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山东省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来源: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09日 浏览:
摘要:

本方案从产业范围界定、新材料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形势、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保障措施等七个方面阐述了山东省实施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和相关路径。

为进一步促进我省新材料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发挥好新材料产业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先导作用,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新材料产业范围

  新材料是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三大支柱(新材料、新信息、新能源)之一。相对于传统材料而言,新材料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和先导,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支撑,同时新材料产业本身也是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信部《新材料产业“十二五”规划》定义的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和产生新功能的材料。主要包括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六大领域。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概括是:新材料分为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化工及合成材料三大类。

表1新材料主要领域和分类

①特种金属功能材料

具有独特的声、光、电、热、磁等性能的金属材料。主要包括稀土功能材料、稀有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和其他功能合金。

②高端金属结构材料

较传统金属结构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韧性和耐高温、抗腐蚀等性能的金属材料。主要包括高品质特种钢、新型轻合金材料。

③先进高分子材料

具有相对独特物理化学性能、适宜在特殊领域或特定环境下应用的人工合成高分子新材料。主要包括特种橡胶、工程塑料、有机硅材料、高性能氟材料、功能性膜材料。

④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在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上新出现的具有耐磨、耐腐蚀、光电等特殊性能的材料。主要包括特种玻璃、先进陶瓷、新型建筑材料、人工晶体。

⑤高性能复合材料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异质、异型、异性材料(一种作为基体,其他作为增强体)复合而成的具有特殊功能和结构的新型材料。主要包括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

⑥前沿新材料

当前以基础研究为主,未来市场前景广阔,代表新材料科技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材料。主要包括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生物材料、智能材料。

  二、我省新材料产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省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进程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特别是我省传统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基础较好,优势明显,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强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促进了诸多新材料领域的发展。全省新材料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骨干企业进一步壮大,产业联盟和工业园呈现加快发展态势。

  (一)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我省是原材料工业大省。2013年全省原材料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为4.81亿元,居全国前列,同比增长12.9%,占全省工业的36.36%。其中新材料(不含青岛)企业1300多家,主营业务收入1.41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占原材料工业的29.3%,实现利税、利润分别增长15.8%和19.8%。新材料对传统原材料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从全国来看,我省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和新材料产业基地拥有量均居全国前列,部分新材料产业基地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见表2、表3)。

表2主要省(市)新材料产业情况(2013年)

                                单位:万亿元

             

原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合计

同比(%)

合计

占比(%)

全国

33.92

10.8

6.25

18.4

山东

4.82

12.9

1.41

29.2

江苏

3.84

11.9

1.4

36.5

广东

2.23

13.3

0.74

33.2

浙江

1.68

8.5

0.99

58.9

上海

0.92

2.8

0.72

78.3

湖南

1.15

12.6

0.73

63.5

  *此数据为统计部的数据         **此数据根据国家工信部有关资料测算

  资料来源:《中国新材料产业地图》白皮书(赛迪研究)

 

表3国家“十二五”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基地

1.稀土功能材料基地

重点建设北京、内蒙古包头、江西赣州、四川凉山及乐山、福建龙岩、浙江宁波等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

2.稀有金属材料基地

重点建设陕西西安、云南昆明稀有金属材料综合产业基地,福建厦门、湖南株洲硬质合金材料基地。加快在中西部资源优势地区建设一批钼、钽、铌、铍、锆等特色稀有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

3.高品质特殊钢基地

以上海、江苏江阴等为中心重点建设华东高品质特殊钢综合生产基地。依托鞍山、大连等老工业基地打造东北高品质特殊钢基地。在山西太原、湖北武汉、河南舞阳、天津等地建设若干专业化高品质特殊钢生产基地。

4.新型轻合金材料基地

重点建设陕西关中钛合金材料基地,重庆、山东龙口和吉林辽源新型铝合金材料基地,山西闻喜、宁夏石嘴山新型镁合金材料基地。

5.特种橡胶基地

重点建设北京、广东茂名、湖南岳阳、甘肃兰州、吉林、重庆等特种橡胶基地。

6.工程塑料基地

重点建设江苏苏东、上海、河南平顶山工程塑料生产基地及广东改性材料加工基地。

7.高性能氟硅材料基地

重点建设浙江、江苏、山东淄博、江西九江、四川成都高性能氟硅材料基地。

8.特种玻璃基地

重点建设陕西咸阳、江苏、广东、河南洛阳、安徽特种玻璃基地。

9.先进陶瓷基地

重点建设山东、江苏、浙江先进陶瓷基地。

10.高性能复合材料基地

重点建设江苏连云港、山东威海、吉林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基地,重庆、山东泰安、浙江嘉兴等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基地,北京、广东、山东等树脂基复合材料基地,湖南碳/碳复合材料基地,四川成都综合性复合材料基地。

  资料来源:工信部《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产业门类多,产业基础较好,一些行业和企业在全国比较优势明显。上述六大新材料领域我省均有分布和发展,有些行业在全国具有较好的产业和规模优势,产业特色明显,有些新兴行业技术创新领先,发展前景广阔。从骨干企业看,销售收入突破100亿的有4家:万华集团、东岳集团、南山铝业和翔宇化纤分别达到302亿、221亿、145亿和127亿元,50亿以上的有2家,丛林铝材和金晶集团分别达到98亿和50亿元,另外,泰山玻纤、泰和新材、蓝星玻璃、山东鲁阳、首钢磁性材料等5家企业突破10亿元,在诸多新材料领域形成了较强的产业和规模优势。

  1.在全国已形成较好的产业规模优势的产业领域:

  聚氨酯。以万华集团、莱阳巨力、淄博蓝星东大等龙头企业为主,形成从原料到中间体再到终端产品、工程施工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万华集团MDI年生产能力224万吨(宁波120万吨、烟台80万吨、匈牙利24万吨),规模居世界首位。2013年搬迁异氰酸酯一体化项目、环氧丙烷及丙烯酸酯一体化项目陆续投产,在异氰酸酯产品系列、石化产品系列和相关交叉产品系列,形成一大批新材料和新产品,自主创新的特种异氰酸酯项目进入细分设计和关键设备采购阶段。

  高性能氟硅材料。以东岳集团为主,现为亚洲规模最大的氟硅材料生产基地,年生产新型环保制冷剂60万吨、含氟高分子材料8.5万吨、烧碱用离子膜5万㎡、硅橡胶及硅油4000吨,形成了从萤石初加工到功能膜材料完整的产业链,建成了全国第一家以氟化工高分子材料和绿色环保制冷剂为主的氟硅化工产业园。

  先进陶瓷。主要集中在淄博、济南、潍坊、东营等地,是全国重要的结构陶瓷、功能陶瓷和电子陶瓷生产地区。淄博市依托国家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中材高新、华创精细陶瓷、硅苑科技等企业为主,联合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成立先进陶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了集研发、孵化、人才培育与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和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于一体的淄博高新区先进陶瓷产业创新园。中材高新的熔融石英陶瓷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国内最大、国际上仅有的三家生产企业之一,国内市场占有率40%;华创精细陶瓷承担的“863”陶瓷柱塞和缸套项目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国内第一;山东国瓷是国内唯一一家商业化生产高档纳米钛酸钡的厂家,拥有国内最大的电子陶瓷材料规模化生产基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

  特种玻璃。山东金晶拥有在线低辐射镀膜玻璃年产300万㎡和离线低辐射镀膜玻璃年产1240万㎡的生产能力,是全国最大的低辐射镀膜玻璃生产基地;威海蓝星是全国最大的在线镀膜玻璃研发生产基地,年产阳光控制、低辐射等镀膜玻璃3200万㎡。

  高性能玻璃纤维。泰山玻纤年产玻璃纤维60万吨,生产能力居国内前三,近年来相继研发出高模量玻璃纤维和耐酸玻璃纤维等新产品,并在邹城建成了以生产电子细纱及电子布为主的玻纤生产基地。

  高性能铝合金。南山铝业和兖矿铝材相继引进世界先进的150MN正反向挤压机及自动生产线,铝加工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南山铝业年产20万吨超大规格、高性能特种铝合金材和年产2万吨航空航天用高强度精密锻件生产线新建项目即将投产;丛林集团以研发生产高速列车、国防军工、船舶汽车等工业铝合金型材为主,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70%以上。

  新型隔热保温材料。山东圣泉是亚洲最大的酚醛树脂生产基地,年产新型节能阻燃建材、电子、航天航空、高档摩擦等多用途的酚醛树脂产品30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30%,是国内最大的外墙保温材料生产基地;山东鲁阳拥有20万吨陶瓷纤维制品及10万吨岩棉保温材料生产能力,是亚洲最大的陶瓷纤维制造基地。

  2.具有显明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

  粉末冶金材料及制品。以莱钢粉末冶金、莱芜新艺冶金、山东金麒麟等企业为龙头,制粉、制品能力约占全国的30%。莱钢粉末冶金是国内规模最大、品种齐全的钢铁粉末生产企业,年生产还原和雾化系列铁粉10万吨,并牵头联合北京科技大学等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21家,成立“钢铁粉末冶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莱芜新艺冶金年产2万吨粉末冶金制品、3万吨高密度轿车变速箱齿轮,是长江以北最大的轿车零部件粉末冶金制品生产基地;山东金麒麟年生产汽车(轿车)刹车片2500万套,有3100多个品种,其中有1600多个品种通过了欧盟E-MARK产品质量认证,是我国摩擦材料行业规模最大、出口量最大的外向型、高新技术企业。

  高端金属结构材料。中航钛业拥有钛合金大型铸锭熔炼、大规格棒材锻造和坯料热处理三条国际先进水平生产线,钛合金大型铸锭和直径300mm以上棒材已成功应用于先进航空航天飞行器等军品制造,产品工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天润曲轴率先研究开发以球墨铸铁替代锻钢内燃机曲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40%以上,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曲轴专业生产企业。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碳纤维。威海拓展拥有从纤维到制品完整产业链,年产GQ3522(T300)、 GQ4522(T700)、QZ5526(T800)碳纤维2200吨、碳纤维预浸料1000万㎡、碳纤维系列制品800万件,碳纤维生产规模全国领先;泰山体育年产碳纤维自行车10万辆,位居同行业第一;胜利新大集团自主研发碳纤维连续抽油杆、碳纤维石油套管、碳纤维复合材料桥塞等系列产品,在油田应用中走在世界前列;济宁碳素集团下属科能新型碳材料与武汉科技大学联合研发煤系沥青基碳纤维,自主研发了国内第一台煤沥青专用纺丝机,填补国内空白。

  芳纶。烟台泰和新材料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高性能纤维研发和生产基地,年产间位芳纶7000吨,芳纶纸500吨,居世界第二位,年产对位芳纶1000吨,居世界第五位。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济宁翔宇化纤、山东爱地等企业率先在国内实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研发和生产,年生产能力4000吨,约占全国产能的1/5。

  3.技术创新领先、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领域:

  稀土新材料。全省拥有矿产品开采企业1家、冶炼分离企业3家、深加工及应用企业20余家,具备从矿山、冶炼分离到深加工应用较齐全的产业链。微山湖稀土是我省唯一的稀土矿产地,资源储量30万吨。冶炼分离企业3家,分离能力17500吨/年,约占全国的17%,列内蒙后居全国第二位。稀土深加工和应用企业20余家,在磁性材料、催化材料、抛光材料等领域生产规模、产品技术等方面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以烟台正海和烟台首钢为主的稀土磁性材料生产企业6家,年生产能力12000吨,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0%左右,产品主要应用于风力发电、汽车、电子信息等高技术领域;以山东天璨、淄博爱亿普等为主的稀土催化材料生产企业6家,年生产石油裂化催化剂25300吨、高效环保脱硝催化剂12000m3,占全国市场20%左右;以淄博鑫方园、烟台鹏宇、淄博包钢灵芝为主的高性能抛光粉生产企业3家,年生产能力9000吨,主要产品用于液晶显示器、精密光学仪器及电子等领域;烟台希尔德、莱芜祥鹏稀土发光材料企业 2家,年生产能力56吨,主要产品为LED荧光粉。另外,还有一些稀土储氢材料、稀土橡胶、稀土镁合金、稀土功能陶瓷等生产企业。

  石墨烯。济宁利特纳米率先建成国际先进水平吨级石墨烯生产线,开发出10余种新型石墨烯纳米材料,并牵头山东大学等5家高校和9家企业成立了山东省石墨烯创新战略联盟,初步形成了以济宁高新区为研发、鱼台为生产基地、青岛、济南等地为应用开发的完整产业链。

  光电子材料。山东天岳与山东大学联合成功实现了SiC半导体材料产业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和封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济南晶正在世界上率先开发出3英寸铌酸锂单晶薄膜产品,成为世界唯一实现工业化生产的企业。

  特种工程塑料。山东浩然特塑有限公司建设国内首条千吨级特种工程塑料聚砜(PSU)、聚苯砜(PPSU)生产线,多项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表4:我省重点领域主要企业2013年发展情况

序号

领域

企业名称

主要产品

年生产能力

销售收入(亿元)

1

聚氨酯

烟台万华集团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

140万吨

302

2

高性能氟硅材料

山东东岳集团

绿色环保制冷剂、含氟聚合物及有机硅材料

27万吨

221

3

先进陶瓷

中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先进陶瓷

28000吨

3.1

4

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钛酸钡粉体材料、多层陶瓷电容器

3000吨

2.7

5

特种玻璃

山东金晶集团

低辐射镀膜玻璃

1500万m2

50

6

威海蓝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阳光控制、低辐射镀膜玻璃等

3200万m2

21

7

高性能玻璃纤维

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含邹城分公司)

玻璃纤维及制品

60万吨

36

8

新型节能环保建材

山东鲁阳股份有限公司

陶瓷纤维及其制品,岩棉保温材料

陶瓷纤维20万吨,岩棉保温材料10万吨。

11

9

山东圣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新型节能阻燃建材、酚醛树脂

30万吨

20

11

粉末冶金材料及制品

莱钢集团粉末冶金

 钢铁粉末

 10万吨

 4.1

12

莱芜市新艺粉末冶金

 粉末冶金汽车零部件

1.5万吨

 1.5

13

山东金麒麟集团

制动摩擦材料

2500万套

7.4

14

高性能轻质合金

南山集团有限公司

大型及超大型铝合金型材

115万吨

145

15

龙口市丛林铝材有限公司

大型及超大型铝合金工业型材

15万吨

98

16

中航钛业有限公司

钛合金

5000吨

1.3

17

碳纤维

威海拓展纤维

碳纤维

2200吨

3.5

18

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碳纤维自行车

10万辆

3.5

19

芳纶

烟台泰和新材集团有限公司

氨纶、间位芳纶、芳纶纸、对位芳纶

32000吨

22

20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山东翔宇化纤有限公司

锦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锦纶系列产品48万吨,超高分子量聚苯烯纤维1000吨

127

21

稀土新材料

烟台正海磁性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钕铁硼磁体

6300吨

 5.4

22

烟台首钢磁性材料

钕铁硼磁体

5100吨

11.15

23

石墨烯

济宁利特纳米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石墨烯

20吨

即将投产

24

光电子材料

山东天岳晶体材料有限公司

碳化硅衬底

10万件

 1

25

济南晶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铌酸锂单晶薄膜

2000片

即将投产

  (三)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成果。近年来我省新材料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科技投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全省新材料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占全省工业领域的25%,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71家,占全省的26%。2013年全省新材料企业R&D经费支出94亿元,申请专利1148个,其中发明专利304个,承担国家863等重大专项49项,省重大专项69项。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在聚氨酯、氟材料、高性能纤维、先进陶瓷、新型隔热保温材料等新材料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稀土稀有金属、石墨烯、新型半导体等新兴领域在全国率先取得创新突破。

  ----万华集团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MDI技术世界上单套规模最大、综合能耗最低、产品质量国际领先。

  ----东岳集团全氯离子膜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优先启动项目,主导产品绿色环保制剂获得国家发明奖。

  ----威海拓展的碳纤维原丝碳化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研发项目连续纳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863”计划;

   ----烟台泰和新材料先后填补氨纶、间位芳纶、芳纶纸、对位芳纶4项国内空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我国化纤行业参与全球高技术竞争的标杆企业。

