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联合会 > 联合会新闻

中国建材工业70年的辉煌成就

来源: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官网)中国建材信息总网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08日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 乔龙德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材写作小组 贺 军 孙星寿 王崇光 缪 沾 胡 浩

  金秋10月,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70华诞。新中国建材工业(含建筑材料、非金属矿及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的发展,与新中国成长壮大同呼吸共命运,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走向好”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城乡建设、铁路公路交通、水利与海洋工程、工农业建设、国防军工等各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基础和带动作用,新时代的建材工业正在进入超越引领世界建材工业的新的历史发展期。

  回望中国建材工业发展进步的历史,通篇贯穿着困难艰辛和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是中国建材工业“从弱小到奋起、从无到有”的奠基期。解放前夕,具有工业生产初步特征的只有水泥、石棉水泥瓦、平板玻璃、卫生陶瓷、陶瓷砖、耐火集料、石棉、石墨、石膏、砖瓦等近10种初级的产品,技术落后、生产极不稳定,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许多建材产品在我国还是空白。中国虽然拥有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但在旧中国仅有十几个小型采矿点,解放前夕也基本处于停产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家和各地方建材工业主管部门调动一切力量,不仅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恢复了生产,而且自力更生建设了一批生产企业,保证了国家经济恢复和建设的需要。随后,我国建材工业在依靠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的同时,开始靠当时前苏联的技术,启动建设了陕西耀县、甘肃永登、山西大同等一批骨干水泥厂,同时也建设了河南洛阳平板玻璃厂、北京石灰厂、西安水泥制品厂等一大批建材骨干企业。先后研制开发了一批包括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在内的新产品,产生了以洛阳浮法玻璃技术为代表的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不仅保证了国家基本建设新的发展的需要,而且在新的高端领域也有建材工业的建树,特别是为我国“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技术的配套作出了创造性的重要贡献。在短短的30年中,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我国建材工业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回望中国建材工业蓬勃发展的历史,1978年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之前的30多年,是中国建材工业“从少到多、从慢到快”的蓬勃发展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历史性抉择,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走上快车道,各行各业尤其是各种刚性的基本建设,对各种建筑材料迸发出强烈需求,使国家和建材工业主管部门深刻地认识到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建材工业必须先行。由此,在国家的支持下,在建材部、国家建材局组织领导下,先后建设了河北冀东、安徽宁国、江苏淮海等一批现代化的大型企业。随后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世界主流技术装备,我国建材工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在很多产业得到了快速提升。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建材工业飞速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跨越与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就,不仅满足了世界上最大的建设工地的建设需求,而且初步改变了“土、小、散”的落后局面,改变了我国建材工业在国际上无发言权的地位。平板玻璃和中空玻璃、陶瓷砖和卫生陶瓷,以及各种建筑装饰装修材料进入寻常百姓人家,玻璃纤维、石英玻璃等数百种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水泥、平板玻璃等主要建材产品年产量先后跃居世界首位并占据全球一半以上的年产量,中国成为建材生产大国。我国建材工业为满足我国基本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提供着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力地支撑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回望进入发展新时期的历史,从党的十八大到今天,我国开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建材工业也开始进入“从多到好”、由追赶到并跑超越、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开始进入“创新提升 超越引领”多方位与世界领先并跑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大势,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全党全国人民开启新征程,确立新目标,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建材工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全体建材人的拼搏奋斗下,一批骨干企业,一批主导产业的主要技术装备和产品开始与世界领先并跑,有的进入超越领先的跑道,在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造就了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并举的发展新时代,开创了建材工业自主知识产权批量涌现的历史新纪元。在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一大批落后企业关闭和退出市场的前提下,建材工业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总体上仍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

  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让我们回首过去,重温中国建材行业所走过的艰苦而又辉煌的历程,把握与总结现在,谋划与开创未来。

