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隅集团 曾劲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近年来,北京金隅集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各级政府以及中国建材联合会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集团广大干部职工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奋发有为,在推动金隅加快产业创新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中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金隅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充分体现出“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实践成果。集团坚持新发展理念,精准服务首都战略定位,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努力践行国企使命和责任,推动金隅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迈入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今天,很荣幸能代表金隅集团参加中国建材联合会建材服务业创新发展大会,借此机会向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汇报一下金隅集团近年来推进创新发展的成果。
一、金隅集团基本情况
金隅集团前身为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局,历经企业化、集团化、股份化、证券化、整体上市等改革改制,已发展成为北京市属大型国有控股产业集团。主营业务为“新型绿色环保建材制造、贸易及服务,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拥有金隅集团及控股的冀东水泥、冀东装备3家上市企业。是全国最大的建材制造商之一和环渤海经济圈建材行业的引领者,是北方地区最大、中国第三、世界第五大水泥企业。北京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和最大保障性住房开发企业,北京最大的投资性物业持有者和管理者之一。
金隅集团坚持改革、不断创新,努力探索一条国有传统大型企业集团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截至2017年底,集团资产总额2347亿元,职工近6万人。实现营业收入800亿元,利润4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北京市属国企和国内同行业前列。在2017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204位,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榜单第69位。
近年来,金隅集团不断加大拓展力度,努力探索全方位、多层次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之路。金隅重组冀东成为我国水泥行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实施的最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案例,谱写了中国水泥行业时代改革新篇章。金隅集团实现整体上市,成为首都国企改革新样本,并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混改典型案例。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引领,以“政府好帮手,城市净化器”的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模式树立了行业“金隅转型”新标杆。以国企的责任使命担当,积极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中彰显出首都国企风范。通过改革创新实践,使拥有60余年历史的传统制造业国企不断开拓服务型制造的新途径,也为传统建材企业的转型提升、创新发展做出新探索。
二、金隅创新发展路径
金隅集团发展的历史,正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断探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缩影,与持续深化创新改革实践密不可分。“十二五”期间,集团积极应对外部挑战,坚持走“整体、集约、循环、创新、和谐”的金隅特色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有的全产业链优势不断加强,核心产业实现强势快速发展。
按照“国际知名、全国领先的建材产业集团”的发展定位,集团“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打造价值追求型、服务创造性、品牌效益型企业,成为以产业为依托、以服务为引领的美好都市生活创造者,这既是对金隅集团转型升级之路的深刻总结,也是对集团积极推动建材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最好诠释。
进入“十三五”,集团积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非首都功能疏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企改革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历史性机遇,以价值创造为核心,坚持绿色智能、低碳生态,不断优化京津冀产业战略布局(战略重组、资源整合),始终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绿色转型升级),持续提升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的能力(创造服务新价值),推动产业向着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不断攀升,探索出一条建材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独特路径,为金隅进入世界500强,实现新时期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以战略重组促资源高效整合,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2016年的金隅冀东战略重组引发行业巨震,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一次重大影响力事件。政府支持、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是金隅冀东重组成功的秘诀。重组是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决策的具体实践,是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对于重塑行业形象,提升产业集中度、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有利于形成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示范作用,也符合京津冀协同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民生需求。重组效应引领全行业价值理性回归,带动水泥全行业实现盈利,规模效益和综合价值效应得到充分显现。
