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10—57811516
一、建材行业标准化工作创新发展现状
建材行业标准化工作发展至今,已建立了基本完善的标准体系。截止目前,建材工业现行有效标准共有1726项,其中国家标准678项、行业标准954项、建材军用标准94项及协会标准8项。现有全国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15个、分技术委员会(SC)18个、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3个及标准化归口单位2个。
近三年来,按照国标委和工信部关于标准化工作改革创新的总体要求和联合会提出的引领、协调、服务行业发展的工作部署,不断提升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扎实推进建材行业标准化工作创新,主要有五个亮点。
㈠重视重要标准的制修订,有力促进了建材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在传统重点建材产业领域,着力推进《通用硅酸盐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砖》、《卫生陶瓷》等国家标准的提升修订,提高标准准入门槛,尤其是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在通用水泥标准中取消了复合32.5水泥,在陶瓷砖标准中增加了限厚指标,在卫生陶瓷标准中不仅提高了节水指标要求,并增加了轻量化指标等要求,这些重要标准的修订对行业调整结构、节能减排、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新材料产品标准的提出制定方面,完成了《超白浮法玻璃》、《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用基板玻璃》、《薄型陶瓷砖》、《多晶硅生产用氮化硅陶瓷绝缘件》、《格构式自保温混凝土砌块》、《自保温混凝土夹芯墙板》等一批对行业转型升级有重要影响的新标准制订工作,对建材新兴产业、新产品推广应用起到重要促进和支撑作用。此外,还完成了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12个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协助环保部提升修订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为这些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和促进节能减排提供了重要支撑。
㈡开创建材行业协会标准,形成了与政府标准有效协同优势互补的工作机制
政府标准制修订工作资源有限、计划性强。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通过制订更先进标准引领行业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行业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时效性和先进性,使标准在行业紧迫的转型升级、调整结构、淘汰落后工作中发挥引领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标准转化,并与现行国标、行标等政府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形成互补并相互支撑,联合会率先提出并颁布了《中国建筑材料协会标准管理办法》,确定了协会标准制修订遵循先进性、及时性、一致性、提升性、引领性等工作原则,围绕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和创新发展,制定并发布了《水泥制造能效测试技术规程》、《建筑卫生陶瓷生产企业污染物控制技术要求》、《水泥二代技术与装备验收规程》和《平板玻璃二代技术与装备验收规程》等8项引领行业发展急需的协会标准。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其中两项能耗基础类的协会标准在国标委的支持下,完成了向国标过渡的立项工作,其中一项还被列入国标委“百项能耗推进工程”项目。有2项新型墙体材料方面协会标准在工信部的支持下已成功转化为行业标准计划。对正在实施的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装备和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技术装备的创新工作,联合会制定并发布了《水泥“二代”技术与装备验收规程》和《平板玻璃“二代”技术与装备验收规程》协会标准,以确保创新成果的先进性、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实践表明,通过协会标准的先行先试,既可保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成功立项、完成质量和完成进度,同时也使得协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成为引领行业创新发展、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抓手。
联合会的协会标准创新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去年国务院参事室及国家标准委有关领导多次到联合会调研我国标准化体制改革问题,听取协会标准创新发展情况的汇报。今年国标委正式批复联合会成为第一批也是建材行业唯一开展团体标准的试点单位。
㈢创新行业标准化工作管理机制,行业标准化工作水平明显提升
为提高建材行业标准化工作水平,加强标准化工作队伍建设,联合会制定并发布实施了《建材行业标准化工作人员资质管理暂行办法》,开创了行业标准化工作人员资质培训和水平认定制度,有针对性地对建材领域标委会委员和企业标准化工作人员开展标准化知识培训,约800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工作受到了参训人员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联合会积极参加国标委组织的标委会考核管理办法试点工作,通过对14个标委会的现场考核,提出了适合建材行业的评估试点考核方案,我们还将考评结果纳入此次先进标委会的评选依据,促进了标委会工作的改进和提升。在近两年国家质监总局和国标委开展的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评审中,建材行业有四个标准项目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㈣加大标准宣贯工作力度,有力促进了重点标准法规的实施
为切实贯彻执行建材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国家标准,联合会组织标委会和有关单位,编制了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12个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国家标准宣贯教材,开展了各项新标准的宣贯培训活动。为配合水泥能耗限额和污染物排放国家标准的有效实施,联合会特别提出了水泥能耗系列标准,制定了制修订工作计划,目前已编制完成《水泥制造能耗测试技术规程》及《水泥制造能耗评价技术要求》国家标准计划;制定了《水泥能耗标准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和推进工作方案》和《贯彻实施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了水泥能耗标准实施的目标和具体工作措施,有力促进了这些标准在行业内的贯彻实施。
㈤积极推动标准国际化,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取得新突破
目前,建材行业国际标准转化率达75%。2008年以来由我国主导制修定的建材行业国际标准提案项目已有27项立项,已制定完成并正式颁布的国际标准12项。除了在测试方法方面的国际标准取得突破以外,《羊毛吸声绝热制品》和《绝热用硅酸铝棉及其制品》产品标准在ISO/TC 163“建筑环境的热效应和能源利用”委员会成功立项,实现了我国首个建材产品类国际标准立项,将有利于中国产品和技术走向国际市场。