  一、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建材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实现了由跟随、追赶到进入并跑超越的转折,达到了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并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一个行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70 年来,建材行业不断推进技术进步,技术装备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开始进入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并举的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伊始,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为改变生产技术落后的面貌,建材工业坚持自力更生,奋发有为,克服重重困难,通过群策群力、技术革新,使一大批建材企业恢复了生产,并着手组建科研、设计、地质、勘探、学校等单位,积极组织攻克科技难关,成功研制、开发了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到了上世纪70年代,在全行业共同努力下,水泥工业已经开始研究与发展以预分解技术为中心的新型干法技术,玻璃工业自主研究开发成功洛阳浮法玻璃新工艺,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开始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工艺技术,建材工业在生产方式上基本上完成了从手工作业、半机械化到逐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的过渡,在采用新工艺取代老工艺的过程中,建材生产工艺技术逐渐向世界建材工业主流技术靠拢与接近。

  改革开放为建材工业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口,建材行业开启追赶世界先进技术的征程。建材部、国家建材局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快了国家投资骨干项目的建设步伐,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在先后建成了河北冀东、安徽宁国、江苏淮海三大水泥引进项目的同时,引进了10余项国际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主要设备制造技术,积极推广洛阳浮法玻璃技术,启动了墙体材料革新的改革等。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世界主流技术,我国建材工业提升工艺技术与开发新产品有了明确的方向,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逐渐实现了国产化、洛阳浮法玻璃生产技术全面改进提升、万吨级池窑拉丝生产工艺成功并推广普及到10万吨的生产规模、纸面石膏板等新型建材快速发展等一系列建材关键技术、装备、产品不断涌现,建材工业开始对标世界先进技术工艺而得到快速发展。

  进入新世纪,水泥、平板玻璃、玻璃纤维纱等主要建材产品生产中先进生产工艺已成为主流。水泥工业已经基本全部采用了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浮法玻璃生产工艺在全部平板玻璃生产工艺中所占比例也已超过90%,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向品牌化和高附加值方向转变,10万吨级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工艺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砖瓦生产机械化程度和环保节能型产品比重提高,建筑用石开采和加工向企业大型化和进料加工延伸新领域方向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历经上世纪50年代开始跟随世界建材工业主流技术、上世纪80年代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进入到90年代追赶世界建材先进水平之后,建材工业主要产业产量规模都已成为世界第一,主要产业技术装备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进入本世纪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建材工业在自身提升与发展的同时,开始致力于由追赶世界领先水平进入与世界领先并跑,致力成为引领世界建材工业发展的建材工业强国。以水泥、平板玻璃“两个二代”技术创新研发成功为标志,液晶显示基板玻璃、超薄玻璃等一批技术玻璃的跨界发展,高端玻纤产品与复合材料在多领域应用,纸面石膏板的规模和技术装备的全面提升,无机非金属材料中高端产品和非金属矿物材料应用技术的开发,中国建材工业向世人宣告中国将走向世界建材工业前沿,开启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全面实现行业转型升级的新征程,开始向高质量、绿色、智能化发展全面转型,迈向超越引领的新纪元。