近期,调整后的金隅冀东资产重组方案成功获准,重组有关的重大审批事项全部完成。按照中国证监会审核要求,金隅集团将依法合规做好后续相关工作,此举妥善解决了金隅集团与冀东水泥两家上市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重组完成后,金隅冀东熟料产能超过1.1亿吨,水泥产能达到1.7亿吨,产业规模位居中国第三、世界第五。水泥主业与混凝土、砂浆、骨料、环保、外加剂、耐火材料、装备制造与研发等产业形成了规模化的产业链优势,并与集团其他业务板块形成相互支撑的战略格局,同时依托自身产业链的集团生产性服务业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集团的市场掌控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为行业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集中度、促进产业向着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基础。
今年年5月,金隅集团主动参与天津市国企混改,收购天津建材集团55%股权。这是继战略重组冀东发展集团后又一次顺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导向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建材产业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区域产业资源优化整合、转型提升的又一次重大成果。控股天津建材集团后,金隅集团一方面将充分整合现有优势,把新型建材制造和房地产业做强做优做大;另一方面将充分发挥天津拥有港口和自贸区的区位优势,将商贸物流业务深度整合,在天津建设全国一流的商贸物流业务平台,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服务业,使之成为金隅加快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业务支柱。
(二)践行绿色理念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遵循
绿色发展优先战略是金隅实现传统产业创新引领的基础。金隅多年来推动水泥企业协同处置服务城市环境需求,为行业树立了绿色转型的标杆,成为创新引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行业先行者,并树立起“城市净化器、政府好帮手”的金隅产业服务新形象。
近二十年来,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集团将传统产业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相融共生,率先依托水泥窑开展协同处置城市工业废弃物的探索,建成并运行了国内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危险废物示范线以及第一条资源化处置市政污泥示范线。金隅琉璃河水泥厂历经十年的艰苦攻关,研发出自有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内首条水泥窑处置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示范线。打造了以水泥窑协同处置为核心,以资源化再利用为目的,以工程承包、技术服务、运营管理为手段的水泥产业绿色环保服务发展模式。逐渐建立了覆盖工业危废、生活污泥、飞灰、污染土壤等多个方面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废物体系,集团的产业结构更加完善。
挖掘废弃物更大的价值,也是给传统产业输入更强大的生命力。创新成就了金隅水泥环保事业在城市环境服务中的重要地位,实现了水泥企业与社会环境的有机融合。今天,北京市95%的城市危险废弃物、25%的城市污泥以及所有的城市垃圾焚烧飞灰均由金隅承担处置,我们在奥运会等国家重大活动中承担着重要的环境服务保障。在京水泥企业已全部转型为城市基础设施成为环保科技企业,近年来共处置各类工业危废、污泥、飞灰共计140余万吨,污染土100余万吨。金隅重组冀东后,集团加快用先进的环保和协同处置技术推动各水泥企业的绿色转型,在各省市已建成并运行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的水泥企业15家,危险废物许可处置能力30余万吨/年,市政污泥处置企业5家,综合处置能力20余万吨/年,生活垃圾处置企业1家,综合处置能力15.5万吨/年。
金隅集团注重在创新实践的积累中持续完善金隅绿色环保服务体系,并成为水泥企业绿色转型的有力支撑。逐步打造集设计、科研、质检、工程咨询、工程监理为一体的金隅环保服务产业体系,为集团乃至全国水泥企业向绿色环保转型提供强大的技术后盾。
金隅集团绿色转型的成功,得益于集团前瞻的发展战略,更离不开大力强化的科技创新支撑。以金隅中央研究院为依托,集团建立起“1+N”多层级的科技创新体系和平台,打造了各核心业务板块和企业的多个技术创新平台,为推动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集团近年来共承担2项“973”项目,10余项“国家863”等项目,参与制定了2项协同处置国家标准。大力推动水泥企业创新研发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使传统水泥企业的优势转化为城市环境服务的利器。
按照“十三五”规划,集团推动五大创新工程加快产业创新转型。创新“互联网+”融合发展,创新科技引领,强化产业支撑,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绿色制造、绿色建材、绿色建筑、绿色环保等领域研发形成一批行业领先、具有独特竞争优势和市场需求空间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集团继续发挥冀东装备产业优势,在曹妃甸建设金隅•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产业园,打造金隅装备制造业平台,拓展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生产制造服务,创建绿色工厂、智能工厂,为实现智慧金隅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三)融入国家战略,服务首都功能定位,创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价值
金隅集团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及市国资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准确把握首都发展的本质要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积极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以首都功能定位转型升级全部在京工业园区,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
