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四千万吨磷石膏怎么消解?

来源:中国环境报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11日 浏览:
摘要:

【中国建材信息总网】如今,一些堆场已经变成“江滩公园”。襄阳将建立加快磷石膏综合利用的倒逼机制,从源头控制磷石膏增量。以2018年副产磷石膏量为基数,副产磷石膏量只减不增,从2023年起依法不再批准新建磷石膏堆场。

“过去,推开窗户,磷石膏像山一样高,白灰漫天!” 湖北省襄阳市居民宋太平说,“如今,每天都能欣赏到汉江美景,心情也变得好多了。”

这位居民提到的是当地的磷石膏堆场。如今,一些堆场已经变成“江滩公园”。襄阳将建立加快磷石膏综合利用的倒逼机制,从源头控制磷石膏增量。以2018年副产磷石膏量为基数,副产磷石膏量只减不增,从2023年起依法不再批准新建磷石膏堆场。

控制增量、消化存量

存量大约4000万吨,每年还有400万吨的增量,但年利用量仅40万吨左右

磷石膏是磷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因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长期以来,磷石膏以堆放的方式进行处置,不仅大量占用土地,还造成环境污染。

据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蔡金海介绍,大部分磷石膏堆场缺少防尘措施,因长期露天堆放,磷石膏表层因日晒而脱水,有害物质随水分蒸发到空气中,还会带来扬尘污染。磷石膏含有氟化物、游离磷酸等有害杂质,其渗滤液对水环境产生威胁。同时,磷石膏堆体过高,遇大风、下雨天气,容易引起垮塌、滑坡等灾害。

而对磷石膏进行无害化处理成本较高,导致企业参与积极性弱。目前,襄阳磷石膏存量大约4000万吨,堆成一座座污染“大山”,每年还有400万吨的增量,而年利用量仅40万吨左右,磷石膏治理问题迫在眉睫。

为进一步推动磷石膏综合开发利用,逐步消化磷石膏库存,4月12日,襄阳市通过了《关于支持磷石膏综合利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根据《实施意见》,襄阳市政府设立磷石膏综合利用专项资金,每年3000万元,纳入年度预算,用于磷石膏综合利用企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磷石膏综合利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品牌培育、推广应用等。

此外,襄阳对新建的磷化工项目,要求必须具备自身处置磷石膏的能力。襄阳市区磷化工企业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按照省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专项战役的要求,全部进入化工园区。

按照“控制增量、消化存量、逐步平衡”的原则,襄阳计划引进、培育年综合利用磷石膏30万吨以上企业5-10家,用5年左右实现磷石膏产用基本平衡,用10年左右消化库存磷石膏。

目前,投资1亿元的湖北汉江石膏建材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之中,建成后预计磷石膏年综合利用量可达50万吨。

6月,襄阳市人大常委会书记成佳刚携经信、建筑、环保、国投等部门赴四川考察四川华磷科技公司磷石膏综合利用装配式建筑材料项目,经双方协商一致,计划引进这一项目。

综合利用是出路

变废物为资源,实现产用平衡,并逐年消减历史存量

位于汉江河道内的襄阳市樊城区柿铺磷石膏堆场,由原襄樊市化工厂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堆放化工废料而形成,堆放量约50万立方米。在原湖北省环保厅“清废行动2018”专项行动中,被列为突出问题挂牌督办。

2018年,襄阳市在环境评估、溯源调查的基础上,经反复讨论和修改确定了整治方案。

根据方案,除将部分影响行洪的磷石膏清运外,对剩余磷石膏就地进行化学改性后再利用。为防止磷石膏渗透对江水造成污染,经环保专家多次考察论证后,设计修建3019米地下连续防渗墙,敷设11842平方米土工膜,并加盖土层进行绿化,结合周边环境进行园林景观建设,打造一座美丽的绿色长廊。

目前,背水面排水沟、绿化及养护等剩余项目正在推进中,昔日随处可见的灰白色磷石膏已难觅踪影,河堤护坡上,绿草已冒出土壤。再过几个月,这里将变成“江滩公园”。

蔡金海表示,除对现有的磷石膏场进行化学变性、就地整改外,解决磷石膏处置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综合开发利用,变废物为资源,实现产用平衡,并逐年消减历史存量。

在泰山石膏(襄阳)有限公司车间内,一张张粉色防火石膏板正通过传送带进行包装。

泰山石膏(襄阳)有限公司是襄阳市引进的磷石膏综合利用企业,2016年正式投入生产,拥有一条国内最先进的年产4000万平方米的纸面石膏板生产线。

公司综合处处长刘俊凯介绍,企业的石膏板产品所用的原材料中,30%为脱硫石膏,70%为磷石膏。这两种原材料先经过400度的煅烧,无害化处置,再加入玉米胶等物质增加粘度和强度后,就成为装修用的石膏板。“泰山”牌系列石膏板还获评“中国环境标志认证产品”“中国绿色建材名优品牌”“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信得过推荐产品”。

泰山石膏(襄阳)有限公司每年在襄阳可消耗磷石膏30万吨,按照襄阳市出台的磷石膏利用奖补政策,每年还可获得政策补贴50万元,大大鼓励了企业“变废为宝”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单建庆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京ICP证040699号-1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