  二、坚持将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作为行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产业和产品的结构不断优化,补短板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时代在发展,需求在变化,对产业发展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建材工业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始终以调整结构实现转型升级为发展进步的主导目标,实现了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努力恢复生产,到1952年年底,全国水泥产量为286万吨,平板玻璃产量198万重量箱,分别超过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25%和54%,基本满足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设需求。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改革开放前,建材工业中砖瓦与石灰制造占到总量的50%,水泥制造占20%,全行业实现160亿元的产值。尽管当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基本仍处于生产工艺落后且规模小的粗放型生产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期,建材各主要产业取得了明显进步,建材产品已经初步形成与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相适应的发展与供应相适应的体系。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水泥超过砖瓦与石灰成为建材工业中最大的制造行业,标志着建材工业开始进入了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不断深化,多种体制、多元经济一齐涌进了建材行业发展的领域,几十年来供不应求的局面被打破。随着时间推移,建材工业结构性矛盾开始有所显现,建材工业发展重点开始全面转向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从国家建材局组织“低投资、国产化”攻关开始,使水泥技术装备率先突破了技术先进而经济指标不相匹配的瓶颈。特别是我国自行研发的第一条日产4000吨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在冀东水泥厂的投产点火,为水泥工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福耀、信义、耀华等为代表的玻璃企业在汽车、钢化、中空等技术玻璃上的突破,泰安万吨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的建成等为标志的一批建材先进生产力的形成,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矿物材料及制品作为建材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确立等等,使建材工业进入全方位的发展和提速期,建材工业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产品基本配套的工业体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建材工业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了建材工业的全面转型与发展,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等主要产业中,新型干法水泥、浮法玻璃、万吨池窑玻璃纤维等先进生产工艺已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水泥、砖瓦、石灰等传统产业在建材工业中的比重逐步下降,水泥制品、建筑技术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及制品、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建筑用石等产业快速发展,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水泥制造业经营规模跃居建材第一,标志着结构调整进入全面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进入“十三五”以来,建材工业开始了转变增长方式的第二次创业,产业结构朝着延伸产业链和高附加值、低能耗绿色方向发展,建材工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资源优势逐渐转变为产品优势:玻璃产业的世界最薄触控玻璃、超薄超透光玻璃、8.5代TFT-LCD基板玻璃、光电玻璃、光电设备;玻璃纤维产业大多数的制造技术、装备及产品,尤其是高强、高模用纱、无硼无氟用纱;复合材料中部分尖端军工复合材料、部分海洋工程用复合材料、T800级碳纤维;非金属矿产业的石墨负极材料、石油催化用高岭土、硅灰石矿物纤维及部分石墨、萤石、高岭土等选矿工艺技术;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抛光砖、微晶陶瓷复合砖;新型建材产业的石膏板、绿色装配式房屋;石材产业的花岗石框架锯装备制造;管桩行业的管桩防腐技术、超高强管桩生产技术、免蒸压免蒸养技术等等。建材工业补短板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异军突起,成为行业转型的标志和新的增长点。2018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万亿元,实现利润3746亿元,打造并形成了包括32个产业、1700余种产品的建材工业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的发展,建材产业还打造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明显竞争力的优秀企业。改革开放前,建材工业是公有制经济的一统天下,整个社会处于短缺经济状态,在全民所有制集中的行业中,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之间没有竞争,缺乏活力。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1978年水泥企业只有49家年生产能力超过20万吨,其生产的水泥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35%;平板玻璃年生产能力50万标准箱以上的也只有13家,所生产的平板玻璃产量更是占到全国总产量的73%。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和不断深化,建材工业生产力极大发展,在市场经济中重现企业集中趋势,实现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资本优化组合和资源合理配置。特别是十八大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确立,更是激发了现代企业制度在建材工业中的快速建立。2018年,规模以上建材企业已经达到了3.2万家,资产总额4.2万亿元。中国建材集团、上海建材集团、北京金隅集团等综合性集团迅速崛起,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如海螺水泥、华润水泥等一批骨干企业脱颖而出。玻璃产业的南玻、福耀,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诺贝尔、惠达,玻璃纤维产业的巨石、重庆复合、泰山玻纤,新型建材的北新、泰山等,不但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也拥有一席之地,中国建材、海螺集团更是先后进入世界500强行列。

  三、坚持绿色发展,致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向绿色清洁生产转型,有力地促进了行业生态文明建设

  建材工业传统上是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也是粉尘和污染物排放量比较大的产业。几十年来建材工业在一直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在追求降低能耗和污染物的排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逐渐成为衡量各产业整体发展进步的标志,成为行业能否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重要标尺。在新发展理念驱动下,建材工业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为主要手段,使节能减排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声势和力度,随之一个由资源能源消耗型和排放量较大的产业开始向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环保产业转型,绿色发展正在成为行业新的发展业态和工作重点。

  为推动绿色发展与节能减排,建材行业制定了《绿色建材发展与应用的实施方案》。各个产业以此为目标导向,转变发展观念、结合产业特点,无论是新建的产能还是淘汰落后的标准制订,都以节能、环保、低碳、安全、可循环、低排放、无污染、无毒害,全生命周期内与生态环境和谐、对人类健康无害为宗旨,规范发展和治理行业。在工信部、住建部等国家部委和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的共同推动下,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建材工业高效、清洁、低碳、可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已经逐步建立,已有一百多家建材企业入选工信部绿色工厂示范单位和绿色供应链企业名单。自2015年住建部与工信部两部委组织开展绿色建材评价工作以来,共有500多种建材产品获得全国三星级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带动了建材产业向绿色节能与低碳转型。

