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策划与准备,日行千里调查采访,匿名暗访与正面交锋,海量资料的查阅,去权威机构检测实物样品,一次次把写好的稿、排好的版全部归零重写重排……6月25日第一篇报道见报,今日最后一篇收尾,《新闻调查·假冒进口锚栓追踪记》圆满结束。
此次调查,我们把记者获得的锚栓生产和销售场景呈现给业界读者,目的始终只有一个,就是报道锚栓行业的真实现状,促使锚栓企业更加规范地进行生产经营。我们把锚栓称为工程中的“隐形王者”,通过调查与报道,欣赏它的荣耀与光彩,聆听它的叹息与困惑。
让我们重新回顾、梳理此次调查报道暴露的锚栓行业和市场现存的一些问题,在清醒的省察中直面顽疾,期待将来有慧剑直斩软肋,塑造王者的辉煌。
无名小巨人
这是一种奇特的产品。它就在我们身边,不显著,甚至是隐蔽的,行事低调,难以让人察觉它的存在,哪怕是在建材大家庭里,它也是沉默的一员。
熙熙攘攘的现代都市里,人们出入于挺拔壮观的高楼大厦,从来没有人注意过五光十色的玻璃幕墙背后有它的身影。
飞速行驶的地铁高铁,乘客为铁路大提速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便捷而欣喜,外形美观的列车吸引了众多赞叹的目光。而它,深深地、牢牢地钉在地铁、高铁每个车站、每段隧道的顶端,将身体锚固进混凝土基材里,默默为铁路工程保驾护航。
它体积小,却能力大。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一次次惊叹于锚栓对于工程的重要作用,与我们生活的极高关联度。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围护外墙、隔墙、幕墙、电梯安装、应急电源、通信设备、管道系统、空调系统、烟火监测和消防系统等等。在这些领域里锚栓往往是承重结构,或者起到结构加固的作用,其对工程的建造和安全使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配得上这样的美称——“沉在海底的巨鲸”、“无名小巨人”。
它是建筑工程和地铁工程中的紧固件,与混凝土基座配合,承载机器重量和负荷,保证机械平稳正常运行。天长地久,风吹雨淋,混凝土基座在使用中会出现风化、严重裂损、不密实等现象,而锚栓,必须足够牢固,以保障工程正常运转。
由于锚栓在现代工程中的使用量极大,又涉及工程安全,将其比喻为王者并不为过,但同时也不得不给锚栓加一个“隐形”的定语。
哪怕山崩地裂,优秀的锚栓,坚强的王者,依然坚固,保护生命线工程的安全。
不惧天地变色,却怕假冒伪劣——此次新闻调查,我们感受到王者的叹息,锚栓的无奈。准入门槛的缺失,监管的无力,招投标中的灰色行为,竞争的无序……是阻碍锚栓行业发展的软肋。
呼唤准入标准
锚栓“隐形”除了因为其使用时大多是多个锚栓同时承力,施工单位无法及时发现单个锚栓的质量问题,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原因,一是国家标准更新速度没有跟上新产品的更新速度,比如化学锚栓就没有针对化学胶管的相关标准。二是监管的缺位,造成了许多小企业甚至小作坊,大量生产质量低劣的锚栓产品。
锚栓进入我国,并开始广泛应用以来,确实存在过一段时间的标准空白期,直到2004年当时的建设部发布了JG160-2004《混凝土用膨胀型、扩孔型建筑锚栓》,才填补了锚栓标准的空白。该标准的适用范围主要是以普通混凝土为基材的膨胀型、扩孔型建筑锚栓,只对基本锚固性能要求和锚栓有疲劳性能要求、抗震性能要求时施加了强制性条文。
而另一部国家标准GB22795-2008《混凝土用膨胀型锚栓 型式与尺寸》于2010年才开始实施,且内容只涉及锚栓的形式与尺寸。这两部标准囊括的锚栓种类,与现在建筑业应用的锚栓种类相差甚远。而且这两部标准对锚栓产品质量的划分,没有便于操作的线性标准,也就造成了难以监测产品质量。
根据调查,锚栓行业确实存在数量众多的小企业、小作坊,其不仅工艺落后,产品质量更是堪忧。记者将暗访时获取的锚栓送到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和国家工业建构筑物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进行检测,得出检测报告后,本报请权威专家解读的结论为,该锚栓是典型的业内常见的8.8级“B货”。这种产品缺乏柔韧性,若被用于建筑物连接数颗锚栓的群锚中,很容易造成当某颗锚栓承力较大时,因缺乏柔韧性无法传力于其他群锚中的锚栓而断裂,将会产生连锁反应而导致整个结构倒塌。
同时,调查显示,一些小企业、小作坊往往产品质量难以保障,还存在明显的生产资质问题和安全隐患,这些问题比较易于进行监管。