二、改革创新进程中建材标准化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㈠面临的机遇
1.国务院发布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明确了标准化工作改革创新方向
《方案》提出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有效支撑统一市场体系建设,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这为我们建材标准化工作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2.建材行业面对的严峻形势为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提供了发挥更大作用的空间
当前,我国建材行业的发展正在从规模速度型向创新驱动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转变,行业发展面临着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转型升级步履艰难、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技术研发与储备不足、制约瓶颈尚未突破、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乏力、兼并重组徘徊不前、发展布局亟待调整、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巨增等一系列严峻挑战。行业面对的严峻形势在很大程度上与标准的创新提升和贯彻实施密切相关。标准化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促进行业调整结构、淘汰落后、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建材行业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着标准水平不高,一些标准制修订缺乏正确的需求导向和目的,一些标准制修订脱离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别是与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淘汰落后不挂钩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标准化工作面对的任务要求,也是标准化工作创新与提升的空间。
3.建材行业标准化工作积累的经验为进一步改革创新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近几年来,建材联合会十分重视标准化工作的创新与提升,明确提出标准创新是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在国家标准委和工信部的指导帮助下,在全行业标准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建材行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率先开展的协会标准制定、标准化工作人员资质培训等工作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和好评,许多产业协会例如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建筑与卫生陶瓷协会已积极行动起来,和联合会协同合作,开展协会标准的制定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这些标准创新工作为进一步提升建材标准化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㈡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建材行业创新发展的要求和结构调整的需要相比,建材行业标准化工作总体上还不适应和跟不上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1.政府标准制修订的时效性亟待提高
由于政府标准制修订计划性很强,一些项目从立项、论证、批准实施过程时间较长,使标准制定往往滞后于实际需要,不能及时发挥标准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在促进行业控制总量、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直接、或不明显。
2.标准水平与技术创新发展不协调不同步
一些标准立项和制修订时,对行业发展的现状研究不多不深,对行业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水平更是缺乏了解,因而制修订中标准提升的目标定位,存在人为的、主观的行为,有的甚至是为完成任务而制修订标准、或为单位和个人创收而制修订标准。这些问题尤其表现在技术创新成果的标准化转化、节能减排标准的提升、新兴产业的拓展与应用领域的扩大等方面,导致新标准的研制跟不上行业进步和市场需要。在另一方面,一些标准的指标水平往往顾及和迁就落后企业的要求,反而使标准成为落后技术和产品的保护伞,成为行业技术创新与进步的障碍。
3.政府标准制定主体多,管理多头协调难度大
正像国务院发布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中指出的,标准制定由于政府管理多头,造成效果差。涉及建材相关标准的管理部门有国家标准委、工信部、住建部、环保部等政府部门,制定主体单位多,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往往造成同一产品相关标准交叉且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使得标准的实际作用无法发挥,甚至有的标准发布了五年基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当前,政府标准化工作管理体制改革正在抓紧推进,国务院成立了部际协调工作机构,标准法的修订也在加快进行,期待这一问题能够尽快得到改善。
4.标委会建设和改革必须提到议事日程
长期以来,在标委会管理体制上还存在责、权不对等的问题。联合会只是受政府主管部门委托组织开展建材行业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缺乏对行业内标委会工作的管理权,没有严格的考核标准,更缺乏调整与退出机制。有的标委会委员政策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都很低,有的标委会挂靠单位对标委会建设和管理重视不够,有的标委会秘书处甚至只安排一名兼职工作人员,秘书处形同虚设,有的秘书处挂靠单位只是为了利用标委会牌子,不履行标委会职责。
造成这些问题既有现行标准化工作管理体制与改革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原因,也有对标委会管理不到位、标委会责任意识不强、创新意识薄弱等原因。为此必须切实推进标委会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要敢于突破现有标委会管理体制,在标委会的建设方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监管机制。
三、建材标准化工作创新提升目标和主要工作措施
㈠总体目标
建材标准化工作创新提升的总体目标是:树立标准创新提升是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的意识,建立健全建材行业标准创新工作体系,建立标委会秘书处竞争机制和工作绩效考核标准,创新标准制修订体制机制,强化标准立项的创新性与针对性,提升标准水平和时效性,加强标准的宣贯执行与实施,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和国际化步伐,紧扣行业转型升级,为建材行业实施“创新提升,超越引领”发展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㈡创新提升措施
1.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精神,增强标准创新提升的自觉性