  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国家《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建材行业着力推进全行业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制定和发布了《打赢建材行业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明确了建材行业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三年目标、实施路径和攻坚措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与节能减排达标工作形成了相互联动、相互支撑的良性机制,有力促进和推动了建材行业的生态文明建设。目前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三大产业在产生产线将于2019年底全面达标,其他建材主要产业2019年底达标比例将提升至80%以上。

  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显著。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建材工业资源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不断提高,利用水泥生产线协同处置城市污泥、生活垃圾及工业危险废弃物等已在国内150余条生产线上得到推广和应用,并在探索中不断提高协同处置的效能。废弃物替代燃料已经起步,“两个二代”攻坚技术的燃料替代率已经达到40%以上,应用范围和替代率正在不断提高,发展趋势良好。作为消纳社会废弃物的主要行业,工业废渣、副产物以及矿山尾矿等得到有效利用,被广泛应用于水泥及制品、墙体材料等产业,每年利用量超过15亿吨。随着烟气余热发电技术在水泥、平板玻璃产业得到迅速普及,烟气余热得到进一步利用,目前水泥熟料生产线余热发电达到可装生产线的80%以上,平板玻璃在产生产线全部配套了余热利用设施,建材工业已成为工业部门中余热利用效率最高的行业之一。

  四、坚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快“走出去”发展和“走进去”发展的工作体系和新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建材工业技术装备水平的快速提升,建材行业“走出去”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而且近几年已由“走出去”延伸为走进他国的“走进去”发展。

  建材商品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建材产品开始出口,尤其是到80年代末的几年中,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42.5%。进入新世纪以来,建材出口贸易继续增长,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及制品、建筑与技术玻璃、复合材料、建筑用石材、混凝土制品等主要建材商品出口额保持年均10%~20%的增长。近年来,建材出口贸易趋于稳定,出口额每年保持在300亿美元以上。2018年建材及非金属矿商品出口344亿美元,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66倍,进口239亿美元,是改革开放初期的260倍,建筑用石、建筑卫生陶瓷、建筑技术玻璃、玻璃纤维等产业,进出口贸易已成为拉动本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以水泥和平板玻璃为代表的成套技术装备和工程总承包服务占据了国际市场主要份额。我国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等产业的成套技术装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或领先水平。由于我国在工程设计、施工、安装以及装备制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性价比优势,并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我国建材成套技术装备和工程总承包服务在全球占据了最大的国际市场份额,以中国建材集团为首的我国水泥工程建设总承包始终占据着全球70%的市场份额,平板玻璃工程项目占据全球90%的市场份额。

  由“走出去”承担工程项目为主的发展方式转向“走进去”发展,直接在国外投资开办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近年迅速增长。水泥、玻璃、陶瓷、玻璃纤维等产业的部分骨干企业已经在海外投资建厂,开始了由“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折。截至目前,建材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已接近100亿美元,其中水泥产业已有80余家企业在国外建立了生产企业,熟料产能约2500万吨,部分企业已经投产并形成经营收入;玻璃产业,中国玻璃、旗滨玻璃、信义玻璃、福耀玻璃分别在德国、美国、俄罗斯以及尼日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建厂;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唯美陶瓷在美国、新中源陶瓷在中亚、佛山陶企联合在非洲也开始启动建厂;玻璃纤维产业,巨石集团在美国和埃及已经开展布局。建材工业正在积极参与全球化布局和融入国际化市场,目前行业走出去发展的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国际合作部为纽带的“走出去”平台构建了软件、硬件、中介服务为一体的工作体系,组织行业在投资、贸易走出去的同时,将标准、认证、咨询服务、绿色评价等有机组合,形成“走出去”和“走进去”的合作工作体系。

  五、坚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遏制产能新增,大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进入90年代后期以来,从国家建材局开始,首先提出淘汰水泥机立窑和格法玻璃等落后的生产工艺。特别是进入“十二五”以来,建材工业中的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日益凸出,为此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联合会及各产业协会的共同努力下,国务院出台了国办发〔2016〕34号文件,从此从各省市主管部门到各产业,都将化解过剩产能作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前提与基础。过剩的产能和众多的落后企业严重地拖了行业发展进步的后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提升、超越引领”战略目标的尽早实现,为此,淘汰落后产能成为建材工业所有工作的最大目标之一。

