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资讯

“蚌埠硅谷”喷薄待出

来源:蚌埠日报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29日

  薄若蝉翼是玻璃

  如不是亲眼所见,你能相信玻璃可以卷曲成筒状吗?如不是侧身借光端详,你能看见薄若两张A4纸的透光玻璃就在眼前吗?

  蚌埠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超薄玻璃,就这样刷新了人们对传统玻璃的记忆,颠覆了对电子玻璃的想象。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打破了国外对信息显示材料的技术封锁,占领了超薄玻璃的制高点。

  这是一家创设于2013年9月、员工不足200人的小型企业,却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蚌埠的“明星企业”——— 书记、市长、相关局委办频繁带队入企考察,省领导到蚌考察工作期间“顺路”视察,上级媒体采访团入蚌期间特别提出参观要求,都让这家企业广受关注。

  如同玻璃的稳产量产一样,两年里,这家企业稳扎稳打,稳稳地收获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市自主创新特别贡献奖、中建材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建材集团公司特殊贡献奖、安徽工业精品等荣誉,并成功申请专利30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授权专利19项。两年来,这家企业从2014年的销售收入7000万元、利润600万元,做到了2015年的销售收入1亿7000万元、利润3300万元。预计2016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利润突破5000万元。

  谈及公司发展史,常务副总任红灿用“两年时间,十分不易”几个字轻描淡写地作着总结。而在公司的产品陈列室,一字排开、厚度不一的玻璃样品及其对应的时间表,似乎在诉说着每一次厚度调整背后技术攻关的艰辛———

  2013年9月8日点火,9月11日原料进厂,10月26日1.8毫米玻璃下线,11月6日1.3毫米玻璃下线,11月15日1.1毫米玻璃下线,12月9日0.7毫米玻璃下线,2014年6月9日0.33毫米玻璃批量下线,2015年3月0.2毫米玻璃批量下线……从1.1毫米到0.33毫米的全系列超薄玻璃生产,前后不到10个月。从0.33毫米到0.2毫米的极限突破,同样只用了9个多月时间。

  “0.2毫米是目前为止国内外能够实现批量稳产的最薄玻璃,我们企业也因为打破国外产业垄断而成为玻璃行业的一面旗帜!”言及此,任红灿满脸自豪。同时他也感慨,蚌埠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在创设之初便承担起超薄玻璃生产的具体执行任务,在超薄玻璃研发过程中一路冲锋陷阵,但在背后,“大东家”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和中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都给了他们无尽的力量,“如果没有他们支持,0.2毫米超薄玻璃这么快问世绝无可能!”

  据介绍,玻璃的生产过程分为选料、熔化、成型、退火、切裁和装箱等几个环节,但超薄玻璃对每一道工序中涉及的温度、压力、速度、均匀度乃至角度都有很高的讲究和要求,前后充斥着100多种变量,每个过程都充满未知数。为了随时观察玻璃溶液出炉后的细微变化,任红灿和公司的技术骨干没日没夜蹲守在熔炉旁,吃住在熔炉间。到蚌埠工作两年多,连着两个春节没有回河南老家过年。

  变量消除了,技术难题解决了,生产环节也就变得轻松许多。在全封闭的车间生产线上,我们几乎看不到工人忙碌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堆垛机器人。随着手臂上下翻飞,前端吸盘抓、取、放一气呵成,一块块薄若蝉翼的玻璃便轻而易举完成了装箱,不会出现人工“搬十块碎两块”的安全性问题。

  “我们的整套设备全部是自主研发、自主制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任红灿坦言,正是有了这些先进的生产设备,才保证了公司超薄玻璃基板项目取得空前成功,实现了“超薄”到“极薄”的跨越。