⑴认真学习国家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精神,把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改革创新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提高到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改革目标与措施,坚持实践第一,大胆探索新形势下行业标准化工作创新的路径,构建一个责任清晰、作用明确、调控有序、管理规范的标准化工作体系。
⑵按照国家标准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总体要求,认真实施《关于创新提升标准,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直面建材行业产能过剩、结构调整、淘汰落后、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主动将工作的着力点聚焦在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制约瓶颈,从标准立项、制修订和贯彻执行等各个环节入手,强化标准立项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提升标准的先进性和时效性,突出标准实施的作用和效果考核,充分发挥标准引领支撑行业创新发展、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
2.认真做好行业标准化工作改革试点,促进建材行业标准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⑴在国标委和工信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建立对标委会的工作考核机制、标委会委员资质和履职行为的评价,建立标委会秘书处竞争与退出机制,规范标委会工作程序,明确标委会秘书处挂靠单位的资质门槛、人员配置要求和工作条件,探索对标委会挂靠单位秘书处人员实施双重管理。
⑵在国标委和工信部的支持下,联合会会同各专业标委会、专业协会和有关单位,积极努力在绿色建材与建材新兴产业等新领域组建技术标委会,服务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探索建立行业标委会工作体系。同时,建立与住建部、环保部等有关部门的标准化工作联系与合作机制,努力实现各类标准之间衔接配套。
⑶继续实施《建材行业标准化工作人员资质管理暂行办法》,建立行业标准化工作人员任职条件、履职要求,并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评价,全面提高行业标准化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和水平。
⑷按照国标委和工信部要求,进一步开展建材行业强制性标准清理整合工作。整合强制性国家标准和强制性行业标准,减少标准数量,系统建立协调配套、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内容科学、实施有效、符合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强制性与推荐性标准配套的技术标准体系。
3.以推动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目的,发挥标准创新提升对引领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⑴针对当前建材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结构调整乏力、节能减排压力巨增等问题,加快提升传统建材产品质量标准门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制修订强制性能耗、污染物排放限额标准,实现对主要高耗能、高排放行业限额标准全覆盖,发挥准入指标对产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的倒逼作用,促进传统建材行业转型升级。
⑵针对建材新兴产业发展步伐缓慢,行业结构失衡的问题,坚持创新驱动,按照联合会制定的《中国建筑材料工业新兴产业发展纲要》,结合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重点做好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非金属矿及制品等方面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同时,做好与用户部门设计标准、应用标准的协同配套和有机衔接,引领新兴产业发展。
⑶将标准制修订计划审查前移,按重大需求优先、宁缺毋滥的原则审核制修订计划。各标委会要紧扣行业发展的急需,超前和有针对性地提出标准制修订工作计划。在标准制修订和审查时,各标委会和标准起草单位要坚持标杆引领,以科技创新成果提升标准的先进性,充分体现行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体现标准水平不断提高,体现标准的时效性,强化实施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标准制修订的责任意识,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标准制修订任务。联合会标准化工作部门要对标准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对涉及控制总量、化解产能过剩、转型升级、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发展新兴产业等方面的重点标准项目进行全程跟踪与考核。
4.完善联合会与各专业协会的工作联合机制,加快建立协会标准化工作体系
⑴依托团体标准试点工作,建立建材行业团体标准创新工作委员会,切实推进建材行业标准化工作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效能提升,打造全国标委会、行业标委会和团体标委会协同发展的标准化创新联合工作体系。
⑵根据国标委探索团体标准工作模式、评价和监督机制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中国建筑材料协会标准管理办法》,加强对建材行业团体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统筹、指导与管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协会标准在响应市场需求快、制修订速度快、先进性强等方面的优势,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打造协会标准品牌。
⑶充分发挥有条件的专业协会与联合会分会的作用,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协会标准,供市场自愿选用,增加标准的及时有效供给。
5.配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快中国建材标准走出去步伐
⑴在做好已立项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以我国技术标准为基础制定国际标准。同时,要争取承担更多国际标准制修订项目,争取承担或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
⑵结合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开展沿线重点国家建材产品标准比对分析研究,以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装备和浮法玻璃技术装备的标准规范为重点,以“二代技术”创新成果为支撑,积极推动我国建材标准的国际化,并做好中国标准的英文版翻译工作。在测试方法标准和产品标准国际化已取得突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中国建材标准走出去步伐。
⑶加快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对参加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机构和专家开展国际标准化知识的培训,培养熟悉国际标准化工作程序与规则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