  去产能、淘汰落后是建材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过去长期以来追求发展速度和发展的数量,从大家办建材到本世纪初的以投资拉动快速发展,使企业数量激增,各种雷同的建材产品迅速增长,围绕建材工业发展聚集了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产业工人。进入新的发展时代,建材工业必然要从规模型向质量型方向转变,必须在优胜劣汰中淘汰落后企业,企业必须具有经营规模,产业的集中度必须得到提高。为此建材行业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出台了一系列遏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推进兼并重组、规范发展导向的政策规定和行业导向目录,从多方面推进产业组织结构优化。近10年来整个建材行业企业数量从最高峰值的30多万家减少到目前不足20万家,水泥企业从9400家减少至3000家;砖瓦企业数量下降非常明显,20年间企业数量从9万家减少至3.5万家;非金属矿山企业数量从10.6万家减少至4.2万家。

  大量的实践证明,行业去产能必须坚持两条:一条是必须坚持政策去产能,一条是必须坚持市场去产能。为此,在政策去产能方面,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已再一次形成了《关于依据综合标准细化水泥、平板玻璃落后产能淘汰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的补充规定》并已报工信部希望批复转发,建材行业所有产业在联合会统一部署下都已着手编制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规定,其目的是进一步制定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标准,尤其通过细化出环保标准和能耗标准作为淘汰落后产能的主要依据和抓手,解决过去淘汰落后产能的规定太原则、要求比较笼统、不好操作、无法对号入座的问题,以推动去产能的全方位突破。同时,在实践中又探索和总结了用市场的机制去产能,即在一定区域内通过产能整合、股权整合组建区域联合平台公司,既能防止区域内恶性竞争,也能统一治理各产业存在的不规范行为。目前水泥行业已有淄博联合、内蒙古水泥集团、吉林水泥集团、辽宁云鼎水泥平台等试点,其目的是将这些平台由经营权整合真正走向产权整合,进而真正实现各产业各区域靠自身的力量推动落后产能的退出。

  坚持推动行业中各种不同类型的联合重组既是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又是产业优化升级的途径与载体。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推动下,以中国建材和中国中材两大央企重组、北京金隅集团和河北冀东水泥集团的重组为标志,建材行业企业间的重组跨越到集团公司之间的重组,打破了只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局限,促进了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推动了产权组合与资源流动配置方式的创新,不仅在整个建材行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更是触动和带动了更多企业、产业间的重组和重组方式的创新。

  坚持推进水泥产业的大企业在产业集中度提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合并、股权收购、资产收购、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等多种形式,实施企业间的联合重组,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体现了合作共赢与整合效应,水泥产业出现了崭新的格局。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前10家水泥企业(集团)熟料产能集中度已达64%,比2013年提高12个百分点。2013-2018年全国水泥行业淘汰7000万吨落后产能,2018年底全国水泥熟料总产能17.16亿吨,同比减少5400万吨,在2017年首次由升转降基础上继续降低。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产能置换原则,2018年水泥产业共实施产能减量置换项目14个,涉及产能2500万吨以上,当年新建项目数量明显减少。

  平板玻璃产业前10家企业产能占行业的59%。按照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制定的《平板玻璃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指导意见》测算,“十三五”期间可淘汰落后和压减产能2亿重箱。据不完全统计,通过督查和关停无排污许可证等方式,2017年以来共淘汰格法玻璃生产线15条,产能785万重箱,关停压延生产线6条,产能290万重箱,关停浮法生产线17条,压减产能5660万重箱,合计关停和压减产能6735万重箱。

  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前10家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16%,由于以民营企业为主且企业布局很分散,因此产业集中度还不高。截止2017年瓷砖产能136.28亿平方米,比2014年的139.63亿平方米减少3.35亿平方米,下降2.4%。陶瓷砖企业数量从2014年的1452家,减少到2017年的1366家,减少5.92%。陶瓷砖的产能利用率由“十二五”末的72.9%提升至目前的85%,卫生陶瓷的产能利用率由“十二五”末的91.3%提升至目前的95%左右。

