国可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 提起贝聿铭,就不得不提他的少年时代。 1917年,贝聿铭出生于广东。其祖上贝家原籍浙江兰溪,明代中叶迁居苏州,是吴中当地的名门望族,吴中贝氏,被媒体称为“可能是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 清朝中期的贝慕庭为吴中巨富,与戈、毛、毕姓人家合称为当时的“苏州四富”;颜料大王贝润生是贝聿铭的叔祖;其祖父贝理泰是清末著名的金融家,父亲贝祖诒则是中国银行的行长。 照此看来,“富15代”贝聿铭似乎无需努力,便可坐享其成,但他偏不! 在一次采访中,他曾说:“你也许会忘记你种下了某种东西——一种经历、一种观念、与某人的关系或一种哲学、一项传统。然后,突然间它就开花了,这样的开花现象能穿破墙壁,甚至突破整个时代。” 的确,少年时代——苏州的时光,在他心中埋下了“建筑”这颗种子,更影响了他对生活和待人接物的看法。整日穿梭在狮子林、西花桥巷,假山中的山洞、池塘、石桥、瀑布,这些传统中国文化的印迹,让他意识到,建筑对生活的意义。 一颗种子终究是要萌芽的。1935年,贝聿铭远渡重洋,求学美国,起点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不久,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后来去哈佛大学建筑系读硕士。 他先惊艳了法国人,然后惊艳了全世界! 说起法国巴黎的卢浮宫,除了镇馆之宝“蒙娜丽莎”,再想到的就是卢浮宫前晶莹剔透的玻璃金字塔入口了。而很多人不知道,这正是中国人贝聿铭最辉煌和惊艳了全世界的作品。 法国卢浮宫。作者:imago stock 来源:视觉中国 但你或许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个壮丽的建筑,在诞生之初,却不被任何人看好。法国各大主流报纸都嘲笑他,法国文化部长更是公开批评,卢浮宫前的这座金字塔是“一颗寒碜的钻石”。 在当时的建筑沟通会上,反对者说的话更是难听,以至于把贝聿铭的翻译都气哭了。随便拎一句大意就是:你一个中国人,把毁我们法国卢浮宫当做自己的事业,毫不利己,专门损人,这是什么样的精神病…… 但贝聿铭仍然坚持了下来,他这样说:“当时对于这个项目的批评声,令我难以独自承受。但人应该坚持,不应该随便放弃自己的原则。当然可以有很多种坚持的方式,很多说服对方的方式。但那并不是说,我的坚持和要求会打折扣,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1988年,他的玻璃金字塔落成,人们对金字塔的狂热,令造访卢浮宫的游客激增数倍,而其中三分之二的游客,宁肯挤在玻璃金字塔前排长队,也不愿从另外两个入口进入卢浮宫。至今为止,这座扩建的入口还是无数建筑者必提的经典案例。 1988年3月,为表彰贝聿铭在卢浮宫扩建工程中的卓越表现,密特朗总统在竣工的金字塔内,向贝聿铭授予了法国最为尊贵的荣誉骑士勋章。 此外,美国的肯尼迪图书馆、达拉斯市政厅,日本美秀美术馆,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贝聿铭的建筑设计几乎享誉全球。 “建造的过程就是一条虔诚的归乡路” 尽管受到过多年西方教育,贝聿铭却从没忘记过祖国,“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 贝聿铭共有三子一女,就连他们的名字都在向祖国致敬——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3个儿子的名字里都含有一个“中”,寓意是:安定中国、建设中国、礼仪中国。 贝聿铭说,“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为祖国,他更是留下了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建筑设计。 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创立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1982年,已是花甲之年的贝聿铭,重回香港,为了父亲,更为了中国的建筑设计,他接下了设计中银大厦的业务。 没错,就是这座广为人知的香港地标性建筑 香港中银大厦。作者:笑云/视觉中国 来源:视觉中国 他说:他要赋予这座建筑以“中国人的雄心”。在他看来,这座大厦在香港,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在众多香港其它殖民地色彩的建筑中,它必须是光明的,一定要让它抬起头。 1985年,中银大厦破土动工,以每4天盖一层楼的速度拔地而起,1990年,中银大厦正式落成,跻身当时香港第一高楼,使用面积是一旁香港汇丰银行的两倍,而造价不及其五分之一。 2002年,85岁高龄的贝聿铭应邀回到苏州,早在1990年就宣布退休的他,接手了他晚年“最大的挑战”——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他将自己晚年这一力作视作“最亲爱的小女儿”。对他来说,建造的过程就是一条虔诚的归乡路。 苏州博物馆。作者:王建康/视觉中国 来源:视觉中国 业界一直流传着他主持修建苏州博物馆时的轶事: 追求完美的他事必躬亲:从每一张设计草图,到院落中每棵树的选栽,他都亲自定夺,甚至池塘中每株荷花的定位,他都要与工人们仔细商讨。 在开馆仪式上,他说:“我73年前离开中国,但根在中国、在苏州。这个博物馆新馆,就是我对家乡的一点小小贡献,有生之年还能有机会,为故乡留下一个纪念,我倍感感恩荣幸。” 2018年4月26日,贝聿铭101岁了 他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 把自己设计的建筑种在了4个大洲、10个国家的土地 101年来,他被不同的生活裹挟、感染、浸润 然后用玻璃、钢筋、线条、艺术影响着更多人的生活 “越是民族的 就是越是世界的” 这位老人从来不曾忘却自己的初心 这才是真正的大师风骨 令人敬仰的人生赢家! 全世界只有一个贝聿铭, 智者乐,仁者寿, 贝老,祝您101岁生日快乐! |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