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重磅解读!打造智能城市建设的“雄安方案”

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着智能城市建设的引导权

来源:雄安发布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19日 浏览:
摘要:

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着智能城市建设的引导权,而雄安新区就正在尝试掌握这项主导权。“标准也是雄安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的根本和关键,是雄安新区体现样板价值的重要方式。

重磅解读!打造智能城市建设的“雄安方案”

打造智能城市建设的“雄安样板”

——雄安智能城市建设标准体系框架(1.0版本)解读

  “容易线作为雄安新区建设的第一条数字化道路,参考了八项成果中的《物联网终端建设导则(道路)》,在实施建设的初期,就已经配备了智能化设施。这是新区的一条物资运输通道,共设置了13个车道的动态称重检测抓拍装置,覆盖全线主要入口,为以后新区的公路运输安全管理提供便利。”5月9日,在雄安新区的一场发布会上,来自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的工作人员介绍。

  在这场发布会上,雄安新区发布了雄安智能城市标准体系框架的第一批八项成果。雄安新区智能城市标准体系框架(1.0版本)包含基础设施与感知体系建设、智能化应用、信息安全三大类,共九个方面的智能城市标准体系,规划近百项标准。

  会上,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建设各参建单位以生动的案例向来宾们介绍各自在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建设领域的研究成果。

  标准先行,质量第一

  据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以雄安新区《5G通信建设导则》和《建构筑物通信建设导则》为依据,对雄安新区容东G组团全域物联网及通信进行了智能化设计。通过室分和微站对5G信号进行深度覆盖和补盲补弱,最终实现通信信号对G组团12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的全域覆盖,即使人在地下车库,也不会有手机信号不好的困扰。

  中国雄安集团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也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雄安新区物联网终端建设导则(道路)》。根据该导则,未来新区城市道路上的智能设施可以通过物联网本体感知,对道路设施进行实时监测,路上的窨井盖破损后第一时间发出警报,指示行人避让,在一场暴雨之后,道路下方的埋入式路面状况感知终端即刻传回实时数据,供交管部门进行路况研判……

  “标准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不只是道路和通信领域,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建设标准框架体系涉及智能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吴海军表示,本次发布的八项标准将会与今后陆续出台的百余项标准一起作为新区智能城市工程项目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孪生城市,虚实结合

  什么是智能城市?雄安新区首席信息官张强介绍,智能城市其实是对前二十年城市建设和发展思路历程的一个总结。20年前,“数字福建、数字中国”代表的“数字城市”是第一阶段;到运用信息化手段治理城市时,我们进入了“信息城市”阶段,或者说“智慧城市”阶段;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跃升发展,我们进步到了当前的网络化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建设管理特点更多表现为对城市活动状况的全感知。于是我们把它定义成为Intelligent City阶段,即“智能城市”阶段。而当前火热的“新基建”正是要把智能城市的众多理念变为现实。

  “正是由于智能城市概念新,研究少,当下国内外几乎找不到范例可以参考。”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目前我国智能城市建设标准制定工作刚刚起步,指导实践的具体标准尚不充足,处在规划建设阶段的雄安新区主动研究制定适合新区定位的智能城市建设标准框架体系,正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白,让智能城市的建设者有章可循,智能城市的运营者有据可依。

  传统的城市建设基本上表现为物理空间的实体建设,这些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完备的建设标准,而智能城市除了物理城市建设之外,还要依托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化网络的数字孪生城市。它既有如高端芯片、传感器、智能终端在内的硬件,又有数据管理系统、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在内的基础软件。

  树立标杆,提供样板

  “把这些硬件和软件统一起来进行协调运用,需要一整套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统一规范和标准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总经理吴曼青表示,没有标准就无法构成体系,没有标准就无法实现开放包容,没有标准就不可能生生不息从而确保智能城市的不断演进。

  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着智能城市建设的引导权,而雄安新区就正在尝试掌握这项主导权。“标准也是雄安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的根本和关键,是雄安新区体现样板价值的重要方式。”吴海军补充道,目前雄安新区以现有国标、相关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基础参考,结合新区智能城市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形成了三大类九方面的智能城市建设标准体系框架和近期需要制定的百余项标准。接下来,新区还将积极与国家相关部委对接,将这些标准打造成为国家标准甚至是世界标准,为未来智能城市建设和运营提供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单建庆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4069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