  >路径解析<

  早春时节,万物萌动。站在白石山顶往东看,毗邻京沪高铁蚌埠南站的蚌埠(龙子湖)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内,蛰伏了一冬的工地开始勃发生机。年产3万吨电子级玻璃纤维项目、年产8万吨高硼硅玻璃及高档石英灯饰项目、50吨/天高铝高碱高强度触摸屏用保护玻璃项目、1.5GW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项目,与周围已经投产的中航三鑫、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形成交互之势,相互映衬。

  这是一盘棋局,一盘上下游勾连配套、项目间协同配合的硅基之棋,一盘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下的“千亿产业”大棋。

  集中资源引导、整合财力扶持、汇聚精力推进;将培育壮大硅基新材料产业作为发展的重大机遇、产业的强劲支撑、重要的推进抓手......在布局的“十三五”战略高地,蚌埠已经果断启动“千亿硅基”攻坚计划———

  ☆底气☆

  “玻璃城”的优势积淀

  在蚌埠,年过五旬的人对“玻璃城”的记忆尤为深刻。以华光集团、蚌埠玻璃设计院为代表的涉玻企业,曾是蚌埠一个时期的代名词。如今,当一个专业名词“硅基新材料”闯进生活,“玻璃城”所作的所有基础积累与产业积淀,都让这座城市在转型路上变得格外有信心和底气。

  最有条件、最有基础、最具核心竞争力、最有成长性,在市发改委主任吴永彬的总结里,蚌埠硅基新材料的产业优势有目共睹:已经初步构建了以龙子湖区、高新区为核心区域,产业规模全省最大、产品层次高端、研发水平一流的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新型显示、新能源、玻璃新材料三大具有领先优势的硅基新材料产业链条,聚集了一批优质项目和上下游企业,重大项目成果不断涌现。

  翻开硅基新材料的影响力分析手册,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技术水平,地位为“世界第一”、“国内领先”的足足有二十余项:ITO导电膜玻璃产量占全国20%以上份额,世界第一;氧化锆产能达24000吨,世界第一;0.2毫米超薄玻璃基板成套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国际先进;TFT-LCD液晶基板玻璃成套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国内领先;超薄玻璃基板占国内市场35%以上,全国第一……

  在重大项目功劳簿上,“打破垄断”、“填补空白”也成为热词。如开工建设的国内首条触摸屏用高铝盖板玻璃生产线,集成了超薄玻璃成型等多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高铝盖板玻璃生产空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蚌埠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超薄玻璃生产线批量生产的0.2毫米超薄玻璃基板,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等等。

  而作为硅基新材料领域的龙头老大,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已经牢牢占据了国内乃至全球80%以上的高端浮法玻璃设计市场,掌握了超薄浮法、超白浮法、超白压延、硅质原料提纯、电子信息显示基板制备、全氧燃烧、薄膜太阳能电池等一系列核心技术,不仅频频打破国外巨头垄断,更不断创建了民族工业品牌,引领全国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

  因为有了玻璃设计院、中国凯盛集团、方兴科技、中航三鑫等骨干企业的引领,蚌埠已经先后将玻璃新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硅基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等荣誉收入囊中,蓄力产业蝶变。

  “有主线、有骨干、有龙头,下一步关键要在集聚上下工夫。”市长白金明对硅基新材料产业的未来充满期待。

  ☆硬气☆

  “省字号”的产业集结

  2015年9月,全省第一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揭晓。在构筑“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安徽产业蓝图中,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园硅基新材料集聚发展基地位列其中。

  这就意味着,未来五年,蚌埠硅基将可享受到省级政策性聚焦和扶持,并实现“汇聚多方资金干大事”。

  来自市发改委的资料显示,去年,蚌埠在省政府拨付1亿元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落实市级配套资金,设立了总规模30亿元的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拟通过股权、债券投资等方式扶持企业发展。

  能够获得这些基金给养的,主要集中在龙子湖区2.3平方公里的硅基产业园内。目前,该园区已经集聚了近60家硅基新材料产业规上企业,呈现出企业空间集聚、技术集成加快、产业分工趋于精细化和专业化的态势。