  ----山东金晶建设国内第一条超白玻璃生产线,是我国超白玻璃的开拓者;威海蓝星的在线低辐射镀膜玻璃产业化技术列入国家863计划,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中材高新有20余种产品列为国家级新产品,增补国内空白;山东国瓷继日本SAKAI公司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成功运用先进的高温高压水热工艺批量生产纳米钛酸钡,电子陶瓷产品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重点战略性新产品”,产品核心技术2013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金奖。

  ----济南圣泉拥有国内同行业唯一一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先后开发改性酚醛泡沫保温板、新一代呋喃树脂等4个国家重点新产业,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火炬计划5项,开发的“圣泉·安特福”酚醛空心微球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载人飞船返回舱的保温隔热材料。

  ----烟台首钢磁性材料生产的产品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淄博天璨生产的高效环保脱硝催化剂列入国家863计划。

(四)产业聚集带动能力较强,新材料产业园区初具规模。目前全省涉及新材料省级以上园区23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20个,2013年实现产值1.5万亿元,利税2072亿元,利润1110亿元,在各地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淄博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功能玻璃、无机非金属纳米材料、先进陶瓷等新材料产业为主, 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485亿元,同比增长12.5%,产值规模占全区工业总量的70%。

  ----龙口市工业铝型材产业示范基地以南山、丛林两大集团为主体,工业规模占全市的1/4,轨道交通车体型材、易拉罐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70%、80%, 2013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79亿元,同比增长12.4%。

  ------山东桓台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以东岳集团为中心,是全国第一个氟硅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产业化试点基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29.75亿元,同比增长6.09%。

  ----济宁市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产业为主, 2013年引进石墨烯、高分子材料等17个项目入园,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5亿元,同比增长14.6%;实现销售收入245.2亿元,同比增长17.5%。

  ----山东省新型工业化粉末冶金材料及制品产业示范基地位于莱芜市钢城经济开发区,为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和“863”成果产业化基地,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49亿元,同比增长7%。

  ----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全省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园区和中日韩产业合作济南先行示范区, 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

  ----山东省稀土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位于淄博市临淄区,2013年引进中铝稀土等大型稀土集团和天津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北京有研稀土等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开发稀土深加工和高端应用项目。

 

表5我省涉及新材料领域主要园区2013年发展情况

序号

名称

所在地市

级别

重点发展领域

产值(亿元)

1

新材料•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淄博

国家级

新材料

2153

2

工业铝型材•龙口市

烟台

铝精深加工

2878

3

山东阳谷祥光生态工业园区

聊城

铜产业

516

4

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

济南

省级

新材料

40

5

氟硅材料•山东桓台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区

淄博

省级

氟硅材料

330

6

精细化工•淄博齐鲁化学工业区

省级

精细化工

1354

7

山东省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

省级

稀土深加工及高端应用

12

8

滕州市现代玻璃产业基地

枣庄

省级

绿色建材

217

9

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

省级

煤化工及精细化工

206

10

橡胶轮胎·山东广饶经济开发区橡胶轮胎产业园区

东营

省级

橡胶轮胎

1338

11

有机化工·山东利津经济开发区有机化工产业园

省级

有机化工

603

12

有色金属压延及深加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

省级

有色金属压延及深加工

1502

13

黄金及制品·山东招远经济开发区

烟台

省级

黄金及制品

422

14

海洋化工•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潍坊

省级

海洋无机功能材料、海水淡化材料、海洋高分子材料

400

15

新型煤基化工·济宁市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

济宁

省级

煤化工

346

16

新型土工材料·山东肥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泰安

省级

新型土工合成材料

497

17

精细化工·宁阳经济开发区

省级

精细化工

221

18

新型煤基化工·山东东平(瑞星)工业园区

省级

新型煤基化工

158

19

粉末冶金及制品•莱芜市钢城区

莱芜

省级

粉末冶金

49

20

新型土工合成材料·山东陵县经济开发区

德州

省级

土工合成材料

405

21

化工·临邑县

省级

化工

233

22

茌平信发循环经济产业园(聊城)

聊城

省级

铝及铝加工

851

23

石油化工·山东东明工业园区

菏泽

省级

石油化工

520

  三、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新材料产业影响力、带动能力不强。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省新材料产业在一些领域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如碳纤维、对位芳纶、新型半导体材料等领域,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已实现高端系列产品产业化,在航空航天等领域成功应用,我省尚处于产业化核心技术攻关阶段,关键设备尚未突破,质量性能不稳定,规模化生产技术尚未成熟,只有一到两家龙头企业,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带动作用较弱。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省对公共关键技术的联合开发与创新研究较少,新材料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科研人员少,研发投入不足,2013年全省新材料企业研发投入只占总产值的3.7%,远低于发达国家大型集团的5%-10%水平。据工信部统计,我省新材料领域专利申请量与江苏相比,只有二分之一左右,其中发明专利不到30%。除少数领军企业和产品外,大部分新材料企业和产品主要以跟踪模仿为主,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三)高附加值应用产品开发不够。我省新材料产业主要以基础原材料或中间体为主,大部分处于产品链条的某一段,下游产品开发不足,产品种类少,高附加值产品开发较少。如粉末冶金国外主要大型生产企业不仅实现对现有市场垄断,而且利用其强大的研发能力根据用户需求相继开发近千种产品系列,引导用户使用粉末及制品,我省尚处于引进开发阶段,大部分局限于低密度、低强度、形状简单的零件;从发展基础较好的聚氨酯、高性能氟硅材料等领域看,国外大企业开发系列产品达几千个品种,业务利润的大部分来自下游终端产品,我省以原料和中间体为主,下游应用开发只有几百个品种。

  (四)新材料装备研发生产落后,成套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受制于国外。据调查部分重点新材料企业,我省70%以上的高端成套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依靠进口。进口装备价格不仅高昂,而且欧美等国家对我国施行限制或封锁,严重影响了新产品开发和生产。