  六、以“创新提升、超越引领”战略为纲,以建材行业文化建设为基,将行业治理和自律融入建材行业四位一体的发展体系

  战略目标的顶层设计和各阶段的实施都有支撑的部署和攻坚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目标,进入了新征程,建材工业在新的历史时期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建材工业发展的新目标是什么,建材工业今天站在哪里、走向哪里,这是全行业都在思考和关心的问题。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组织各方面进行广泛调研,经过缜密思考与论证,2011年就开始制定《2030年中国建材工业 “创新提升、超越引领”发展战略》。“创新提升、超越引领”战略明确提出了我国建材工业2010年至2030年发展的战略思路与目标、战略任务、战略途径、战略重点及战略举措,为新世纪的中国建材工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按照行业协会应起的作用和在任何事物中谁有引领能力和谁能引领则不分组织属性的逻辑原理,勇敢担当,明确了“引领、协调、服务”的协会工作职能,明确了依靠政策、标准、科技引领行业发展的定位,不断加强对行业发展的研究,不断提升行业协会自身服务功能和水平。在实践中认识了履行“引领、协调、服务”首先必须认清行业发展的现状、业态和新的发展与行业经济运行的趋势、规律,认真分析行业发展的特征,找到共性问题和瓶颈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对症下药。看到了问题,就看到了工作方向,在不断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行业发展必须与治理、建设、自律形成四位一体的发展导向格局,形成以战略为目标,规划与结构调整为主线,重要部署和重点攻坚瓶颈为支撑,得到政府政策支持和依靠大企业带头推动为主导的工作体系。战略形成了“宝塔型”实施方案。“宝塔”的纵向布局从上至下为战略发展路径“一条主线”: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一统到底;横向“两翼齐飞”: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创新提升一路到底。战役性工作部署四个攻坚战:去产能、补短板;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建材服务业;绿色低碳节能减排。战术性遍及全方位。创新“三新”:新技术、新标准、新政策。“两个遏制”:遏制新增产能和经济效益下滑。“三个加快”: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新材料发展、加快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加快水泥、平板玻璃“两个二代”研发等等。“战略实施宝塔”的总体布局与发展、治理、建设、自律的“四位一体”的行业发展导向相呼应,例如在治理与自律方面,对产能过剩背景下仍然存在的雷同技术新增产能作出了一系列导向性与遏制性的规定,并不断加强宣传与检查,组织大企业带头遏制新增产能;对一些进入门槛低、只讲发展不讲治理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产业,及时提高门槛提出遏制性发展导向,制定了一大批产业的产品标准,既规范发展又提升发展水平;针对行业内无序恶性竞争,制定了区域治理和区域自律的行业规则、公约;针对忽视行业利益和社会利益、只顾发展忽视环保与生态的行为,不断提出节能减排的新标准、新举措加以引导与遏制;针对只求自身利益,乱作为无序扰乱市场的行为,强调了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的理念,加强了行业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改变了只注重发展而长期偏离治理、建设、自律的不完整、不全面的发展,开始将行业引上全面发展进步的轨道。在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携同各有关专业协会主动推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政府部门出台利于建材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例如,在向工信部报送的《关于完善<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转型升级降本增效的指导意见>的建议》和以专函形式向李克强总理呈递的《关于请求设立水泥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专项资金的政策建议》文件中,提出的设立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停止生产32.5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以及严禁备案和新建扩大产能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建设项目的政策建议均已被国办发〔2016〕34号文件采纳;向国家发改委报送的《关于请求支持建材高科技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和《关于支持建材行业重大装备技术发展的建议》中,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浮法工艺TFT基板玻璃、大尺寸合成石英玻璃、高性能玻璃纤维、高端陶瓷新材料、环保节能型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等)、先进复合材料等被列入《新材料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发改办产业〔2016〕507号),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生产线、高性能氮化硅陶瓷制品生产装备等被列入《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发改办产业〔2017〕2063号)。据不完全统计,联合会以专函和文件形式主动向政府部门报送产业政策建议文件30多件,针对政策文件过程稿向政府部门函复意见、建议70余次,制定落实国家政策的实施性文件20余件,组织编制、出台的规划性、指导性文件20余件。由联合会组织全行业力量开展了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与装备、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技术与装备创新研发(简称“两个二代”)以及建材新材料领域会企联合攻关项目,均取得重大突破。“两个二代”50%以上研发项目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得国家发改委支持示范线建设。组织推荐行业骨干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获得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专项立项共30余项,其中由联合会组织推荐与管理的项目获得国家科研经费支持6.6亿元;开展了190余项建材行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技术交流与评价会,向行业、主管部门发布和推荐了多批建材重点新技术新产品目录共300多项。2013年至今,完成了建材行业归口管理的近200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清理整顿工作,废止了46项不适用标准、提出了743项修订提升计划、提出了一批新兴领域标准制定项目。争取到标准计划超过600余项,发布标准超过400余项。特别是推进完成了GB 175-2007《硅酸盐通用水泥》第2号和3号修改单的发布,取消了32.5等级复合水泥产品;组织起草发布了全国第一批绿色产品评价系列国家标准项目11项(建材行业9项)。