“真金”何处寻火炼
人们常说“真金不怕火炼”,但是,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火”,真金也会无奈。锚栓的耐火、防火检测就面临这样的尴尬。
2个小时耐千度高温,是我国对“通风空调专业、电气专业”等涉及的混凝土用切底机械锚栓、化学锚栓的防火要求。
地铁、铁路用锚栓,也必须达到这样的要求。然而在我国却极少有可以检测锚栓防火性能的实验设备。
当记者把采集到的锚栓样品带回北京,欲送第三方检测机构做实验时,问询几家业内知名的建材检测机构,均被告知不具备耐高温或防火测试的设备。
检测设备的缺失,使得锚栓产品防火性能的好坏全凭企业自己的描述,相关的使用单位和质量监督部门都无从验证。
防火检测设备的落后使监督环节显得十分尴尬,锚栓产品的性能也打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同时,因国外有相应的检测设备,使得国际品牌纷纷出具国外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用以证明产品性能。而国内的厂商则因为天然的劣势被拒之门外,失去与国际品牌同场竞技的机会。
扫清“灰色地带”
在此次新闻调查中,记者接到的另外一条重要线索是地铁锚栓招标过程中存在舞弊现象。针对这一举报记者也进行了深入调查,虽然结果仍不明确,但还是掌握了几点事实。
一是,记者获得了一份广州地铁招标文件截图,其中“固定锚栓技术要求”的最后写有“合同推进品牌:上海文阳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倍握实)、慧鱼(太仓)建筑锚栓有限公司、喜利得(中国)商贸有限公司”的文字。二是,记者并未查询到上海文阳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工商注册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第二章第十七条规定:“招标人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的,应当向三个以上具备承担招标项目的能力、资信良好的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出投标邀请书。”
据新闻线索的举报人说,锚栓招标的过程中存在很大一片灰色地带,一些违背常理的高价锚栓就是在灰色利益链中产生的。该举报人的话虽然未能获得证实,却也为这一不受关注的招标领域敲响了警钟。毕竟没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媒体,本报会对此一直关注下去。政府相关部门在加强监管、构建各行业健康的招投标环境的工作也依然任重道远。
“中国制造”的责任与使命
调查期间,记者与国内、国外的企业都进行了接触。可以看到一些国内企业有实力、有技术,也能看到国外企业的品牌意识,还有许多在低端区域挣扎的小微企业。
对于那些有实力的国内企业来说,应当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并且想方设法谋求行业的发展。比如:国内缺少对锚栓进行防火检测的设备,能否联合相关机构与其他同行,共同引进或制造检测设备,为行业发展搭建一个与国外企业相同的平台。最终以行业发展带动企业发展,同时也具备了向世界一流看齐的基础,以及做世界一流企业的机会。
而锚栓行业的小微企业工艺落后,资金短缺,仍然靠低价策略在市场竞争中生存。随着锚栓市场的正规化和监督力度的加强,这种古老的发展模式必然会被淘汰。
假冒进口锚栓是本次调查最初的对象,通过实地走访,可以肯定市场上流通着相当数量的假冒进口锚栓,且这些假冒产品大多数质量低劣,其对建筑安全的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有生产者的责任,有中间商的责任,有使用方的责任,也包括监督部门的责任。要解决这一乱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达成一个以确保产品质量为行业目标的共识,为行业树立一个更良好的形象。
“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没有耀眼的光环,“隐形王者”一直在静静地走着自己的路。谁知平静之下的喧嚣?现在,锚栓行业需要正确的协助和引导,使其在王者的路上走得更坚定、更安全、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