  (五)产业投资融资渠道不足。许多新材料处于科技研发前沿,前期投入高、开发周期长、风险大,发达国家大多拥有完善的多元投融资体系,政府直接拨款、产业基金、贷款担保、税收减免、长期低息贷款等渠道健全,除了政府投入资金之外,在种子阶段和初创期,风险资本特别是天使投资的注入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引擎。我省新材料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在金融信贷方面存在很多限制,风险投资、天使基金等发展较少,投融资渠道不足。

  (六)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足。目前,江苏、湖南等省已建立专门新材料统计系统,成立新材料协会,对本省新材料行业进行详细统计分析并出台专门规划,制定专项政策措施引导和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我省尚没有建立新材料统计标准和渠道,缺乏及时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服务,也没有成立新材料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缺乏合作交流沟通的平台。全省23个省级以上新材料园区中,只有5家左右建立了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和创业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发展形势

  (一)国际国内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1.国际方面。目前,发达国家(美国、日本、欧洲、俄罗斯等)在新材料产业上处于全面领先地位,韩国、新加坡等国紧跟其后,除中国、印度、巴西等少数国家之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新材料产业较为落后。

全球新材料产业空间分布格局

  

  资料来源:《中国新材料产业地图》白皮书(赛迪研究)

  美国。美国新材料产业全面发展,全球领先,主要分布在五大湖区和太平洋沿岸地区。主要大型集团:

  (1)陶氏化学。主要涉及创新的化学品、塑料、农用化工产品及服务,近年来不断发挥技术差异化优势开拓下游市场。2013年销售额达到571亿美元,排名世界500强的166位。

  (2)杜邦公司。主要涉及高性能材料、工程塑料、电子和通信新材料等领域。2013年销售收入357亿美元,排名世界500强的267位。

  (3)美国铝业。是全美最大的铝生产商,世界第三大铝材生产商,产品涉及所有与铝工业有关的原材料、型材、板带箔产品、冲压及铸造件、模具、汽车铝合金配件、铝冶炼及加工设备等。 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237亿美元,排名世界500强第490位。

  欧洲。欧洲新材料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在复合材料、化工材料等领域优势突出,主要分布在西欧的德国、英国和法国等老牌发达国家。主要大型集团:

  (1)圣戈班集团。法国的圣戈班集团主要设计、生产并销售建筑材料,名列世界建材百强企业首位,也是全球最大平板玻璃生产者之一,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555亿美元,全球500强名列第171位。

  (2)巴斯夫。德国的巴斯夫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公司,也是世界上工厂面积最大的化学产品基地,主要产品涵盖化学品、塑料、特性产品及原油和天然气等,企业遍布欧洲所有国家,并在欧洲以外的80多个国家设有分公司或分厂。2013年销售额740亿欧元,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65位。

  (3)拜耳集团。总部位于德国勒沃库森,在高分子化学等诸多领域全球领先,在六大洲200个地点建有750家生产厂和350家分支机构,产品种类超过10000种,是德国最大的产业集团。2013年销售额401.57亿欧元。

  日韩。日本在电子信息和碳纤维材料等领域全球领先,韩国在电子、金属新材料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主要大型集团:

  (1)三菱化学控股。是日本最大的化学公司,主要生产功能材料、塑料、石油化工、碳产品等。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9551亿日元。

  (2)住友化学。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综合化学企业之一,主要生产和提供合成纤维、铝、合成橡胶、合成树脂等3000多种产品。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235亿美元。

  (3)SK集团。是韩国三大集团之一,在韩国能源化工领域市场占有率为38%,位居第一,在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80多个办事处和子公司,主要生产精密化学领域的环境材料、产业材料、信息通信材料等。2013年销售额1062亿美元,排名世界500强的57位。

  俄罗斯。俄罗斯在航空航天、金属材料等领域较为领先。主要大型集团:俄罗斯铝业联合公司、谢韦尔钢铁集团、诺里斯克镍业公司、俄罗斯铜业公司和VSMPO-AVISMA集团(金属钛)和俄罗斯纳米技术集团(纳米材料)等。

  2.国内方面。我国新材料产业经过几十年发展,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日益提高,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2013年全国新材料产业生产总值12500亿元,初步形成了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品种门类较为齐全、具备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东北、中西部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分布。

表6  2011-2013年我国新材料产业生产总值

年份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生产总值(亿元)

8000

10000

12500

增速(%)

23.1

25.0

25.0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新材料产业基地数量最多的地区。上海重点发展以高性能精品钢为主的新型金属材料和以高性能塑料、特种橡胶、差别化纤维为主的新型有机材料,建成了宝山精品钢材、金山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两个基地,以及青浦、嘉定、奉贤等产业延伸扩展区;江苏在金属材料、纺织材料、化工材料等传统领域基础较好,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新兴领域发展迅猛,主要分布在南京、苏州、江阴、南通、常州、扬州、徐州、无锡、连云港等市;浙江在磁性材料、高品质特种钢、高性能纤维、高性能氟材料和有机硅材料等领域优势突出,主要分布在宁波、嘉兴、衢州、海宁、桐乡等市。

  珠三角地区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地,以外向出口型为主,新材料产业集中度高,下游产业拉动明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广州已形成先进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集群,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及新能源材料也有较快发展;深圳创新基础良好,在能源与电池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电子信息材料、生物材料、建筑节能材料、材料表面处理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领域具有较强优势;佛山先进陶瓷材料全国领先,在电子信息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智能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发展较快。