  行业自律成为协会工作与行业治理的重要抓手。建材行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文)出台后,组织全行业贯彻落实国办发〔2016〕34号文件。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全行业基本实现了稳增长增效益,特别是水泥产业和平板玻璃行产业都在近两三年之内实现了历史最高利润水平。经营理念和对市场认知与判断形成了空前的统一,从只关注经营企业转为更加关注经营行业,将企业利益寓于行业利益当中,体现了行业自律和文化建设的成果。有系统、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全行业的自律工作在建材行业发展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横向地看在工业系统中也是不多的,其目的是坚持依靠行业组织的力量,开展行业自治与自律,通过行业协会的组织作用,发挥“指导、服务、沟通、协调、监督、自律”的作用,做到维护国家利益和维护行业利益的统一,维护正义、公平的竞争环境和维护绝大多数企业权益的统一。

  先进的行业文化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空气和土壤。行业文化是什么,该如何更好地认识与理解文化的作用?一个行业的文化是这个行业发展的土壤和环境,文化兴则行业兴,行业发展必须建立健全行业发展的体系,它既包括行业发展,也包括行业建设、行业治理、行业自律,文化则是加强行业建设的思想灵魂。文化具有两面性,文化先进决定着领域的先进、行业的先进,文化落后意味着一个单位衰败的来临。无论在联合会系统还是行业管理当中,文化建设都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2012年以来联合会先后印发了《加强中国建材联合会系统文化建设的决定》《关于贯彻实施“加强中国建材联合会系统文化建设的决定”的工作细则》《推进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系统文化建设的实施指导意见》,形成了“锐意改革进取、致力图强有为、提升引领能力、铸造品牌协会”的24字联合会文化方针。这一文化建设方针的提出,顺应了行业发展和协会自身转型建设的需要,其目的在于提高整体能力、加快发展、增强向心力、提升整体实力。联合会在2017年五届二次会员大会上首次完整地提出了行业文化的概念和内容。其核心内涵是“举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纲,铸爱党爱国敬业爱岗魂,立企业强寓行业兴盛本,树诚信和谐公平竞争德,筑美丽建材员工富裕梦”的50字行业文化方针。随后联合会印发《加强建材行业文化建设的决定》,加强行业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在建材行业繁荣昌盛,将文化自信融入并推动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并举的建材行业发展的新征程,推动建材行业由低端转向高端发展的新征程,营造新时代的建材行业的文化繁荣。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回首过去,我们无比自豪!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建材工业在70年的时间里,演绎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戏,造就出令世界瞩目的“建材第一大国’。如今的建材工业已经从跟跑、并跑向领跑前进,从引进消化吸收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并举,从低端产业向绿色、智能、信息化的高精尖产业转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要通过深刻总结中国建材工业7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经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要清醒看到,建材行业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面临国际环境变化和“三期叠加”转型阵痛,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攻坚克难。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好地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谋划与构建新时代转向高端发展的新蓝图,全面实施“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发展战略,在新的起点上开启建材工业整体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