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山东省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来源: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撰稿人: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09日 浏览:
摘要:

本方案从产业范围界定、新材料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形势、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保障措施等七个方面阐述了山东省实施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和相关路径。

为进一步促进我省新材料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发挥好新材料产业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先导作用,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新材料产业范围

  新材料是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三大支柱(新材料、新信息、新能源)之一。相对于传统材料而言,新材料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和先导,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支撑,同时新材料产业本身也是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信部《新材料产业“十二五”规划》定义的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和产生新功能的材料。主要包括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六大领域。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概括是:新材料分为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化工及合成材料三大类。

表1新材料主要领域和分类

①特种金属功能材料

具有独特的声、光、电、热、磁等性能的金属材料。主要包括稀土功能材料、稀有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和其他功能合金。

②高端金属结构材料

较传统金属结构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韧性和耐高温、抗腐蚀等性能的金属材料。主要包括高品质特种钢、新型轻合金材料。

③先进高分子材料

具有相对独特物理化学性能、适宜在特殊领域或特定环境下应用的人工合成高分子新材料。主要包括特种橡胶、工程塑料、有机硅材料、高性能氟材料、功能性膜材料。

④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在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上新出现的具有耐磨、耐腐蚀、光电等特殊性能的材料。主要包括特种玻璃、先进陶瓷、新型建筑材料、人工晶体。

⑤高性能复合材料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异质、异型、异性材料(一种作为基体,其他作为增强体)复合而成的具有特殊功能和结构的新型材料。主要包括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

⑥前沿新材料

当前以基础研究为主,未来市场前景广阔,代表新材料科技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材料。主要包括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生物材料、智能材料。

  二、我省新材料产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省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进程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特别是我省传统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基础较好,优势明显,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强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促进了诸多新材料领域的发展。全省新材料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骨干企业进一步壮大,产业联盟和工业园呈现加快发展态势。

  (一)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我省是原材料工业大省。2013年全省原材料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为4.81亿元,居全国前列,同比增长12.9%,占全省工业的36.36%。其中新材料(不含青岛)企业1300多家,主营业务收入1.41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占原材料工业的29.3%,实现利税、利润分别增长15.8%和19.8%。新材料对传统原材料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从全国来看,我省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和新材料产业基地拥有量均居全国前列,部分新材料产业基地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见表2、表3)。

表2主要省(市)新材料产业情况(2013年)

                                单位:万亿元

             

原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合计

同比(%)

合计

占比(%)

全国

33.92

10.8

6.25

18.4

山东

4.82

12.9

1.41

29.2

江苏

3.84

11.9

1.4

36.5

广东

2.23

13.3

0.74

33.2

浙江

1.68

8.5

0.99

58.9

上海

0.92

2.8

0.72

78.3

湖南

1.15

12.6

0.73

63.5

  *此数据为统计部的数据         **此数据根据国家工信部有关资料测算

  资料来源:《中国新材料产业地图》白皮书(赛迪研究)

责任编辑:徐阳光
分享文章到:
0
浏览次数:
】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文本、图片、LOGO、创意等版权归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建材信息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本网经核实后可立即将其撤除。
因特网信息服务:电信业务审批[2004]88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4069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0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9990号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