  环渤海地区拥有多家大型企业总部和重点科研院校,是国内科技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北京拥有清华、北大、中科院等60多家新材料研究开发科研机构,承担了全国近半的新材料基础研究和科研开发工作,是全国新材料产业的创新中心,石化新材料、高端金属材料、磁性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多个领域发展优势明显;天津在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形成一批重点产品,着力发展先进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电子信息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生物医学新材料、纳米材料等七大领域;河北在LED半导体照明、高性能纤维、电子材料和优势金属新材料等领域的产品具有竞争优势,形成了石家庄、秦皇岛、唐山、邯郸、保定、邢台等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

  东北地区依托原有老工业基地奠定的传统材料基础,主要有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高性能纤维及先进复合材料产业基地、以长春为核心的光电材料生产基地和以沈阳、大连为主的轻体节能镁质金属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产业集群。

  中西部地区依托丰富的矿产与能源,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主要有内蒙古的稀土新材料,湖南、江西、广西的有色、稀土新材料和硬质合金材料,云南、贵州的稀贵金属新材料等。

我国主要新材料产业基地分布图

  

  资料来源:《中国新材料产业地图》白皮书(赛迪研究)

  (二)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当前世界新材料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领域,在发展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涌现,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1.市场需求旺盛,产业规模急剧扩大。随着世界范围内以新材料为支撑的计算机、通讯、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纳米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新材料需求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大增加。全球新材料产业平均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3年市场规模达4500亿美元左右。

  2.多功能智能化方向发展,开发与应用联系更加紧密。新材料技术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结构功能一体化、功能材料智能化趋势明显。大型跨国集团纷纷设立专门从事应用开发分支企业,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形成从产品研发、中间制品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上下游开发与应用相互合作与整合更加紧密,产业结构呈现垂直扩散趋势。

  3.材料的高性能、低成本及在民用领域普及应用趋势明显。新材料逐渐由核能、航空航天等国防发展需要转为在制造业、民用领域普及应用,提高产品性能、降低产品成本成为新材料重点发展方向。

  4.跨国公司对新材料产业发展影响力加强。目前全球90%以上的新材料专利都掌握在大型跨国公司手里,大型跨国公司通过战略联盟、大量的研发投入、产业技术及市场标准制定并控制知识产权,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甚至垄断地位,一些新材料产业出现被大型跨国公司垄断的现象或趋势。

  5.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及资源的协调性倍受重视。各国把生态环境材料及其相关领域研发列为重点之一,并且更加重视优异性能与节省资源、减少污染和再生利用的有机统一和优化配置,形成循环型社会的材料生产体系。

  6.产品标准呈现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材料供应商和用户迫切需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采取相同的标准以利于产品推广,新材料产品标准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三)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面临的挑战。

  (1)先进技术装备受制于国外。目前在新材料各个领域,大部分高端技术专利被美国、日本、欧盟等大型跨国公司垄断,大型跨国集团对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进行垄断并且实行技术封锁,对我省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形成严峻挑战。

  (2)国际市场竞争加大。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竞相把发展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作为占领新一轮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美日欧等国相继制订了一系列与新材料相关的规划和政策,鼓励支持本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了我省企业进入高端领域的难度。

  (3)国内竞争更加激烈。北京、黑龙江、广东、湖南等19个省、区、市相继出台发展规划和专项政策,制定优惠政策,编制科学规划和指导意见,鼓励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力争在高端新材料领域实现突破,抢占未来发展先机。今后我省在新材料各个领域与国内省市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2.发展机遇。

  (1)国家转方式、调结构,发展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为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从现在至“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关键时期,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十二五”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规划》,新材料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国家新材料重大专项等措施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为我省新材料产业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

  (2)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为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新材料产品日新月异,产业升级、材料换代步伐加快,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结构不断完善,并购日益活跃,已经成为风投的投资热点。据调查,2012年材料和通信两大行业的并购占国内并购市场份额的42%。新材料产业的持续活跃发展,为我省新材料产业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

  (3)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为我省新材料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国际巨头在全球范围内产能扩张,新材料产业链的中低端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成为国际巨头投资的热门地区。同时,国家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以及冶金、石化、建材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将带动一大批新材料产品更新换代,极大带动新材料的需求,将为我省新材料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发展目标

  从现在到2017年及2020年,是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和关键阶段。发挥我省新材料产业优势领域,抓住发展机遇,争取在下一步国际、国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取得有利发展地位,力争达到以下阶段性目标:

  (一)主要产品产量与经济指标。2017年全省新材料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74万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在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节能环保建材,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用高端轻质铝合金、稀土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形成全国重点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成为我省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二)企业规模。骨干优势企业规模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全省新材料企业销售收入过50亿的企业达到15家以上,过10亿的企业达到50家。

  (三)科技创新及产品提升。力争到2020年新材料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以上,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标准,掌握优势产业核心技术、前沿先导技术和产业化关键技术,重点新材料领域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

  (四)应用领域和推广。加大产品应用和下游产业开发力度,到2020年我省新材料产品在信息工程、节能环保、航空航天、能源、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中的应用得到充分发展,低端过剩产能得到有效化解,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达到30%以上,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之一。

  六、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

  根据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状况,重点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粉末冶金、高性能轻质合金、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五大优势领域,优先发展稀土新材料、石墨烯、新型半导体材料等新兴领域。立足我省重点领域,选择一批产业发展急需、市场潜力巨大且前期基础较好的领域,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努力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技术瓶颈,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加快新材料技术创新成果化和规模应用,积极开发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加快一批基础较好、进展较快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提升我省新材料产业化和规模应用能力与效率,培育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形成持续创新发展能力,推动我省新材料企业做大做强。