  “火车跑得快不快,全靠车头带。”成功转企改制的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以“火车头”的担当,为做大做强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成立了浮法玻璃新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让它如“神一般的存在”,为基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参股中航三鑫太阳能玻璃、盛世光电玻璃等公司,为它们提供了全套生产设备;收购了华光集团、蚌埠化工机械公司、安徽天柱绿色能源科技公司等企业,令它们拨云见日;技术扶持了鑫民玻璃、华强玻璃、和润特种玻璃、翔宇玻璃等一批企业,助它们扎根蚌埠、茁壮发展;招引了台玻玻纤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拓展延伸了产业链条。

  在“火车头”的影响和带动下,去年8月4日,投资100亿元、可形成1.5GW生产能力的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入驻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9月25日,还是在这片土地,又有6个重点硅基工业项目举行了集中开工仪式。

  毋庸置疑,这些企业的迅速集结,都为蚌埠加快完善硅基产业链、打造国内一流的产业基地增添了虎翼。

  ☆勇气☆

  “千亿级”的链式发展

  “到2017年,基地产值突破500亿元,产业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前列;到2020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硅基新材料产业成为蚌埠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已经公开的基地实施方案中,用数字标注的发展目标一目了然。而对比目前现状以及2015年的332.6亿元产值,蚌埠要走的路还很远。

  就在几个月前,市委书记周春雨主持召开了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招商会和重点项目推进会上。会上,众人对硅基产业及其基地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把脉分析,提出综合型龙头企业集聚度不够、产业链部分环节缺失、配套不完善、协同发展不紧密是目前必须正视的短板问题,是下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亟待打通的瓶颈。

  对此,市招商局局长黄穗认为,要启动硅基新材料这台“调转促”的新引擎,“瞄准短板、招大引强、拾遗补缺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于是,市招商局按图索骥、精准发力,围绕硅基新材料产业招商,一路冲锋在前。根据“一个产业一个招商路线图、一个目标企业库、一套班子、一个招商方案”要求,绘制了硅基新材料产业路线图,制作了硅基新材料产业招商宣传片,梳理出新型显示产业链、晶硅太阳能电池产业链、玻璃制品产业链等细分产业链条,明确了链条上拟对接的龙头企业。短短几个月来,相关县区和招商部门已经对接了50余家硅基新材料龙头企业,摸排出有效投资线索10条,并促成了3个项目签约。

  为了推动蚌埠硅基新材料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市政协也积极发挥参政议政的职能,在去年12月报送给省政协办公厅的《社情民意》中大声呼吁:“省政府要定期发布硅基新材料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配套信息,常态化举行与外企、央企、民企对接活动,加强产业配套指导,形成省内硅基企业上下游配套产品合作。”

  而关于坊间提出的突破行政区划约束、统筹推动凤阳与蚌埠合作,实现两地资源共享的建议,关于实业家们提出的在科技、人才等方面给予综合支持的建议,都为蚌埠加快建设千亿级硅基新材料产业提供了可行路径。

  来看看蚌埠打造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雄心”——— 立足安徽,建成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基地;引领全国,打造国内创新能力最强、产业规模最大、产品品种最全、装备配套最优的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面向世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这种自我加压、勇于担当的态度,创先争优、勇争一流的干劲,必将砥砺蚌埠在全面冲刺全省“第一方阵”的追梦路上阔步前行。

  >相关链接<

  安徽省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名单

  去年9月,省政府确定了我省第一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合肥新站区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等14家入围。省政府提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所在市、县和开发园区应完善配套政策,营造良好环境,推进项目建设,培育壮大企业,确保完成基地各项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基地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名单如下:

  ☆合肥新站区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合肥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合肥高新区智能语音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合肥、芜湖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亳州谯城经开区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园硅基新材料集聚发展基地

  ☆阜阳太和经开区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滁州经开区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马鞍山经开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芜湖鸠江经开区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芜湖三山经开区现代农业机械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宣城宁国经开区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铜陵经开区铜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安庆高新区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