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国古代的“水泥”和“混凝土” |
|||
来源:小慧 智慧水泥 |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01日|||
摘要:
【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中国古代没有水泥。现代意义上的水泥是18世纪由英国人发明,传入中国后,被称为洋灰.... |
|||
中国古代没有水泥。现代意义上的水泥是18世纪由英国人发明,传入中国后,被称为洋灰。 没有水泥,中国人依然修筑了许多坚固的建筑。比如著名的长城,从明代建成也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依然屹立在北京北部的山脉上。古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就不得不感叹先人的智慧。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配置出多种类似现代混凝土的建筑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石灰砂浆 在我国,石灰砂浆发明较早,且被广泛使用。石灰砂桨是石灰、沙底及砾石三者所组成的,在强度方面差强人意。如果选用石灰砂桨来建造长城,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除了强度这一显著的弱点,石灰沙桨的使用还有不少限制条件,比如不能在潮湿的环境中砌墙,更无法在水中使用。 正是意识到这一点,人们决定把石灰砂浆进行改良。古罗马人选择把火山灰放入石灰砂浆之中,使它的强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中国,我们的先人则将黄黏土掺入到石灰砂浆中,石灰砂浆的硬度由此得到极大提升。 还有一种比较理想的建筑材料名为蜃灰 我国东南沿海缺少石灰石资源,古人就地取材,选用当地盛产的牡蛎,将其贝壳烧制成石灰,这就是蜃灰,又称蛎灰。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蛎灰就已被人们所认识。《左传》有记载“成公二年(即公元前635年)八月,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灰”。《左传注疏》里指明,“烧蛤为炭,亦灰之类”。在崇尚厚葬的古代,人们墓葬中将蜃灰用作吸湿防潮材料,试图长期保存墓葬物。在后世的考古发掘中,发现许多墓穴就应用了蜃灰作为胶凝材料。 明代温州沿海地区蛎灰的生产和使用非常普遍。明弘治时,《温州府志》记载:“蜃灰,以牡蛎壳烧灰为上,小蛎壳为次,小蛤壳为下。三色不等,而大蛎为胜。”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云:“凡温、台、闽、广海滨、石不堪灰者,则天生蛎蚝以代之”。这说明我国东南沿海缺少石灰石资源的地方,明代时普遍采用牡蛎壳制造蛎灰。 另一种较为优质的建筑材料为糯米石灰浆 糯米石灰浆最早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出现,是在石灰中加入做饭用的糯米汤,这样就相当于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它的强度要比普通的石灰强很多,配合中国特有的烧制青砖,古人就可以建造出媲美现代水泥和混凝土效果的各类建筑。 明清时期的重要建筑物大多是由糯米石灰浆建造,这里面有许多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依然屹立,其中就包括了长城。 除此之外,夯土也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在我国古代被广为使用。 夯土是一种混合物,虽然密度相较于现代社会的混凝土稍有逊色,不过对于修建城墙宫墙等,也可以达到基本的强度。由于它是红泥、粗砂及石灰石的混合物,夯土也被称为三合土。也因为这些材料,夯土的外观呈现出土黄色。在作战期间,古人通常使用夯土来修建城墙等防御工事,抵御强敌。 |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