  (一)先进高分子材料。

  聚氨酯。重点依托万华新工业园和万华的“国家聚氨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开发第六代新型MDI、大型DNT-TDA-TDI产业化成套技术和聚氨酯超细纤维合成等关键生产技术,加快发展高性能聚氨酯材料下游产品,开发高附加值高性能聚氨酯弹性体、汽车及高速列车等用高性能聚氨酯表面材料、水性聚氨酯树脂及绿色聚氨酯发泡剂和催化剂等产品。万华集团形成MDI224万吨、TDI30万吨、聚醚50万吨、改性MDI15万吨、特种异氰酸酯HDI5万吨、IPDI1.5万吨、H12MDI1万吨、TPU10万吨、表面材料40万吨、高性能吸水材料12万吨生产能力,并在聚氨酯产品系列、石化产品系列和相关交叉产品系列,形成一大批新材料和新产品,建设国家级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区。

  氟材料。重点依托山东恒台东岳产业园,与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及科研单位合作,提升氟化工技术水平,加强氟涂料、氟树脂、膜材料等应用技术开发,积极开发新能源技术专用含氟材料、新型环保型氟碳涂料、高性能氟橡胶及其制品、新型绿色制冷剂和发泡剂等一系列特色高端功能型含氟产品。东岳集团形成40万吨的新型绿色环保制冷剂、10万吨高性能氟材料的生产能力,实现太阳背板、分离膜用聚偏氟乙烯树脂等高端聚合物和燃料电池膜等的产业化。

  (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先进陶瓷。重点依托中材高新、硅苑科技、淄博华创、山东国瓷等骨干企业和山东大学、山东工业陶瓷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以工程陶瓷应用制品研发为重点,研究开发结构陶瓷、功能陶瓷和电子陶瓷三大系列陶瓷新材料及制品。结构陶瓷重点发展氧化铝、氧化锆、氮化硅、碳化硅等氧、氮、碳化合物陶瓷制品,扩大陶瓷挤压模具、陶瓷内衬件、陶瓷轴承、刀具和活塞等产品的规模;功能陶瓷重点发展红外隐身、热敏、压电等材料,发展陶瓷过滤器、尾气净化材料及陶瓷传感器、陶瓷汽车制动材料等系列产品;电子陶瓷重点发展陶瓷真空开关管及管壳、氧化铝陶瓷基片、陶瓷压力传感器等产品;加快节能环保陶瓷研究开发,积极推进无铅、无镉以及纳米基瓷料的研究和生产。

  特种玻璃。重点依托山东金晶、威海蓝星等龙头企业,突破多品种、低成本的银基离线低温镀膜玻璃大规模、低成本生产制备技术,研究开发适合不同气候特点、光学性能固定、产品机械和化学耐用性好、可大批量适用于民用建筑的低成本产品;积极进入电子玻璃市场,重点发展TFT-LCD液晶玻璃基板;推动太阳能玻璃发展,适时进入TCO导电膜玻璃市场。金晶集团新建100万㎡低辐射节能中空玻璃项目,在线和离线低辐射镀膜玻璃实现产业化;威海蓝星在线低辐射镀膜玻璃实现产业化。

  新型隔热保温材料。重点依托济南圣泉、山东鲁阳、万华节能科技等龙头企业,以国家“绿色建材行动计划”为指导,大力发展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积极研发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拓展制品市场应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山东圣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形成30万吨发泡酚醛树脂生产能力,山东鲁阳新增20万吨陶瓷纤维针刺毯和20万吨玄武岩生产能力。

  

 

(三)粉末冶金及制品。重点依托莱芜钢铁粉末冶金、莱芜新艺和山东省粉末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突破高密度铁基粉末冶金零件制备、降低高密度粉成型压力等关键技术,积极开发产业关联度高、经济带动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压缩性铁粉、预合金钢粉、铁粉软磁材料及高密度、高强度汽车零部件等钢铁粉末冶金产品,把我省建成为全国钢铁粉末研发生产基地,满足汽车、电机、机械制造等产业对高性能钢铁粉末冶金产品的需求。莱芜钢铁粉末冶金建设年产10万吨高性能合金材料特种粉末及成品,实现不锈钢粉、高速钢粉、镍基高温合金等高档次铁粉的生产;莱芜新艺形成年产3万吨高端制品生产能力,建成江北最大的轿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四)高性能轻质合金。重点依托中航钛业、南山集团、丛林铝业等龙头企业和龙口国家级铝精深加工产业园区,以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为发展方向,积极开发高性能铝合金品种及大型铝合金型材加工工艺及装备,发展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用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和钛合金,积极开发LNG运输船及储存罐体用铝合金,开展镁合金在汽车零部件、轨道列车等领域的应用示范。中航钛业年产5000吨高温合金锻件项目投产;南山铝业形成20万吨超大规格高性能特种铝合金中厚板和2万吨航空航天用耐高温耐腐蚀高强度精密锻件生产能力;丛林铝材各类工业铝型材及相关产品产能达到20万吨,完成1.5万吨轻量化汽车用大型结构铝合金型材技改项目,实现新型铝合金船舶产业化。

  (五)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碳纤维。重点依托威海拓展、济宁碳素、胜利新大集团等企业,联合山东大学、哈工大等科研机构,突破成套设备国产化、高性能碳纤维质量稳定化和性能提高、高性能复合材料生产与应用等技术,积极研发煤系沥青基碳纤维,实现高强高模碳纤维的规模化生产,针对各领域特种材料特别是国防军工和能源、交通等民用领域应用,开发系列碳纤维产品,带动下游产品发展。威海拓展纤维T800等系列高性能碳纤维突破千吨级稳定化、低成本产业化及表面处理等技术,突破航天用M55J级高模碳纤维技术。