集团将现有在京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定位为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积极挖掘“城市资源”价值,利用疏解腾退出的土地房产发展培育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新产业新业态,努力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积极规划建设高新科技创新园区和文化创意园区,以宝贵的产业土地资源创造服务首都发展新价值。
在海淀区西三旗区域,结合中关村科技创新资源优势,集团打造了两个创新园区。一是通过对金隅天坛家具原厂区进行改造升级,与政府共同打造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金隅•智造工场”,着力发展文创产业及智能制造产业,吸引并聚集了一批国内外高端创新要素,打造集智能制造技术研发、设计、展示体验及配套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枢和区域新地标。二是利用金隅原传统制造业厂区腾退后的土地资源,与海淀区政府、中关村科技园合作建设中关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园。在怀柔区,我们将停产后的金隅兴发水泥厂按照工业文化遗址的路径,对现有建筑物进行改造,正转型成为怀柔科学城和国际会都的配套延伸,打造特色小镇,努力由传统水泥制造企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
2、在全力服务首都历史街区保护中探索产业服务新价值
金隅集团充分发挥产业链优势,积极探索老城区开发更新改造新模式。通过实施南锣鼓巷修缮整治运营项目,探索老旧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发展的新模式,在服务首都城市建设的同时,全面提升服务城市的综合实力。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及文物保护的要求,实现区域整体风貌保护,通过人口疏解、居民住房改善及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引入适宜区域发展的业态,显著提升区域环境品质,努力打造精品项目和样板工程。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综合体现,打造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复兴新模式。
3、在保障重大项目建设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产业服务品质
打造以体系化、智能化、高端化为核心的绿色环保建材全产业链生态是金隅“十三五”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通过保障服务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为集团创新产业服务模式,提升产业协同服务品质,打造金隅品牌影响力提供了最佳环境。金隅集团积极承担重大项目建设任务,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中充分展现出金隅产业协同服务的高效和品质。
三、几点体会
(一)政策支持是前提
金隅集团作为市属重点一级骨干企业,在推动自身产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中央、各级政府及建材联合会的指导和支持。同时,各项配套政策的出台也不可或缺。金隅战略重组冀东,就是京冀两地领导高屋建瓴,金隅冀东双方开诚布公的结果。全行业要积极寻求政府对传统产业在新经济下创新的政策支持,特别是以政策为指导,以政策为依据,才能保证各项创新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体制机制是保障
创新体制机制保障是服务业创新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金隅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将体制机制改革和产业链协同创新置于核心位置,注重打造适应新产业发展的金隅独具特色的科学管理体系。创新运用虚拟法人、虚拟管控主体等形式,通过“共性统管、个性专管”,创造出金隅特色的“扁平化、区域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组织管控新模式。使重组后的总部管理决策快速延伸到一线企业。
按照“突出主业、强化专业”的管理原则,将冀东水泥、房地产、混凝土等作为专业化二级平台公司管理,成立金隅地产开发集团、金隅混凝土集团,并与金隅冀东水泥、冀东发展集团共同形成四大二级集团的法人实体平台。实现了集中运作、流程顺畅、协同高效、管控有力的专业化组织管控架构,保证了集团产业各类资源真正形成合力。
集团整体上市,进一步为创新发展创造了体制机制的良好环境。体制机制改革为集团组织管控搭建了“四梁八柱”,也为国有大型产业集团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高效管控的新路径。党建成为金隅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坚强支撑和核心竞争力。集团坚持党建创新,创建并不断完善金隅党建三大体系,为金隅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将党委组织体系融入到管控体系中形成金隅独具特色的高效管理体系。
(三)服务国家战略是根本
金隅集团始终践行国企使命责任,作为首都国企,努力成为贯彻北京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承担重大任务的中坚力量,成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服务“高精尖”经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成为维护首都和谐安全稳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在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发现机遇、抢抓机遇,以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实现企业、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新时代为中国建材产业转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金隅集团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和规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推动金隅实现历史新跨越,与各位行业同仁一起,努力为中国建材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时代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