  芳纶。重点依托烟台泰和、东营万圣博等龙头企业和山东省芳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间位芳纶重点围绕产业化关键技术,提高纤维染色技术,计量、控制系统等关键设备及部件国产化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下游制品的性能及综合竞争力;对位芳纶围绕长丝、短纤、浆粕,开发优质化系列品种,进一步突破创新核心技术,打破国际封锁,扩大产业化生产。烟台泰和间位芳纶产品产能扩产至12000吨,对位芳纶产品产能扩产至5000吨,芳纶纸产品产能扩产至3000吨,防弹材料用织物产能达到1000吨,芳纶防护服装产能达到60万套。东营万圣博形成5000吨/年芳纶1414纤维的生产能力,并在复合材料(重点在橡胶和树脂的复合)生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实现国产化高强高模对位芳纶纤维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及多个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

  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重点依托泰山玻纤等龙头企业,引进国际先进产品生产技术,大力开发高强、高模、耐酸碱等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发展电子布、工业玻纤织物、薄毡、热塑性增强基材、耐碱网格布及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GRC),研发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替代传统金属材料,扩大在轨道交通、飞机、汽车等领域的应用,提升玻璃纤维制品在脱硫、除尘、防腐管道、风电叶片等环保和新能源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泰山玻纤集团玻璃纱产能突破80万吨,形成10万吨电子级无碱玻纤、3万吨高强玻纤、3万吨特种工业用细纱的生产能力,实现玻纤增强水泥及干混砂浆工程应用。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重点依托济宁翔宇化纤、山东爱地等龙头企业,提高单线产能,积极拓展防护、绳缆等民用市场和军警装备制品,满足尖端技术领域(深海、远洋、航空航天、极地科考)消费需求,提高自主保障能力。

  (六)稀土新材料。重点依托烟台正海、烟台首钢、天璨环保等重点企业和淄博稀土创新联盟,围绕稀土产业升级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在磁性材料领域重点开发高矫顽力、高温度稳定性钕铁硼永磁体和高效节能稀土永磁电机;在催化材料方面重点开发满足国V排放标准机动车尾气净化用催化材料及净化装置和高性能脱销催化剂和石油裂化催化剂;在特殊用途稀土材料领域重点开发高性能抛光粉以及稀土橡胶助剂、稀土光能材料等产品。淄博、烟台等产业聚集区通过引进国内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建成国家级稀土产业园区。

  (七)石墨烯。重点依托济宁利特纳米等企业和山东石墨烯创新联盟,突破石墨烯关键制备和应用开发技术,在新兴发展领域率先突破。济宁利特纳米形成年产20吨石墨烯/200吨石墨烯下游产品能力,完成石墨烯导电油墨等产品开发并推向市场。

  (八)新型半导体材料。重点依托山东天岳、济南晶正等骨干企业,发展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晶体和纳米级铌酸锂单晶薄膜材料等光电子材料,突破晶体生长、深加工等核心技术,加大元器件制作技术研发,使产业化技术有实质性突破,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体系。山东天岳建成400台碳化硅(SiC)晶体生长炉,形成年产40万片碳化硅(SiC)衬底的生产能力;济南晶正在实现3英寸单晶薄膜材料制备的基础上,研发4-6英寸大尺寸铌酸锂单晶薄膜,并实现规模化生产,铌酸锂单晶薄膜材料产能达到20万片/年。

  七、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战略新兴产业和工业转型升级等资金政策,重点支持我省新材料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重点领域新材料产品首批次示范应用、高端高附加值应用产品开发推广等,发挥政策对新材料产业引导和推动作用。

(二)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机制,引导政策性信贷资金对我省重点领域的重大新材料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以上市融资、发行公司债券、信托产品、股权出资等形式筹集资金,形成多元投融资体系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新材料产业。

  (三)落实土地创新人才等激励政策。落实土地供给、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政策等,对符合规划的新材料重点项目给予倾斜简化;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理念,实行高层次人才无障碍引进等政策,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和项目为载体,落实省“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泰山学者”等一系列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凝聚工程,重点引进一批省外和海外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共建,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四)大力推进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按照我省“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协调发展总体部署,重点依托济南、淄博、烟台、威海、泰安、德州、聊城等具有一定产业基础与环境优势地区,着力打造一批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园区。引导各地依托新材料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着力打造集技术研发、企业孵化和创新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和研发机构,发挥集聚效应,推进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

  (五)积极鼓励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引导新材料企业与国内外上下游产业和专业研发机构衔接,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融入全球产业链,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开发合作模式。

  (六)成立新材料产业协会。引导新材料重点企业、科研院所联合金融、投资等服务机构,成立新材料行业协会,建立我省新材料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对新材料产业发展要素资源、总体战略和政策措施进行系统研究,对新材料产品标准、项目评定等进行论证,制定发展规划,建立项目库,开展产学研用合作、高端技术研发、上下游产品对接、终端产品应用等活动,为新材料企业和科研机构搭建资金技术等交流合作平台。

  (七)建立我省新材料产业统计制度。借鉴江苏、湖南等省做法,建立新材料产业统计制度,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行业分析和政策信息参考。

   (八)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多部门参与的部门协调机制,研究落实产业发展及相关资金政策等重大问题,加强新材料产业政策与科技、金融、财税、投资、土地等政策衔接配合,形成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5年3月

责任编辑:徐阳光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4069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